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天敌 >> 极简中国古代史23篇13东汉士大夫
东汉与西汉相比,从开国者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邦,一个是秀,也差不多代表了各自的主要特点;邦字大气,质多文少;秀字儒雅,质少文多。
刘邦出身草莽,而刘秀却是上过太学,绝对的高学历人士,所以开创的朝代文人气重很多。
刘秀本人性格温敦勤俭,起初并不为人在意,昆阳一战,一飞冲天,也是其军事能力的一次大广告,所以他后来几乎是单枪匹马去招抚河北,由于之前的口碑效应,豪杰俊士也纷纷来投,其实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就是:当时有谶言说刘秀当为天子,最开始大家以为是国师刘秀(也就是大儒刘歆,改名刘秀),可能刘歆自己也这样以为,当时有几个人还准备推他上位,结果事情败露,刘歆也自杀了,所以看遍天下,当时谶言所说的刘秀也只有昆阳之战的刘秀最靠谱了,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来投他其实也是政治投机,想攀龙附凤,“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
这个谶言可以说是最经典的一次预言,正因为如此,刘秀称帝后对谶纬之书都无比相信。当然,我们现在也不知道这个谶言如何推导出来的,不管这个谶言如何,刘秀确是此谶言的最大获利者,至少他可以借此吸引更多的投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刘秀本身的能力卓越,会打仗、会用人、行政水平高。所以他最终能够吸引豪强相助,打败另一批野心家,并能够镇住这帮投资人,不像其他起义军所立的刘姓宗室子弟,只是一个傀儡而已。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的军事力量大部来自投奔他的人,而并非他一手带出来的,所以他成事也主要依靠这些豪强的力量,这也使得他做事上也要考虑这帮投资人的利益,所以在对待豪强的态度上,相对比较软弱,有点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刘秀统一的路线图是昆阳著名,河北起家,后以洛阳为大本营,定关中,灭绿林赤眉,平关东,收陇蜀。
绿林和赤眉是整个路线图中的重点,灭了绿林赤眉后刘秀的基本盘就稳定了。
陇蜀则是整张试卷的压轴题,是两个难啃的骨头,特别是蜀地。
当时绿林出身的更始帝为出头鸟,赤眉入关中与其相争,赤眉就像一只蝗虫部队一样,就是要到关中去找吃的,把关中吃完了又东出函谷关找吃的。结果这个行为却便宜了刘秀,先是赤眉绿林相争,赤眉吃了绿林,后赤眉回师,被刘秀以逸待劳吃掉,这是一个典型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战略。
搞掉了绿林赤眉,刘秀就有了一个强大的基本盘,他占据了黄河南北中原要地,兵力物质都较雄厚了,但其实这个位置并不好,相当于战国的魏国之地,是四战之地,所以需要快速搞定四周才行,不然自己就会被四周来搞定。
在搞定绿林赤眉的过程中,刘秀也不是只作壁上观,他也在抢绿林的地盘,最重要的是他也派邓禹、冯异进入了关中。在搞定赤眉后,关中也被冯异逐步搞定。
之后,刘秀确定了先定关东,再平陇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
关东从北到南完全是遍布山头王,山头王多,说明每个山头王实力有限,便于各个击破,刘秀派出多个大将领兵四面出击,花了四年时间平定了关东。
在关东搞定之后,就是陇蜀了,陇西的隗嚣本来之前面子上已经归顺了刘秀的,但却心有不甘,要自己当皇帝,以为能像战国一样雄踞一方。但他早不反晚不反,等刘秀都已经搞定天下十之八了才反。如果早点,他完全可以从陇西进入关中,一统关中之地,以可能像当年秦国一样据险自守,单凭一个贫瘠的陇西是不可能守成一方的。
在这一点上,他比蜀地的公孙述差了点,公孙述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投刘秀,所以他一直积极谋取关中,他先取了汉中,但打关中却失败了,受到了隗嚣和冯异的联合打击。从时机来看,公孙述虽有这个想法,但他去搞定汉中和关中的想法实施得迟了一点,应该在赤眉入关中时就要同时去关中抢地盘(刘秀就是此时去的),等冯异已经在关中立足了,再去抢胜算就很小了。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公孙述实力弱了些,打不赢人家。
最后是蜀地的公孙述了,公孙述以前也是一个能臣干吏,但作为皇帝格局就小很多了,
他自称白帝,这个算不上一个吉利的称呼,毕竟当年传说刘邦是赤帝之子,斩白蛇就是斩白帝之子,所以最后,他这个白帝只能宿命地被赤帝之后斩了。
纵观刘秀整个统一过程来说,也不算太难,毕竟长江以南基本是和平解放,所以他战斗主要是淮河以北、关中、陇西及巴蜀之地。整个统一过程花了差不多14年时间,也没有特别出彩的战事,所以在历史中,东汉开国似乎也无特别出名的将领,虽然有云台28将传之后世,但也只有其中的冯异、耿弇战绩最优、综合来看岑彭,吴汉也还不错。后起的来歙也表现很好,但不幸遇刺身亡,还有后面的马援,但他没有实际参与多少统一战争,主要的成功表现在对付周边的少数民族上。
执政之后,总体上来,刘秀是沿袭西汉旧制,萧规曹随。当然他也作了部分改变,由于他是东汉开国之君,所以他作的改变将会影响到整个东汉的国运,长远来看,他的很多措施为后来埋下了诸多隐患。
1,土地问题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基本都会解决这个问题,但刘秀没有,他也曾经尝试过,这显然会触碰豪强的利益,结果这些豪族大姓就利用农民叛乱相攻击,搞得多个州郡大乱,吓得刘秀很快就收手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抑制豪强的气魄相比,刘秀简直弱爆了。他这样一收手,后果却是严重的,因为土地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实际上就是国本不牢,结果虽说东汉也有近年寿命,算起比西汉短不了多少年,而且实际上在安帝元年开始一直到汉末(东汉6成时间),东汉的各种农民起义就没断过,再加上羌民暴动缠绕东汉一生,所以实际上东汉也就是光武、汉明、汉章、汉和四帝时期还像个样子,后面就是个病怏怏的主。
如果说西汉的有效生命从高祖算到哀帝止(不算王莽专权时间),有岁,而东汉的有效生命从光武算到灵帝死(不算汉献帝),只有岁,其中光武、汉明、汉章、汉和四帝就占了81年,占了东汉一半的寿命,也就是说东汉传到刘秀的曾孙时就已经生不如死了,严格来说,三代后就不行了。
2,首都问题
东汉都洛阳而没有都长安,这其实是他对南阳功臣集团的一种妥协,他的云台二十八将南阳人占了很多,南阳离洛阳更近,也使得他们更倾向于定都洛阳。
但结果就是导致了对三秦大地的轻视,甚至后来把部分地区作为了羌人的内迁之地,国之中心逐步边缘化,以至到后来,还经常讨论是否要放弃河西走廊之地。国家本来是向外扩张的,现在却变成了内卷。
3,宦官问题
西汉的中常侍由士人担任,刘秀时则改由宦官担任,这是后面宦官祸烈的制度原因。
4,兵员问题
由原来的义务兵转向募兵制,撤销了专管武备兵役的内郡都尉,由于没有平时的训练,兵员素质下降,转而招募大批投降的鲜卑、乌桓、羌人,可想而知,这会潜伏多大的危机。
5,地方权力问题
为防止地方造反,于是撤销了专管武备兵役的内郡都尉,但这方面的权力又由郡守兼任,刺史也由过去的流动变为固定,这样地方长官就慢慢拥有了军权行政权财权,权力集中到一人,更容易造成地方割据,这也是后来黄巾平后“一虎灭而百狼生”的制度原因。这一点也不好处理,王莽当时就是怕地方反侧,所以死死把军权握在中央手中,结果地方不能快速平叛,以至迅速崩盘,而东汉后面把军权下放到地方,也造成了黄巾之乱平定后东汉名存实亡,殊途同归,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因时而变,没有固定的模式。
6,少数民族投降迁移到内地的问题
刘秀接受南匈奴投降后让这些人内迁到黄河以南的西河郡,还有后来羌人投降后安置到天水、陇西、扶风三郡,这些措施为将来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到西晋初年,曾经是汉族聚居的关陇地区已经变成了“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面,到西晋末年,关中及以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数倍于汉民族的人口了。这也是前面所说首都定在洛阳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关中之地,易守难攻,一旦被外族占领,可想而知对中原威胁有多大。
现在来说说东汉的几个特点:
1,中后期外戚与宦官轮番上台,士大夫与宦官的激烈斗争,双方不共戴天,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当时东汉士大夫的斗争精神,斗争的激烈程度在后面历朝都没有再发生过。最后以袁绍提刀杀完太监为止。
2,阶级固化,西汉时讲的人才机制仍然为东汉所用,并没什么大的变动,反而由于时间越长其弊端也越明显,上层几乎都是豪强与士族所垄断,而且这还导致了一个不好的厚葬风气,因为要举孝廉,搞得后世盗墓贼最喜欢东汉墓。也导致人才没有在上下层之间流动。
3,末期豪强自保,多修堡垒,用以自卫。
4,宗教:道教创立了,但其思想可能受到刚进入的佛教的影响,而后面的黄巾起义的太平道又受到了张天师道教的影响。这些宗教的兴起并得到传播,只能说明了当时民众苦难之深。
佛教可以说是从汉明帝修白马寺作为开端,而在五胡乱华时期最为繁盛,可能与当时国乱相关,老百姓只有通过佛教求得一丝心灵上的安慰。
4,数学发展还可以,那个大儒刘歆就是是改名刘秀想当天子的人,已经算出圆周率3.了,为什么这个大儒还会数学呢,其实这是当时今学儒学的一个副产品,因为儒学要推导天变,需要用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