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生活环境 >> 在河西走廊的画像砖上天上众神人间众生
木独角兽(獬豸)赵双衣物疏彩绘陶牛车西王母画像砖宰猪画像砖牧马骆驼画像砖剪布画像砖伏羲画像砖女娲画像砖◎缪斯客
展览: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
展期:/5/21开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9展厅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生前的一切财富与欢乐在死后都要以各种形式带到另一个幽冥世界。除了用实物随葬外,用图画表现墓主人的生活乃至于精神世界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两汉到魏晋时期普遍流行画像砖墓,所谓画像砖就是模印或刻画的有画像或花纹的砖。
自乌鞘岭以西直至敦煌一线的狭长地带被称为河西走廊,自汉武帝时期这里被纳入汉帝国版图后,这里的汉民族文化就占据主导地位。魏晋时期中原战乱频仍,较远的河西地区得以偏安,这里政治安定,经济活跃,百姓享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在这一地区分布的大量魏晋画像砖墓真实反映了河西民众的生活百态和精神面貌,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这些画像砖又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兼具豪放和灵动,艺术风格鲜明。
年国家博物馆曾举办“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一些画像砖精品包含其中,让首都观众初识这类文物的独特魅力。此次展览国博联合甘肃多家博物馆,选取了件(套)文物,内容几乎涵盖了河西画像砖的所有题材,通过“图画天地”“生活百态”“平宁降福”三个单元首次集中展示河西地区魏晋彩绘画像砖精品及相关文物,是画像砖的一场饕餮盛宴。
天上众神
与读懂一段文字需要上下文一样,欣赏一件画像砖同样需要把它放入墓葬中加以理解,展览的思路正是把观众设想为画像砖墓的参观者,走进展厅到展览结束正是墓室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的参观过程。展览的第一组文物“天上世界”正展示了墓葬壁面上方的天上神界。
在河西人的众神谱中最为常见的是与日月阴阳相对应的伏羲、女娲和居住在昆仑仙山上的东王公、西王母。展厅壁柜中的这对伏羲画像砖和女娲画像砖原拼合放置于墓葬中室的藻井处,右侧的伏羲画像砖人首、蛇身、兽足,头戴着山形冠,右手拿着规,腹部画着一轮红日,里面是传说中运载太阳的神鸟——金乌。左侧相对的女娲同样人首蛇尾,头上束高髻,左手拿着矩,腹部彩绘月轮,里面是月宫里的蟾蜍。作为古代神话中的始祖神,伏羲和女娲在众神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手中的规和矩据考证可能代表着古人天圆地方的想象。有趣的是,这两位神灵都身着汉魏时期袍服,可见造物神仿造自己的形象抟土造人的传说不虚。
众神谱中另外一对神仙夫妇在展厅中也很好找到,这就是传说中掌管不死仙药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山海经》中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个半人半兽的厉害形象,但画像砖上的西王母却是衣着华丽、佩戴玉胜装饰的贵妇形象。在她的两侧还常陪伴有凤鸟、羽人等,以衬托她的神格。东王公常与西王母成对出现,他安详端坐云上,一副魏晋时期士大夫的样子。其实在历史上西王母的传说出现较早,东王公是在道教为西王母搭配的夫君。百姓世俗的观念在神界成为了“天仙配”,这也印证了人们的对偶心理。
各方神兽
在河西魏晋墓墓门外侧建有砖砌的门楼式照墙,上面多镶嵌着大量神禽异兽题材的画像砖,不仅包括了代表东西南北四方的四神,还有玄鸟、白象、神羊、天马等各式各样的神奇生物。
在这个区域的展柜中除了各种神兽画像砖,一件木独角兽格外吸引眼球。它前身抵地,长长的尾巴高高扬起,头上的犄角向前伸出,远远看去活像日本动漫中正在放电的皮卡丘。这只“皮卡丘”的学名叫獬豸,也是古时的神兽之一,在墓葬中有镇墓的作用。传说它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因此在明清文官的补服上也能看到獬豸的身影。
把这些神奇动物绘制在照墙上有什么寓意吗?一方面它们可以除凶辟邪,镇守墓室,另一方面经过它们的护佑引领,墓主人可以直达照墙顶部的“天门”,得以飞升天上。
衣食住行
第二单元是本次展览的重点,着重展示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画像砖,它们多被放置在墓葬前室壁面的中、下部,是墓主人生前画面的定格再现。
汉代以来,河西地区一直以畜牧业发达闻名。《汉书·地理志》载:“自武威以西……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在画像砖上畜牧场景很多,比如展览中的一件牧马骆驼画像砖,描绘了一名男子手持长鞭正在放牧。在他的前面一匹墨线勾勒的马正在吃草,而在画面上方是用淡墨晕染出的一只双峰骆驼。这种“没骨”画法被后世的水墨画继承,用来表现空间的远近。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屯田面积继续扩大,农业生产也成为画像砖上的重要题材,屯垦、犁地、播种、耙地、脱粒、打场等等场景都能见到。重体力劳动交给男子,巾帼亦不让须眉,女人们在桑树林里忙碌着。桑叶幻化而成的丝绸在当时不仅能织成美丽的华服,在魏晋时期还有更为珍贵的用途,展柜中有一件剪布画像砖为我们吐露了线索。原来,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绢帛被作为货币使用,画像砖中剪布可能即是表现了史书中“裂匹以为段数”的场景。
表现墓主人车马出行的画像砖是汉代以来最为常见的,它们在魏晋河西的墓葬中也能找到,但数量不多。展厅中见不到浩浩荡荡的仪仗,反倒是几件表现牛车出行的画像砖颇有特色。魏晋时期征伐不断,马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更多被保护起来,因此豪门大族出门多乘坐牛车。由于牛车行走缓慢平稳,车厢宽敞高大,正好符合魏晋时期人们对于风度气质的追求,乘坐牛车成为一种风尚也就不足为奇了。
民以食为天,再来看看魏晋时期河西居民的饮食。作为畜牧业繁荣的地区,肉食是当时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在砖画中有很多表现杀牲的场景,杀猪、宰牛、宰羊不一而足。杀牲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宰牛多用铁锤砸击法,之后把牛放倒在地再进行解杀。杀猪则是把猪绑在大条案上,屠夫握刀从猪的后窍宰杀。据说现在在河西的酒泉还流传着俗语“宰猪捅屁股,各有各的杀法”,从画像砖上可见其渊源之深。
有了食材,下一步就是烹饪了,从画像砖来看当时的烹饪方式主要有三种:蒸、煮和炙。前两种容易理解,第三种是什么方法呢?展览中有个非常有意思的设计,在同一展柜中展示了一件画像砖和一件相关的实物。原来“炙”就是烤肉,与今天的西北人一样,魏晋时期的河西大户也喜欢吃烤串,在这件“段清”榜题画像砖上仆人正在为主人段清在炉上烤制肉串,他所用的串子正是上面展示的这种铜叉。铜叉上的肉是哪种呢?通过画面是无法看出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做肉串的肉不限于牛羊肉,还有黄雀、鹅肉等等。在更早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册中记录了多达8种不同的烤肉,有趣的是唯独没有羊肉。
水草丰美使得魏晋时期的河西居民得以自给自足,当时的高门豪强们居住在兼有防御功能的坞堡中,以坞堡为核心,他们拥有自己的庄园和部曲,俨然一个微缩的独立王国。展厅中就有一件画工精致的坞堡射鸟画像砖。砖上左侧绘制一座坞堡,正中开门,墙上设有垛口用于防御,坞堡旁画一棵大树,树枝上落着两只鸟,树下的男子正在引弓射鸟,好像下一秒树上的黑鸟就要应声射落了。对于射鸟的寓意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把它与射爵求官相联系,还有的把它与旁边的画像内容一起考虑,认为是春季开春气、通万物的礼仪行为。
幽冥居所
沿着展线来到展览的第三部分,是墓葬的后部,墓主人长眠的后室。与展现世俗生活的前室不同,这里壁面上的画像砖大多是墓主人的私用之物。展厅中用喷绘的方式复原了高台苦水口1号墓后室后壁的样子,由上到下侍女开箱、兵器、奁、丝束等题材分三层排列,体现着墓主人生前精良的武备和数不尽的财富。
河西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墓大多被盗,留下的随葬品不多,主要是些小件的陶器、铁制工具和钱币等。较为研究者重视的是墓券、衣物疏等文献资料,它们不仅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判断墓主身份和墓葬年代,还是了解丧葬风俗的重要材料。比如展览展示的一件赵双衣物疏就是一种记录随葬品名称、数量的丧葬文书。有心的观众一一比对会发现文书上的物品不一定都被放入墓中,它赋予了逝者在阴间的财产,其中的葬俗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美好祝愿。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头尾安排了两个多媒体播放区,真正让画像砖上的场景活了起来,欣赏视频的同时头脑里回忆刚刚看过的展品,绝对是印象深刻的体验。
摄影/缪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