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卷子上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落榜了

发布时间:2023/7/25 19:33:28   
中科医院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

撰稿

杨吃草编辑

霍什

几乎每场社交大分裂事件,都由一件小事引发。

最近,网友们就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吵成一锅粥。根据微博上的调查投票,几乎所有网友都一口咬定:自己学过那本教材里用的是“斯人”。

并且最神奇的是,马上就有专家跳出来说,“教科书里从来都是‘是人’,从未出现过‘斯人’。”

难道我的时间线,真的被时空劫匪篡改了?

〓从年至今,人教版教科书里从来都是“是人”

明明记忆里是“斯人”,考试的时候写的是“斯人”,你现在告诉我不对,请问小学语文考试老师给分现在要还回去吗?

距离此句出处的《孟子·告子》成文,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不要说原本早被嬴政烧得干干净净,就连翻抄的注释本,也失传了不少。想实锤“是”还是“斯”,恐怕只能烧香通灵私信孟子请教。不过,他老人家对怪力乱神一向嗤之以鼻,在上面看到后辈跳大神,大概率已读不回。今天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当做正解,源于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和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这些古代大儒注释的《孟子》,都以“是人”为正解。

既然如此,那“斯人”又是怎样被以讹传讹成了绝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正确版本?

“是人”和“斯人”为什么会混用实际上,“斯”和“是”两个说法,都表示“这个”,意思大差不差,用哪个都不影响文本的理解。欧阳修的《居士外集》、元朝王恽《克己斋记》,清末民初的郑观应都写为“斯人”。年,梁启超在南洋公学发表演说,纪念刚刚去世的蔡锷,演讲刊载于申报,原文同样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年12月17日的申报,刊载了梁启超的演说。蔡锷受到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光绪二十四年(年)进入长沙时务学堂学习,师从梁启超。蔡锷后来入南洋公学学习,南洋公学旧址在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新文化运动后,“斯人”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更符合现代白话文习惯,开始广泛流传。自梁启超始,民国报纸才开始大量使用“斯人”,但总体来看,还是“是人”用更多。此后几十年,伴随着越来越多文化名人加入“斯人”行列,它也彻底成为主流用法。孟子的原文是“是人”不假,但在新闻报道和日常用语中,惯常用的,都是“斯人”。不正确用法太多导致大家记忆混乱的例子还不少,比如《爱我中华》的第一句歌词,从来都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而非“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别着急报警,真的只是各位记错了,淡定一点。

目前尚未收到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被神秘力量篡改的证据。

通假,越通越假古人不仅会用错“斯人”与“是人”,混用其他字的情况同样常见,随着时间推移,文字会失去原本的意思。汉字是以象形字、象意字发展出来的表意文字,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会出现能说不会写,能写出来但不会读的情况,让人非常难受,平添了许多困扰。遇到有读音但无对应文字的情况,人们会有意用读音近似的同音字来表意。比如,“然”本意是“燃烧”,被假借去做文言中的词缀,反倒失去了“燃烧”这个意思,为了区分,后来发明出“燃”来替代“然”。〓四库全书收录的《孟子》日文也经常假借汉字,早期日语只有读音没有文字,换句话说,大家都是文盲。为了普及文字,精通中国文化的遣唐僧侣们借用了汉字的偏旁部首变形注音,就成了后来的假名。僧侣们作为封建领主的政治和学术顾问,他们对汉学的痴迷影响了日本,名字这么重要的东西,一定要用高级感十足的汉字表达,东京大学教授uwarokoyoshiya,用读音反推成汉字就是:上床美也。他的实验室叫:上床实验室。〓上床教授就这样躺枪登上了中文互联网奇葩姓名大赏写法与读音相分离,汉字有意或者无意用错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写“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在习惯上并不用来替换“早”,有很大可能性是他写错了。当然,以太史公的地位,也可以说是一不小心通了个假。很多作者一时笔误,或者刻板的印刷工匠不识字,许多字像孔乙己喜欢卖弄的“茴香豆的茴”一样因为自然演变出N个写法。〓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各种各样的异体字,用得多了,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用法,不会造成交流障碍。有些不太严谨的读书人,为了省事儿抄书时少抄了几笔,就有了今天简化字的雏形。后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将动辄几十笔的繁体字,简化为今天常用的简体字。简化时又大量借用同音字,比如“醜”被简化成地支名“丑”,“鹹”被简化成本来表示兵器的“咸”。

这种简化,让本来就难读的文言文变得更难理解,好好的古文越通假就越假,同学们学文言文学到头秃,只怪文言真的离我们太远。

汉字改来改去,不是为了迁就大家〓年版《审音表》,现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也采纳此标准除了简化汉字,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还干过一件大事,就是纠正汉字的读音。年,文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制定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其中“骑”被统读为“qí”,取消了“jì”音,不管改的合不合理,按官方权威的标准用法,“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才是对的。语言通常十年就会有小变化,错误读法会取代正确读法,当代为了保证语言统一,需要定期修订文字读音。《审音表》发布三十年后,语言文字委员发了一版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尽管按照官方标准,“骑”字并无“jì”的读音,但童书大多沿用旧标准修订案发布后,质疑声源源不断:“所以读音也可以少数服从多数啊?”“凭什么迁就那些文盲啊?”。槽点实在太多,这个征求意见稿至今没有颁行。所以不用担心,你小时候学的读音,暂时还没改。在长时间流变中,也有年代久远的误用误传,得不到纠正,使得正字被雀穴鸠占。杜牧《山行》进入教材几十年,一直写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人教社考证发现“深处”来自错误的引用,杜牧的《樊川集》原文更多“生处”。因此新版教材纠正为“白云生处有人家”。〓语文教材这些年也错了不少次。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称《清明上河图》画上人物有五百多个,根据日本斋藤谦《拙堂文话》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其实有人。另一个经典问题是《赵州桥》,赵州曾在年使用大量现代工艺拆开重建,说现存赵州桥是仿古建筑也没毛病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材的编辑们一直是严谨专业的。从年开始历年各版的人教语文教材都是“是人”,不只人教,鲁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都是“是人”从来没有随大流改用“斯人”。“斯人”与“是人”之后,公众又认为“两个黄鹂鸣翠柳”应该写成“两只黄鹂鸣翠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登鹳雀楼》应该是《登黄雀楼》。互联网时代媒体强传播弱互动的交互方式决定,受众一旦对“语文书错了”这件事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我们大概没想过,错的可能是自己。

参考资料:1.《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对经典“较真”,本质是对语言生命力的感悟》.文汇报.《广义和狭义通假字,通假字与被通假字的关系,通假字辨识》.篆刻小站4.《作为一个细节控,我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发现了N处错误》.维舟5.《这些字的拼音被改了?咬文嚼字主编:先别急,还没定》.华西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3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