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繁衍 >> 刘裕为何不一鼓作气灭掉周边几个游牧民族政
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刘寄奴虽然是西汉皇族之后裔,不过等到衣冠南渡之时,家族早已经衰弱。
他作为低阶士族,生活落魄潦倒,若是没有刘怀敬的母亲照顾,想必他可能早早的就夭折了。
他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帮东晋续了命,几度北伐,大有恢复中原之意。许多年后,南宋的辛弃疾都不禁感叹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北伐为什么会落幕?
(一)、先灭慕容再灭秦,朝野内外皆归心
宋高祖武皇帝以盖代雄才,起匹夫而并六合,克国得隽,寄迹多於魏武。刘裕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白手起家,他的汉朝皇族身份,没有给其带来一点帮助,他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上位。
要知道,在世家大族掌握绝对权力的东晋,他一个近乎庶族之人,能够执掌大权,是十分困难的。
1.不自量力扰东晋,寄奴出反击将其擒
及德死,以义熙元年僣嗣伪位,大赦境内,改元曰太上。南燕国的慕容德去世以后,慕容超上位。他当即在朝野中,展开了一场大清洗。很多的皇族,皆被牵连其中。而剩下的人,也都对他颇有微词。不过慕容超此人眼高手低,能力不行,还总是惹事。
早在其上位之初,刘裕就已经蠢蠢欲动,萌生了趁机将其灭国的想法。不过,彼时东晋内外交困,群臣以国力不足为由,很是反对。而慕容超因为把歌舞伎送给了姚兴,身边无人为其奏乐助兴,使他很是沮丧。
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让公孙五楼率军攻打济南府,劫掠当地的男女,为自己唱歌跳舞。如此一来,正好是给了刘裕以北伐的借口。不过慕容超哪里会是刘裕的对手,即便其御驾亲征,那也无济于事。刘裕甚至对其前往后勤找外援,不以为意。
他就等着人前来支援,可好一网打尽。不过姚家也不傻,他们虽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亦知道南燕是烂泥扶不上墙,即使派了援兵,也不过是炮灰。最终,慕容超本人在遁逃途中,遭遇东晋军队,他被带回建康,斩首示众。
2.姚兴离世引祸端,宋武北伐天地掀
刘裕因姚兴死而灭其国,裕死我伐之,何为不可?在姚兴去世以前,后秦内部围绕着储君一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嫡长子姚泓孝友宽和,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疾病,兴将以为嗣而疑焉。
因此,次子姚弼受到很多人的拥戴。不过此人暴虐无道,残害兄弟,在姚兴濒死之际,将其势力瓦解,姚泓顺利继位。
此时的刘裕,又嗅到了胜利的希冀。在这次北伐之前,他足足做了六个月的战前准备。他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灭掉后秦,他还要统一中原。战事一起,后秦当即联合了鲜卑人,处处设防,阻击东晋进军的脚步。
不过刘裕那可是王师还朝,汉地百姓将希望都寄托于他们,因此不遗余力的为刘裕提供支持。最后,还是打入了潼关,而姚泓率领臣子们请降。这一点,他就不如自己的儿子姚佛念。计无所出,谋欲降于裕。其子佛念,年十一,谓泓曰:晋人将逞其欲,终必不全,愿自裁决。泓然不答。
反正终归是死,倒不如死的体面些。姚泓本人被带到了建康,家人也都悉数被斩首。
但是刘裕却没有再继续他的北伐事业,那么他为何不一鼓作气的灭掉周边的几个游牧民族政权,而后统一中原?
(二)、天不遂人愿,统一恐难以实现
对于刘裕而言,他当时面临着两个选择。首先,可以将长安当成自己的根据地,那里易守难攻,而且底蕴丰厚,对于很多人而言,那都是永远无法割舍的都城。
他留在此处便如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放弃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退回江南。按照刘裕的性格,肯定会倾向于前者,但他却选择了后者。这其中究竟有何缘由?
1.大功未竟道民死,无奈返还稳后方
如荀彧、刘穆之之徒,始从操裕,岂遂欲弑逆哉?刘穆之别名刘道民,他也是西汉皇族的后裔,和刘裕一样,到他这一代早就家道中落。他和刘裕的关系,就好比是荀彧与曹操。刘裕出征灭后秦,本来的意图就是,以关中为根据地,步步蚕食,最后统一中原。
刘穆之可以说死的很不是时候,没有了他坐镇建康,那么在北方的刘裕很可能就会成为一支孤军。朝野中的世家大族们本来就对其十分不满,刘裕害怕这些人会趁此机会,借题发挥。
那时候的北伐铁军,不仅要面对敌国的威胁,还有面对东晋的挞伐,而且也失去了后援。高祖与龄石密谋进取:刘敬宣往年出黄武,无功而退。贼谓我今应从外水而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
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备内道。若向黄武,正其计。所以,刘裕决议返回江东坐镇,留下自己的二儿子刘义真坐守关中。其实,当刘裕离开长安的那一刻,就代表着北伐的结束。
2.大军一去内忧外患,义真险些落入敌手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刘裕刚率军撤退,匈奴的赫连勃勃就对关中动了心思。不久以后,他率领军队大举攻城,而刘裕不在,年仅十二岁的刘义真无以威慑手下的部将。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又杀了王修。这个少年带领着残兵,一路向南逃窜。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自从刘穆之去世以后,刘裕的北伐就没法再继续进行下去。刘穆之就是刘裕留在东晋的一个化身,有他坐镇,即使那些豪门望族再反战,再抵触自己,也不过是徒劳无功。
刘穆之去世后,刘裕必须回去稳定人心。否则,他的那支北伐军,就真的成了孤军。而刘义真年纪尚幼,没有人信服他,也无法把控大局。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能够求得自保,就已经很是不易。又何谈继续坐镇关中,等待父亲来援。
所以,北伐落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刘穆之的去世,紧接着刘裕的撤退,又引出了赫连勃勃。如此一来,东晋只得退守江南。
(三)、若非迁都定长安,否则夺中原比登天
刘裕娶妻生子的确有些晚,如果刘义真已经成年,想必可以压制手下不服之臣。放一个小孩子在那里,那些世故老辣的武将们,怎么会心甘情愿的听从。那么,刘裕为何执意要返回建康?他完全可以在长安发展势力,或者直接建都称帝。
1.基本盘在南,不敢轻易冒险
刘裕北伐,并非是完全出于所谓的民族大义。当然,他的北伐,也是南朝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他的目的是在领军作战中,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初,刘裕为布衣,惟谧独奇贵之,尝谓裕曰:卿当为一代英雄。他出身低微,早年间靠着王谧的扶持上位。
因此,他的基本盘全部都在南方。他北伐的目的,没有那么纯粹,他也知道东晋已经无可救药。所以,他要做的就是让军队悉数听命于自己,在朝堂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可见,他的格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刘裕不可能为了北方战事,而放弃自己在南方的基本盘。何况,北方的局势其实不容乐观。长安周边还盘踞着很多很多的游牧民族政权,若是执意北伐,不仅容易全军覆没,那么多年的经营也将毁于一旦。
2.篡晋自立,乃第一要义
对于刘裕而言,南方要远比北方重要的多。那里为富庶之地,人口稠密,且大都是本族百姓,易于管辖。北方的匈奴人赫连勃勃还有鲜卑的拓跋家,那都是能征善战之辈。而刘穆之一死,刘裕就等于失去了一个顶梁柱。
因此,他要返回建康,去重整河山。与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相比,北伐失败又算的了什么。此外,刘裕所带领的士兵大都来自南方。当时北伐之际,正值秋天,南方人大都很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有很多都萌生了归去之意。
如若不能顺应其要求,那么很容易引起哗变。此外,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大都是骑兵,而秋高马肥,那正是人家反击之时。就像后来的赵宋,每年都对秋防十分重视。就是害怕他们秋日无事可做,入境劫掠。
刘裕倘若真的想要继续北伐事业,那么刘穆之去世的时候,他就不能回去。可倘若如此,这其中会充斥着更多的变数。
结语:
首先,刘裕的目的之一是力主北伐,他想树立起威望,为篡晋自立做准备而不是全然为了恢复故国,所以他得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其次,刘穆既死,刘裕在东晋的朝堂之上,就失去了能够独挡一面的人物,他害怕有人趁机夺权;再次,刘义真的年纪太小,不足以震慑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