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天敌 >> 奔流文化寻陇西夏王朝在甘肃的雪泥鸿
1】
这一段时间,随着古装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不少人又开始阅读孟元老撰写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两者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什么关联,但名字神同步,孟元老的这本著作,一开始就是叫《梦华录》。
它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其实,还有一本如《东京梦华录》般有趣的宋书——《袖中锦》,它列举了天下奇珍异宝和风尚领域的天下第一:
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磁、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孑鱼、福州荔眼、温州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咸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鲊、京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
谁能想到这里的西马(即西夏马)和夏国剑,都和西夏有关!
那些和宋王朝有关的“天下第一”,比如洛阳花、京师妇人、士大夫、秀才、茶、锦、漆、纸等,充满文艺气息和奢靡豪华,而亦为“天下第一”的西夏马和夏国剑,无疑让人强烈地感到那个新起之王朝的赳赳雄风,或许,由此亦可窥探出那个表面上看似远远落后于大宋的西夏却于战场上常胜的原因之一二。
2】
传说中的夏国剑究竟是何模样?
年,在西夏王陵的6号陵墓,曾出土了一把铁剑,长88厘米,刃部宽5厘米,厚1厘米,岁月的磨蚀让这把剑毫无光泽、锈迹斑斑,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夏国剑。近一千年前,当它出鞘的时候,那股透彻心扉的寒意让多少人为之寒颤?
西夏王陵铁剑
在武威西郊林场西夏二号墓室曾出土——现为武威博物馆藏的一块执剑甲士彩绘木版画,画中之剑倒能看出夏王剑的形制:刃身长,大,后阔前细,剑锋锐利。护手前曲,剑首大三叶形……
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二号墓室出土执剑甲士彩绘木版画(武威博物馆藏)
西夏剑有何名贵?
从西夏最大的对手宋人的角度来看,简直是艳羡不已。宋朝的皇廷及文人雅士皆以佩带夏国剑为荣,宋钦宗随身佩带夏国剑,朝廷授予钦差大臣行使特权时的尚方宝剑,也是夏国剑。
《宋史·王伦传》记载:
“汴京失守,钦宗御宣德门,都人喧呼不已,伦乘势径造御前曰:臣能弹压之。钦宗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
苏轼在扬州时听闻一名宋将缴获了一把夏国剑,专程借来观看,并请好友晁补之作诗赞美:“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苍龙。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
从上面的诗句中不难看出,此剑不仅外表美观,而且锋利无比。身处扬州的文人都如此仰慕夏国剑,可见其闻名程度。
夏国剑何以胜过宋朝剑?
在于剑的材质,在于剑的制造工艺,根本上,是西夏先进的冶金手工业。
这与西夏统治阶层对冶金手工业的发展及兵器制造的重视有着极大的关系。
西夏的冶金手工业是与生产工具和兵器制造紧密联系的一个生产部门。夏州有丰富的铁矿。西夏建国后,金属矿藏的开采及冶炼加工受到统治者极大重视。据《西夏书事》卷14和《天盛律令》记载,在宋康定元年“设铁冶务于夏州”,还设有“铁工院”“京师工院”“三边工院”和等管理金属冶铸的机构,负责铁矿的开采和冶炼,用以制造各种农具和兵器。
3】
西夏锻铁技术有两项发明领先于当时的世界:
一是熔锻淬火技术。把铁制品烧红变软后打造,再突然放到凉水里降温,再加热回火,不断反复这样的过程,可以使铁钢化。
甘肃瓜州榆林窟外景
二是鼓风技术。甘肃瓜州榆林窟壁画中,有一幅《西夏锻铁图》,画面上两人手持铁锤,密切合作,正在铁砧上锻打铁具,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西夏手工业工人的劳动情景。从锻铁图中,还可以看出西夏冶铁已采用竖式风箱。竖式风箱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工艺设备。
竖式风箱是一种活塞式推拉大风箱,一头吹进去,一头拉出来,推拉互用。
竖式风箱的使用,炉膛里面的火永远是旺的,可以持续保持高温。同时它还有木炭石炭的使用。这样冶铁的温度就上去了,这个技术很了不起。是古代冶金史上、锻铁史上非常大的一个发展。
西夏锻铁图
史载在李元昊的宫殿附近,就有规模宏大的铁制工厂。据说,北宋使臣在李元昊的官邸就曾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这让使臣惴惴不安,担心他(李元昊)有异心,不会久居人下。
果然,没过几年,李元昊便登基称帝,并不断发动对宋的边境战争。李元昊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歼灭北宋军队西北精锐数万人,从而奠定了西夏王朝将近年的荣耀!看似弱小的夏军总能打败宋军,夏军“武器精良,战术灵活”是重要原因之一。
武器精良靠的是夏国剑,其锋利无比,坚不可摧,有非常良好的冲击韧性和斩杀能力,怎能不让它的对手胆寒?
而战术灵活便是西夏马的功劳了,在河西走廊出土的一些西夏马造型的诸多文物,可以想象它们驰骋战场的雄姿。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雷媛刘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