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全中国最会考试的是莆田人,兴化府天下第一

发布时间:2023/7/26 13:35:25   
北京重点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文:闻道图:网络

今天,大家一说起考试,科举,都会说,学霸多出自江浙一带,尤其是江南,苏州、杭州等地,肯定是最牛的。可历史上,福建人的考试也是秒杀全国,这其中,莆田学子金榜题名的程度更是甲冠天下。

那时候的高考,名次是怎么排的?

科举制度

就像今天的高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从隋朝到清光绪,整整延续存在年。除了因战争、改朝换代或重大事件暂停外,共产生不到名状元,10多万人进士,还有数百万人由省试产生的举人。

古代的科举制度比高考复杂的多,大概按照上图的顺序,符合条件的读书人经推荐参加乡试,获取“童生”资格,成绩优秀的一批被称为“秀才”。

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因皇家盛事或推恩科,增加科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此三甲皆是正奏名进士。

简单的类比,秀才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举人相当于博士,进士相当于中科院院士,那状元更是人中龙凤。

“称王称霸”的莆田人,兴化府天下第一

莆田黄公度雕塑

历史上,莆田共出了进士人、状元21人。年间,莆田在宋朝和明朝时是全国考取最多进士的朝代,毫无争议地占据着“中国科举第一县”。

那为何其他朝代不突出了?唐代的科举考试,说得好听点叫“公荐”,由当时的朝堂大人物推荐,说得不好听就是“走后门”,猫腻太多。元朝和清朝,莆田人考试为什么一落千丈呢?原来是因为莆田人认为元清是蛮夷,异族,所以大部分拒绝科考,入朝为官。

最牛的是,留下的很多历史佳话,比如:全国唯一的“七代进士家族”,是来自莆田的黄寿生家族;全国唯一的“一科两状元”,徐铎高中文状元,薛奕高中武状元;全国唯一的“魁亚占双标”,状元和榜眼都收入囊中,那一年更是14人跃上龙门……

莆田人厉害呀,那片土地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那么这片土地有什么神奇之处呢?莆田人发光发热的历史,是在两宋时期和明朝。唐朝时,拼关系搞不过你们,但在宋朝,凭实力、谁怕谁?

南宋绍兴八年(),全国录取名进士。其中,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都是莆田人;

莆田人包揽了前两名,14人跃上龙门,堪称完美。在唱名报名次的时候,连宋高宗都很纳闷,问黄公度和陈俊卿:“卿土何奇?”

意思是,你们福建莆田人厉害呀,那片土地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黄公度回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陈俊卿一听,便接着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个人认为,这两句话可涵盖了莆田人为何这么能考,黄公度的回答,其实是指那时莆田已经物产丰富,莆阳特产无疑是莆田科举能够甲天下的丰富的物质基础。很多人从陈俊卿的“瘦”“贫”误以为莆田的贫穷,其实只要参考《兴化府志》、读过刘克庄,就能知道那时的莆田是富饶、安康的。

而陈俊卿的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无论是乡村或是城里贫穷的学子,莆田人总会举全家之力,举全族之力,为他实现人生抱负铺垫一切的可能,这才是莆田科甲冠天下的真实原因。

昔日的文化光芒,如何重拾?

对于莆田人科举的鼎盛,还有人给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因。

一:唐宋之际,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后,原来的边远弱省,人口涌入,得到开发,莆田的经济上去了,经济上去了,教育自然跟着往上走。

二:那时图书印刷、流通远远没现在这么方便,很多人想读书,但发现找不到书来读。莆田人的幸运在于,宋代以来形成的全国最大的图书印刷、批发市场之一,就在福建境内的建阳、莆田等地的藏书楼,很多很多。家族读书科举的传统,可以影响好几代人。

三,莆田人重教兴学之风鼎盛。

历史上,莆田人在科举上,是变着花样的,称王称霸。几千年之后,这股风气似乎已经微弱,希望今天的大莆田人除了发展自己的经济之外,再度拾起昔日的“无人匹敌”的文化光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3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