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民国时期,地方军阀混战割据,为什么没人敢

发布时间:2023/6/16 15:10:49   
刘军连医术怎么样 http://m.39.net/disease/a_9393596.html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几乎能概括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分分合合。

历史上,似乎每个大一统时期后,都会紧接着一段大分裂时期,譬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又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再如五代十国及两宋时期的动荡。

到了近代,民国也出现了一段混乱时期,当时各地的军阀混战割据,但国家并没有被分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野心庞大,格局不够

清末民初,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共同催生了另一种势力——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后,各地的军阀们名义上归服南京国民政府,实际上个个怀有狼子野心。袁世凯死后,军阀们的野心更是膨大,他们蠢蠢欲动,山头林立。

(袁世凯)

各个省的大军阀都趁机带领部队,四处统领,争抢地盘,逐渐形成了直系、皖系、桂系、奉系、滇系等各方势力割据的景象。这些军阀们的野心庞大,都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但事实证明,这些军阀们虽有野心,但格局不够。

首先,军阀们并不具备独自建国的见识与格局,因此他们依旧在名义上拥立民国。他们对于权力只有一个朴素的认知,那就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与袁世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君主立宪被军阀们看作是“独夫民贼”,什么民主共和思想更是一概不知。他们甚至担心,民主共和制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在这样的见识与格局下,军阀们很难成什么气候,始终局限于自己管辖的一隅。

军阀众多,互相牵制

军阀的派系众多,各种势力盘根错杂,大大小小的战斗是打了不少,但也没有哪一派能够一家独大。就像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一样,民国时的军阀也处在互相牵制、互相制衡的关系之中。虽然每一派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但没有一个撑到了最后。

其实,军阀们都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们明白若是自己的势力膨大,必会招致其他势力的联合围剿。因此,各系军阀在必要时都会拉帮结派,以保存自己的实力。

在这样的形势中,没有哪一位军阀敢声称自己要建国,他们连自身的利害关系都理不清,只是盲目地打打打。都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没有一个军阀敢说自己就是最后的那只黄雀。

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但若是民心向背都希望国家统一,那么国家又怎会有分裂的可能呢?懂得制衡、懂得中庸的帝王或许能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只有持“大一统”思想的帝王才能称之为千古明君。

民国时,不仅百姓有了民族、国家意识上的觉醒,军阀们对于“国家统一”也是有着普遍认同感的。中国人的骨子里就刻着统一的思想,虽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中国人的价值观最终还是落在了“合”字上。

不仅如此,作为中国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当时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以“和”为贵仍旧是中国人心中最朴素的愿望。

正是由于大一统思想的深入人心,军阀们才未能从根本上破坏中国的统一。若是有哪一派的军阀敢做出分裂国家的举动,必然会招致所有国人的抵制,沦为人人唾弃的卖国贼。

军阀混战本就给百姓带去了深重的伤害,百姓的心中只希望过上安定、和平、统一的生活,而不希望再有什么搞分裂的战事。就算是势力最大的军阀,也需要拉拢民心,因此他们也不敢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分裂国家的行为。

结语:

中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和民族众多的人口构成,共同孕育了大一统的思想。数千年来,朝代更迭,中国人始终在寻找让各地人民、各族人民都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安居乐业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有时叫“书同文、车同轨”,有时叫“改易汉俗”“汉化运动”,如今我们称之为民族共同体和共同富裕。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恒久的统一意识;也没有哪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积贫积弱时的中原,或许有战争和动荡,但每一次都重新整合为一体,每一次都重新回归统一的潮流。这是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力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9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