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形状 >> 我在岛屿读书原来读书不难,原来读书的人
一座岛屿,一方书屋,四位嘉宾。
空气中弥漫着文字的气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们与读书的故事正在进行时。
原来读书不难,原来读书的人这么有趣,他们的对话宛如诗词一般。
房琪说:坐在窗前,面朝大海,真的是春暖花开。
苏童说:春暖花开倒也不必,秋风萧瑟也是美的。
向窗外看去,海面上行驶着一艘船。
苏童说:外面有一艘船,不是为我们开来的吧?
西川说:说不定那船上有一读书人。
这大概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视野跟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
01去看《我在岛屿读书》这一档节目是源于房琪,外表漂亮内心又如此丰富的一个女生。
认识房琪该是同多数人一样,通过短视频知道了这个女生,从而迷上了她的气质。
她当过记者,参加过《我是演说家》节目,再到成为千万粉丝的博主。她面对任何外部环境总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从她的言辞中不难看出,她一定是读过许多书,认识了书中的许多人,见识了那些人的快乐与苦痛。
从而她对别人总是善意的,温暖的。
房琪让我真正的体会到,身体和灵魂同时走在路上的感觉。
大地很辽阔,她的内心世界更加绵延万里,广阔无垠。
房琪称得上是新时代阅读趋势的代表。
她的文字很温暖,很治愈。就像春风撩拨发丝一般,柔软又不失生机。
正如房琪所说,对于《我在岛屿读书》这一档节目,她是期待的,她想象中的作家,诗人应该是庄重的。
想见识他们的语言,见识他们的思考。
作为一个年轻人,找寻一个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好书的答案。
02余华不陌生,学生时期就拜读过《活着》一书。
那个时代网络不发达,心想能创作出这样作品的人,现实中该是愁绪满怀。
余华算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作家之一,见过他的文字后,再看他平素的言行举止,有一个极大的的反差。
对于读者说他的文笔朴实真挚时,他说是自己识字不多,只能那样写。
谈到如何入作家行列时,他说喜欢游手好闲的职业,便成了作家。
因此读者们总结了一句话:“余华是把悲伤送给读者,快乐留给自己”。
苏童总结说,读者见到这样的余华,应该是“喜悦的崩溃。”
我觉着挺好,文学作品的使命是让我们体会另一种生活,由此得来共情,并非自己也要过得那样苦巴巴的。
从阴暗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从绝望中看到生命的顽强,从苦难中看到生活的希望。
余华是豁达的,乐观的。正因如此,我更倾心于他的人格魅力,以及文学功底。
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时,跟房琪有同样的困扰,并非读不下去,只因为想逃离书中的苦难。
多数人是不忍见到不幸发生的,但不幸时有发生。逃避并不能阻止不幸,直面则能与人共情,完善自身的人格缺陷。
03苏童说,他们这种人应该是躲在文字背后的人,一朝入得前堂,反而少了安全感。
但通过《我在岛屿读书》这个节目,我想说太需要他们站在读者面前了。
时代发展太快,新奇的东西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娱乐、游戏充斥了当下人的生活,甚至占有了大部分的时间。
能静下来读完一本书倒成了稀罕事。
太需要他们站在人群当中,跟大家轻轻说一句,读书真的很有趣,旁人听进去了也是幸事。
我本不是一个能静下心读书的人,认识的作家不多是必然的。
对苏童说声抱歉,认识你要归功于《我在岛屿读书》这档节目。
知道了你的《妻妾成群》、《黄雀记》。余华说,读书要与书相遇,我觉得与您的书相遇的时候到了。
苏童在节目中说,阅读不应有羞耻感。什么作品都可以读,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给你带来了什么。
同时苏童也倡导读经典作品,因为经典作品是历经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筛选出来的。
好的作品是会经久流传的,如节目中提到的沈从文的《边城》。
我本身是湘西人,以前人们对于湘西的第一印象是神秘而无其他感观。
正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湘西的山城柔情,见识到那些人的朴实和勤恳。
不夸张的说,提起湘西,更能联想到的就是沈从文。这就是文字的力量,阅读的力量。
苏童像个可爱的老小孩,健谈活泼。在现实生活中,你的朋友们,在跟你相处中应该是很愉悦的,没有压力的。
在节目里,苏童从不吝啬自己对文学方面的心得,对年轻人的建议,且幽默风趣。
凡能幽默风趣,又不伤害别人的人,总是睿智的。
04初闻西川,单单这个名字,给了我无限的想象空间。
西川与海子,骆一禾誉为北大三诗人,可见文学造诣深厚。
西川多数时候是安静的,沉默的。一个人坐在海边的石头上,静静的远望,你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他像一位智者,如同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一样,一身绝学,却不轻易示人。
对于阅读甚少的我,也是通过《我在岛屿读书》里认识了您。
我非常敬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您是一位诗人,同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当余华、苏童他们在讨论国外经典文学时,您的脑海里在翻阅着中国传统文化。
当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被提及时,您想到的是曹丕的《沧海赋》。
是李太白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自信。
在西川成名的路上,也经历了无数的谩骂和诋毁,对此他回应到:
“我始终没有攻击过任何人。诗坛里低层次的风起云涌,不值得我真正动怒。”
如果读过西川《大意如此》、《深浅》等诗文集。
能体会出西川的诗是宽容、开放的。他的笔触下吸取了东方古典文化内在的精髓。
对于阅读,西川有着不一样的体会。
节目中,西川说“读不懂的书,恰恰培养了我对文化的好奇。”建议现在的人不妨读一些不那么容易懂的书。
因为对于未知的东西会更有想要去探索的兴趣,反复咀嚼后,其中的意味则令自己更为深刻,受益匪浅。
05别人眼中庄重的、严肃的他们,在生活中其实很有趣。
余华还谈起谈起跟史铁生的一段故事。
史铁生双腿瘫痪,原本是不幸的。
余华和莫言,刘震云等一众圈内好友,扛着史铁生上火车,推着去踢足球,还要他当守门员,妥妥的损友。
但就是这样一群“庄重严肃”的作家,他们在生活中是乐观的,有趣的。
余华还谈起史铁生给他的一封信,大体内容是说,他分到了一个四居室,还装了一部电话。
于是史铁生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尽管史铁生双腿瘫痪,终日只能坐在轮椅上。余华说经历过这样不幸的人,很容易对世界产生畸形的恨意。
但史铁生依然是赞美这个世界的,他对这个世界没有恶意,怒言。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也许是他在书中见识到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不幸,所以有一点小幸福,他就觉得是最幸运的。
所以读书使人内心更丰富、更豁达、更开明。当自己不能拥抱太阳时,则敢直面黑暗,并且永怀希望。
06经常阅读的人,对大自然是热爱的,对生活是向往的。
余华、苏童谈到马原的城堡,是坐落在云南高山上的一座“世外桃源”。
花草树木,高山流水,文学名著,文人墨客。马原的世外桃源从不缺少这些。
马原如今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但他并非一直活得自在。
55岁那年,他确诊罹患肺癌,面对要命的病情,他只是淡然地说道:“既然得了不治之症,那就不治了”。
他有一个儿子叫马格,马原曾在《文学的日常》节目里说过道:“马格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高山上的城堡也是为儿子打造的一个理想家园。
不幸总在不经意间来袭,马格的生命定格在了13岁,承继父母浓浓爱意的儿子,永远离开了。
身患绝症,中年丧子,悲痛在所难免,但马原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迎接这个世界残存的美好。
借用马原在其作品《姑娘寨》里写过一段话,来鼓励每一个经历过苦难,或正经历着苦难的人。
“时间借了一个年与年的节点,将灾难和新生活做一次彻底的切割,让人们的心里重新萌发出希望”。
07说到对《我在岛屿读书》的看法,是它的出现,让文学和普通人没有那么遥远了。
让阅读,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了。
在风景如画的岛屿上,用轻快的言语拉扯着关于读书这件事。
广阔的大海、以“分界”为名的书屋。构建了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
三五老友在岛上相聚,吃饭,喝茶,遛狗,打趣,聊文学。过程随心,随性。
《我在岛屿读书》的意义就在于,他向观众传递的是读书的快乐,多了由内向外的思考,少了居高临下的说教。
当下的社会变化万千。面对疫情,面对个人的生活现状,不少人是浮躁的,包括我自己。
当你面对《我在岛屿读书》时,听他们讲述着悲欢离合。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挫折都是短暂的。
读书一定能让你挣脱束缚,脱离苦海吗?我看也不见得。
只不过在你迷茫浮躁的时候,你想起沈从文有本书叫《生活不必慌慌张张》。
于是你翻开来,你懂得了从容,乐观,你会让自己的生活先慢一些,积蓄了力量再爆发出你该有的能量。
当你质疑自己平庸,你想起了路遥《平凡的世界》。你见识到孙少平身处底层却从不改其志的顽强的梦想。
于是你开始反思,是梦想抛弃了你?还是你丢掉了梦想?以至于还如此平庸。
读书也许不能马上改变你什么,但时间一长,他就像每天摄入的食物,完善你的骨骼,帮助你更好的成长。
给自己空出一点时间,给一本好书空出一点时间,静静地品味书中的故事,永远热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