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形状 >> 文人老饕的口味倪瓒爱烧鹅,李渔喜吃笋,孤
吃讲究的饭。
高洁名士的人间烟火「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有「云林先生」之号,整个人连同他的画,总给人感觉相当高远简逸,气质不俗,好似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名士。
而实际上,倪瓒很食人间烟火。不仅他,历史上的大多文人名士,都对美食别有一番兴趣和研究。
如果你去搜索「官府菜」,就会发现里面除了东坡菜外,还有一个「云林菜」,它便起自云林先生倪瓒。
倪瓒曾写过的一部饮食著作——《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收录50余种菜肴做法,种种都是他亲自下厨的心得。其中最出名的要数烧鹅,也叫云林鹅。
清代大才子袁枚口味叼得很,却也对这道「烧鹅」赞不绝口。根据资料显示,云林鹅的做法按现在来看,其实更像是蒸。
先用盐巴擦鹅的腹内,串入葱椒和酒等,外表则用蜂蜜涂抹。处理好食材后,在锅里放入一碗酒和一碗水,把鹅用竹筷架起,不用碰到水,然后盖上锅。全程要注意掌握火候和水分。
袁枚曾亲自尝试倪瓒的做法,还挺成功的,最终的大鹅骨脱皮化,精肉如泥,连汤都鲜美十足。
倪瓒对吃蟹也别有法子。体壮肥美的太湖蟹是他的大爱,他自己的私人法子,是改蒸为煮。
当然也不是白煮,而是放入生姜、紫苏、橘皮和盐一起煮,一边煮一边捞出来吃。当然,火候也是要注意的。
倪瓒身为名士,性情孤傲,看似出淤泥而不染,实则是真正的好食之人。他的口味刁钻,在著作里记载的烧鹅、青虾卷、新法蟹、雪庵菜、香螺先生、黄雀馒头等诸多菜肴,看似极简,实则每一道都是精心记录,独具风味。
在古代名人好食者名录中,倪瓒绝对可以拥有大师名号。
戏曲家的饮食美学戏曲家李渔经常被以明清第一美食家称呼,这称呼也不算夸大。多才多艺的他以其独特的饮食风格,为中国饮食史添上了一段独具韵味的美学。
李渔的私家菜式,自然精致,简单又讲究,他在名作《闲情偶寄》里总结了很多生活经验,其中的「饮馔部」,大写饮食文化和审美。
李渔的饮食观是偏向清淡的,他说:“吾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大概是比较看重修身养性,所以要远肥腻,也正因此,他的食谱中多了道「清」之天然美。
蔬菜中,他最喜欢笋,所谓“笋为蔬菜之必须”。他可以从笋的种植一直讲到烹饪,说吃笋“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他有道饭做得挺有意思。先收集花园里的露水,以蔷薇、桂花等花露为佳,等饭煮熟后,把这些花露浇在上面,拌匀后再稍闷一下,然后就可以吃了。
因为花露入饭,也颇为清香,惹得一众客人吃了,都赞不绝口。这种做法,可能也只有这些打从骨子里风雅的才子们,才能想得出来了。
当然李渔也吃肉和海鲜,比如螃蟹——话说好像就没有不喜欢螃蟹的文人,李渔吃螃蟹喜欢整只蒸熟了吃,而最讨厌用重口味的方法了,比如把螃蟹斩成两半煎炒,他觉得这样会让螃蟹的自然风味都丧失掉。
最好就是“只合全其故体,蒸而食之”,而且吃的时候要自己动手,这样才有趣味。
吃鱼也是如此,他喜欢蒸。把鱼放入蒸锅内后,加入陈酒和酱油,再覆上一层瓜姜及覃笋,如此可以锁住鱼的自然美味。
他是真的很重视食材的自然本真味道,强调烹饪时不能让其它调味夺去了食材的初始之味。
一片「吃」心不改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篇绝美的《湖心亭看雪》出自清初张岱的散文集《陶庵梦忆》,描绘了如此清冷纯净之风景的张岱,不仅有一片冰心,还有一片「吃」心。
今有“为了这口醋,才包了这顿饺子”,古有为了吃乳酪而养了一头牛的张岱,如此特立独行,只能说真是有钱任性。当然,名士狂狷,为了爱好下点功夫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古代的这些个出了名的美食家,几乎都长着一张叼嘴。张岱对食材的要求就很高,因为嫌弃商人手中的乳酪“气味已失”,他就自己养了头牛,专门来挤奶。——反正他又不是不会自己做。
得到鲜奶后,他会静置一晚,等结起了一层厚厚的奶皮,再将其挑出,加入自己泡的茶来煮,这样做成的成品便如“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当然也可以加入豆粉,做成白莹莹的乳酪,放凉了吃也是极美味。光看这描述就很绝啊。
张岱还喜欢河鲜,螃蟹就不说了,他还尤为喜欢河豚。
众所周知,河豚有毒,尤以肝脏为甚。但张岱还偏偏就喜欢吃河豚肝,自言“苏州河豚肝,又名西施乳,以芦笋同煮则无毒”。
所以他每次煮河豚的时候,都要加入芦笋同煮。河豚肉质细嫩鲜美是出了名的,但一般都会提醒小心食用,更不说食用肝了。
张岱为了这一口美味的,真可谓是美食孤勇者了,一般人可不要轻易尝试。
生而为人,我很爱吃。中国人的吃货属性是生来必带的,就是平日清风霁月的名士,也抵不住这一口鲜美味道。甚至说,这些风雅的文人,才更乐意研究美食,而他们的儒雅才质,也为这一饭一蔬增加了创意,让其变得愈加风雅艺术起来。
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这才最够亲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