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将打赢从战胜向势胜拓展

发布时间:2023/6/14 23:41:06   

本文转自;

将打赢从“战胜”向“势胜”拓展

——谈当今时代的竞合制胜之道

林东(国防大学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战略思想的创新历来是破解困局、打开新局的钥匙,而这往往需要在时代转型中找到突破口。随着全球化进入竞争与合作新阶段,军事博弈的手段多样化,使战略视野不只限于一声令下打赢战争,而更突出平时主动的推进战略态势,来增添制胜砝码。

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进行海上实战化训练,两栖步战车在烟幕掩护下快速冲击。新华社发

1.单靠战时打赢的制胜观日显狭隘

从革命与战争年代留传下来的历史经验莫过于以大决战来彻底解决问题,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到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皆如此,用历史经验看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当今时代,面对巨变的历史条件,其局限性也是无疑的。

战争的高门槛使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条件日趋严苛。战争的开启从来不是随意的,是讲条件的。首先是讲实力,而实力的增长需要时间。其次,战争是讲时机和约束条件的,全球化环境下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大规模战争所受制约因素明显增多,尤其是正义战争更强调政策性,战争窗口实际在缩小,不得已而为之。年春,美国众议院提出限制总统发动战争权力的议案,这是美国战争史上的头一次,连自认为军事风险低的美国也需要给战争套上紧箍咒,反映出各国对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战争的慎重态度。

战争搅局者增大战争失控的风险。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国家之间的战争大都是大国间的较量。信息化条件下,外部军事干预能做到快速介入,颠覆战局。年海湾战争前,萨达姆挥师科威特没想杀出个美军;年南联盟围歼科索沃游击队,没想被北约干预。事实说明,强敌大练“反拒止”“强行进入”“空海一体战”,就是专门要在别家打仗的关键时刻进来搅局。尤其是当前,在发展机遇稍纵即逝的战略竞争期,战争容易被对手利用,群起设绊,从而失去战略主动,甚至倾覆。

一劳永逸的战胜经验不再灵验。现代战争长尾现象突出,开局容易收局难。信息化战争在彰显高技术高效能的同时,也带来暴烈性大、破坏性大、遗留问题大的历史负担,从而削弱了立足战争一锤定音的传统功效。纵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开战痛快,几十天花几十亿美元就大胜,可战后稳定重建花上万亿美元,变成战争负债表。可以说,战争包袱越来越重,战争负面效应有淹没军事胜利成果的可能。

事实说明,军事力量运用的效果要看与时代主题的切合度。军事博弈的方式顺应时代,则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当今,战争制胜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但属于最后手段。军事胜利并不能包办一切,因而光考虑战胜是不够的,需要探索风险小、代价小、制约小、后遗症小的制胜之道,把打赢从战时向平时前推。

2.战略的真正目的是寻求一种有利态势

自古以来,战胜与势胜是打赢的两种方式,主次之分因时而异。战胜之道较为显性,也较为简单,容易把握,而以势取胜较为隐匿,也较为复杂,但也更为根本。以战取胜说到底也是为了赢得有利的和平态势,而不是打赢本身。正如利德尔·哈特所说:战略的真正目的与其说是寻求战斗,还不如说是寻求一种有利态势。当今时代,势胜的价值正前所未有地增长,需要大力发掘。

竞合关系拓展军事关系,为势胜打开了广阔空间。冷战时期突出战胜之道,主要是因为敌我关系简单化,军事博弈主要靠战争手段,但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以来,大国关系不再是非敌即友的二元论,而是非敌非友、亦敌亦友、时敌时友,这种复杂性和动态性为运转态势提供了舞台。在战略竞合期,国家军事态势从单一的防御态势拓展为集军事斗争、军事竞争、军事合作的综合态势,介于和平与战争之间的中间地带成为军事角逐的大舞台,因而把每一个黑天鹅事件作为改进态势的良机,天天改进一点,零敲牛皮糖地使战略环境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既为战胜提供最有利的条件,甚至还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立足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控制局面,形成有利的竞合态势,是更有效的制胜。

势胜更显竞合中的制胜之道。具体地讲,就是把打赢的机理从外科手术式打击,拓展到内化外制式取势上来。现代战争追求科技优势,从战役战术上讲是对的,但在战略上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分析机理,“战胜”之法犹如西医,力求摧毁对方来获得绝对胜利,但对毒瘤来说,外科手术淋漓尽致的同时也带来病毒的扩散,创伤越大复发越快,甚至导致多发病症。基地组织和塔利班被美军打散,从阿富汗快速扩散到全世界,还变种生出更邪乎的“伊斯兰国”,说明美军这种“打赢”,脱离政治经济的通盘考虑,结果过犹不及。“势胜”可避免“战胜”的弊端,犹如中医抓住病根辨证施治,消解冲突。《孙子兵法》的全胜之道就是势胜的理想状态,所谓“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这里“全”是保全之意,“破”是打败之意。所以,势胜讲究内化其心与外制其行相结合,强化自身内部凝聚力而分化对手的凝聚力,强化军事行动的外部运用,从而规制对手的军事行为,具体地说,就是政治上争取,军事上挤压,外交上谈判,舆论上引导,经济上制裁,综合推动战略态势不断向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所以,孙子说战争的更高境界是善战者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毛泽东的《持久战》的基点就是建立全民族抗战和全世界支持的统一战线,这就是势,这个势是决定性的,不管日寇在局部能打多少胜仗也一定会输。今天,创造制胜态势比单纯地取得军事打击的优势更具决定性,也更具可行性。

以往评价战胜的指标莫过于晒歼敌数字,但竞合时代,歼敌多寡需要服从于有利态势的形成。像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歼敌数字持续增长,并不代表胜利,反而说明敌人越打越多,美军陷入无休止的战斗。因从,打赢的标准首先是比对手更强的主动性、更有利的占位和更旺盛的人气,正如孙子所说,“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胜讲究拆力泄力,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泄掉对手的优势,为战胜创造条件;讲究以小打代大打,追求无创或微创治疗,避免对冲突双方社会造成严重破坏;更重要的是赢得“人和”。伊拉克战争最为经典,美军快速推翻萨达姆,恰恰是伊拉克人民不抵抗主义的配合所致;但美军赖着不走搞霸权主义,又遭到伊拉克人民反抗,这就是“得势”却“失势”。古今中外,战争的“势”隐藏在战争力较量之后起决定作用,势强则力长,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规律就是势强,人民战争用的就是势,势能转化为力,使弱小的力量不灭,把强者的力消耗掉。反之,势亏则力穷,势已退而力仍前伸则会反转大局,由胜转败。历史上,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打到莫斯科,自以为取得决定性胜利,却都快速地惨败下来,就是“战胜”的视野遮蔽了“势败”的危险。因此,战略上评价打赢需要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注重赢得深入到社会心理层面的那种大势所趋。

3.从“以备待敌”迈向“以势化敌”

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开启了重构战略格局的历史窗口。美国军事上在叙利亚被总体实力弱的俄罗斯、伊朗所阻,经济上发动贸易战破坏经济秩序,自取其害,抗疫不力而又甩锅失信。可以说,美国接二连三失地利失人和,虽然其军事与科技实力尚强,但其全球霸权已步入势衰,匆忙从阿富汗撤军便是一个强烈信号。由此,“一超”下降,“多强”走强的大趋势,为竞合时代定了基调,这为势胜提供了机遇。

军事实力的增长并不直接改善态势,态势的改善取决于实力的有效运用。由此,有必要开辟打赢新路线:突破“准备战争-进行战争”的战胜框架,打造“蓄势-造势-夺势”的势胜框架。传统战胜路线突出和平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强调“以备待敌”,重在内部加强军事斗争准备;而势胜路线是外向型的,突出“以势化敌”,重在走出去主动化解敌之威胁,达到“无恃其不来”。

“蓄势-造势-夺势”三阶段论是中国传统势胜战略的精华,对应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再到鼎定乾坤三个境界,韬光养晦的本质是养势蓄势,有所作为的本质是布势造势,鼎定乾坤的本质是取势夺势,形成胜势。为此,中国战略传统强调的战争后发制人不是消极应对,不是敌人先走一步我再对付一步,而是比对手更强的前瞻性、更大的格局。因此,积极防御的要旨在于“先为不可胜”的布势造势,把军队维护国家安全的外部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形成审势-谋势-布势-造势-夺势的战略链条。

因势利导,积小胜为大胜,避免不利态势下的战争,避免陷入战争泥潭,是竞合时代以弱胜强之道。对手越是强大,越是需要以我之“势胜”克服敌之“战胜”。其要义在于,备大战打小仗,把打仗的能力转化为多样化的战略功效,并在外部释放。具体地说,就是把精确打击、全域机动、集约化后勤、全维防护的战争能力运用到威慑、接触、塑造、控制、合作等多样化的战略职能上,落实到进入关键地域、拒止对手进入,拦截、封控、救灾、反恐、护航、维和等多样化的军事行动上,把硬摧毁的高科技拓展到网络、太空、电磁、心理空间的软打击上来,并且强度可调节;把军事行动与外交行动、经济行动协调起来,混合起来博弈。突出非零和的谋略运用,既要遏制对手的战争冒险,又要给对手下台阶的余地。

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战胜”的重心在战时,“势胜”的重心在平时,要求竞合时代军事工作从能力建设为中心转向运转态势为中心。展望未来,全球化波折不断,新情况、新挑战层出不穷,要求军事工作摆脱战略格局变化的应对角色,而是打主动仗。发扬以我为主的精神,洞察和因应政治经济新形态灵活施展军事博弈,持之以恒地把推进态势发展作为积极防御的基点。始终发挥军事力量的中坚作用,不因一时的战略缓和而懈怠,更不能平时把大任寄托于经济、外交博弈,危机时再把大任寄托于军事上的一锤子买卖。

《光明日报》(年09月06日07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9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