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形状 >> 甄嬛传里,皇后前期这么厉害,为什么后
作为宫斗剧巅峰,《甄嬛传》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争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手段,看一群智商在线的人围在一起斗,是真的其乐无穷。
而所有的后宫争斗,可以分为三派势力:皇后、华妃、甄嬛。
整体剧情,又可以把华妃的倒台作为分水岭,分成两个部分来看。
前期甄嬛和华妃斗,皇后坐收渔利,一件衣裳就把甄嬛治得服服帖帖。
华妃死后,皇后和甄嬛正面刚上,甄嬛没几集就把皇后搞得方寸大乱。
到底是甄嬛太厉害,还是皇后人设崩塌?
一开始看甄嬛传,觉得是皇后人设崩塌的锅。
后来才发现,她们性格不同,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
先说华妃
年羹尧在前朝权势滔天,皇帝要靠他打仗,只能容忍他,连带着还要在后宫宠着华妃。
年羹尧对妹妹年世兰,也是极尽宠爱,言听计从。
第一集时,苏培盛奉皇命给他送金创药,年羹尧立即问:“最近华妃娘娘怎么样?”
这等于就是间接给皇帝传递信号:你敢对我妹子不好,我就敢不好好打仗。
再加上年羹尧靠军功起家,所以他骨子里是一个极为崇尚武力的人。
他和皇帝一起吃饭那集,叫苏培盛给他夹菜,把皇帝气得脸都青了。
吃完饭,华妃赶紧劝他收敛一点,年羹尧却不以为意,反而说:李白一个酸腐文人,都让高力士脱鞋。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只有像我这样军功赫赫的人,才值得尊敬。
其实,年羹尧就是典型的暴发户心态,他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错觉。
记得华妃有一句名言:“做人如做衣,一定要花团锦簇,轰轰烈烈才好。”
华妃说过,她们兄妹从小相依为命。
有年羹尧这样的家长,华妃嚣张跋扈却心计不足,也是情理之中。
她在后宫斗,靠的是权势,反正谁不服,就把她“打”服为止。
甄嬛比华妃呢,要稍好一些。
甄嬛求签时说:“要嫁世间最好的男儿”。
她明明家世一般,却敢说这样的话,要么是太傲了,要么是女主光环太显眼。
而甄嬛显然是前者。
虽然她父亲只是个五品言官,职位在北京城有点不够看,但她家里好歹是有点底蕴的,勉强也算个小资家庭。
文人多清傲,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再加上甄嬛从小就书不离手,耳濡目染之下,甄嬛也有一股傲气。
其实,甄远道这个人也很厉害,他懂得为人处世之道,甄嬛刚进宫时,他没有权势,就叮嘱甄嬛“韬光养晦”。
后来,甄嬛在后宫的地位,带动了他在前朝的地位,甄远道权势极盛,但他还懂得“不贪污受贿,只是爱点字画”。
如果不是他太没有防人之心,也不会被鄂敏坑得这么惨。
可以说,甄远道就是书读得多了,虽然有点小计谋,但更多的是文人的天真。
前期的甄嬛,完全遗传了她爹,傲气又天真。
但这不妨碍甄嬛黑化呀,而且最重要的是,甄嬛继承了她爹韬光养晦那一套,并不轻易得罪人,攒下不少好人缘。
而且有心计加持,她的后半场宫斗就跟“开外挂”一样。
而皇后是三个人中,最悲哀的那个。
原本她出身乌拉那拉氏,和太后同出一宗,这样的满洲贵族出身,在当时社会,基本上是华妃和甄嬛加起来,也比不了的。
可偏偏她是庶出。
庶出什么概念?
就是那种混得差一点,可能族谱上连名字都不会有的那种。
家里把她嫁给还没登基的皇帝,可不是因为给她找门好亲事。
而是当时九子夺嫡太激烈,如果直接把嫡女嫁过去,万一站错队,赔了一个嫡女,不值得不说,还可能会满门抄斩。
所以她们家就想,先送个庶女过去占位子,万一要是成了,再把嫡女送过去。
事实证明,她们家确实是这么干的。
皇后害死她嫡姐,是因为皇帝承诺,她生下儿子,就把她扶正。
她认为自己的正室地位被抢走了。
说实话,在当时的社会,基本上不可能有妾室扶正的机会,当时皇帝这么说,很可能只是为了获取她背后的家族支持。
后来太后也说了,要不是家里没有合适的女孩,不可能容忍她。
说白了,皇后只是一颗家族的棋子而已,而且是随时会成为弃子的那种。
和华妃、甄嬛比起来,皇后典型就是个爹不疼、娘不爱的角色。
所以,她就只能自己争,也养成了她自卑、嫉妒的性格。
说实话,她和安陵容还是蛮像的,怪不得会狼狈为奸。
单论心计,皇后和华妃,就是黄金段位和青铜段位的区别。
和皇后比起来,华妃更像是个只会蛮干的老实人。
就拿甄嬛进宫来说。
皇后一瞧见甄嬛的长相,心里明镜似的,立即跑到皇帝面前去试探,主动说甄嬛长得像纯元皇后。
皇帝最多疑,他心里想想可以,但要是有人说出来,他立即就不高兴了,当即就驳斥皇后。
皇后心里又有点拿不定注意了,于是又借口说到了甄嬛的位分,没想到皇帝很痛快,三言两语就答应不给甄嬛封高位。
这时,皇后心里肯定是很高兴的,她虽然想扳倒华妃,但她更怕再来一个“纯元”,毕竟对她来说,死了的姐姐才是心里永远的阴影。
谁想道,皇帝说还要给甄嬛一个封号。
当时皇后脸上笑盈盈的,想都没想,立即就同意,还说让内务府拟了封号来看。
她当时肯定想,皇帝不过是给个恩典,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以后甄嬛得宠,还能替她好好压制华妃。
皇帝却不要内务府拟封号,只拉着皇后的手写了一个“莞”字,大笑着说:“朕觉得甄氏莞尔一笑的样子,极美!”
放眼后宫,有封号的就端妃、华妃、齐妃、敬妃,四人,每个都是潜邸时就伺候的老人了。
但皇帝才见了甄嬛一面,就记住了她,还要给她取一个特殊的封号。
皇后当时就笑不出来了,那尴尬的样子,我隔着屏幕都心疼她。
这事如果换做华妃,肯定是不依不饶,撒娇使泼地阻止皇帝,就算阻止不了,也要给自己讨点好处。
可皇后在皇帝面前,一直都是贤良淑德的老好人,她什么也不敢说,只能咽下自己的心酸,默默应承了。
转头,皇后就把甄嬛安排进了最好的承乾宫。
一方面,既可以讨皇帝欢心,另一方面,又可以主动把人送到华妃面前,交给华妃去料理。
果然,华妃嗤笑皇后“只会讨好皇帝”,转头就把甄嬛安排到碎玉轩去了。
华妃完全不知道,自己中了皇后的计。
这一出戏下来,三个人的立场很明显了。
皇后用的是心计,玩的是“扮猪吃老虎”那招,说好听点,就等于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华妃看不惯甄嬛,二话不说,仗着自己的权势,上去对着甄嬛就是一顿“狂揍”。
甄嬛呢,前期斗不过华妃,只得韬光养晦,攒足了尽反击。
她们两谁还顾得上皇后?
结果,甄嬛“打”赢了,正准备加官晋爵,皇后杀出来,直接把甄嬛一招毙命。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皇后得逞后,她一朝扬眉吐气,就没了顾忌,一味在后宫一家独大,搞得怨声载道。
后期的皇后,有点张扬了,而上一个这么张扬的,还是华妃。
所以,看华妃的下场就知道了,张扬正是皇后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其实,皇后斗垮甄嬛,是因为她杀人诛心,明晃晃的告诉甄嬛,“皇帝不喜欢你,你不过是个替身。”
甄嬛骨子里的傲气就冒出来了,宁愿出宫,也不愿意向皇帝低头。
结果嘛,果郡王一死,甄嬛黑化了,她只想活下去,哪还有什么傲气。
后期的甄嬛,就是宜修和纯元合体。
她和皇后正面刚,论心计,二人不相上下,论宠爱,论人心,十个宜修都比不过甄嬛。
甄嬛不但有心计,还是皇帝心里的白月光,自然就是大杀四方,完美逆袭。
所以说,不是后期皇后太弱,只是前期主要是华妃和甄嬛斗,皇后善于隐藏,她们“赛道”不同而已。
性格决定命运,一点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