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习性 >> 许攸在官渡之战中立下大功,帮助曹操获得关
许攸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三国时期很有名的谋士,字子远,南阳人。许攸是谁的手下,大家应该也不陌生。
原本许攸是在袁绍的手下做事,后来在袁绍和曹操打的天翻地覆的那一场官渡之战中,他投靠了曹操,并且出卖袁绍的军情,帮助曹操获得了胜利。
对于许攸背叛袁绍的原因,记载说得很简单,说他的家人犯法被收押了,所以他背叛袁绍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他和袁绍手下的将领合不来,闹矛盾,就跑了。
在跟随曹操的时候,曹操正是处于最关键的时候,众所周知,官渡之战的胜利对曹操来说绝对意义非凡,本来就是袁绍最强曹操第二,这两大巨头的碰撞几乎就决定了未来谁是老大。
偏偏曹操处于劣势,跟袁绍的实力差得还不少,哪怕他拼尽全力能赢,恐怕也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说是两败俱伤一点都不夸张,而且哪怕赢了袁绍,恐怕也不能威慑周围观望的小势力了。
许攸在这种关键时刻的投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可以想象,如果许攸没有投靠曹操,曹操未必能赢得这场战争,就算真赢了,恐怕也是那种最差的结果,可能随便那个小势力来个“黄雀在后”他都抵抗不过了。
而且曹操也是出了名的爱才惜才,礼贤下士,当初跟刘备关羽是敌对关系,俘虏之后都能十分礼遇、信任;当初张绣背叛,导致他嫡长子、侄子身死,损失了大将典韦,甚至因此他妻子都离开了他,后来张绣又过来投靠时他也没有半分为难和报复,甚至还十分的重视优待,让自己的儿子取张绣的女儿。
就是这样爱才的曹操,就是在那样关键时刻投靠曹操、为他官渡之战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的许攸,为什么没几年就被曹操杀了?如果去看许攸的履历,似乎能发现那么一点踪迹。
早年,许攸就和别的几个豪杰联合,试图废黜汉灵帝,改立别的人。不得不说,有这种废立皇帝的图谋的人,胆子和野心是绝对不会小了的。当然,还值得一提的是,许攸年轻的时候就同时跟袁绍和曹操交好。
当时许攸他们想要废汉灵帝,还想拉曹操入伙,可惜曹操拒绝了。他们的图谋当然失败了,另一个主谋自杀了,许攸却逃了。投靠袁绍之前,许攸还在董卓身边待过。
不过史书对此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说了在公元年的时候,袁绍从董卓那里逃走,跑到了冀州,许攸当时是跟着袁绍一起跑的,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成为许攸的谋士的。
刚开始在袁绍身边,许攸最大的主张就是让袁绍和曹操联盟,可惜总是不得成功。直到十年后,公元年,袁绍势力颇丰,点了十万的兵,以颜良、文丑做主将,以田丰、荀谌和许攸做主要谋士,决定和曹操正式开战。
这就是有名的官渡之战了,袁绍算是主动挑起战争,曹操算是被动迎接战争,因为袁绍出兵十万多,将近十一万,曹操却只有两万人,这个实力的悬殊实在是让人很难相信曹操会赢。
虽然当时袁绍实力最大,曹操实力第二,但是这个第一和第二,就像是上学的时候第一名考了一百分,第二名却只有六十分,他之所以是第二名只是因为其他人都比他弱,不代表他和第一名差距不大。曹操想要赢,就只能靠策略赢。对此,许攸说:曹操人比我们少得多,只能集中起来全力迎击,这时候他的根据地许都一定是兵力空虚,我们派一支小队轻装简行的绕过去,很容易拿下许都。天子在许都啊,曹操不就是仗着天子的威势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吗,我们占领许都之后就可以以天子名义讨伐曹操,到时候我们就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师,两面夹击,活捉曹操都不是问题。
可惜袁绍不听许攸的建议,执意要先捉住曹操,再继续进发。就是这时候许攸的家人犯了事,被逮捕了,许攸因此大怒,在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刻背弃了袁绍,投奔曹操。
按理说王子犯法还与庶民同罪呢,许攸的家人犯法也被抓也不能说是过分的事,只是可能加上袁绍不肯采纳许攸的建议,刚愎自用,让许攸觉得胜利无望,这时候再出一个家人被抓的时,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了许攸的叛变。
许攸的叛变可以说是直接地帮助了曹操的胜利。听说许攸来了,曹操高兴地跑出去迎接,猜想大概有三个原因。
一是与许攸本就是旧识,了解他的才能,这一点应该可以忽略;二是曹操向来爱惜人才,广招贤士,有能人投奔他也开心;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条,在这种战争的关键时刻,许攸是从敌方老大袁绍的身边过来的,这可能就是胜利的转机啊!
曹操当时说了一句,子远来了,我的大事可成。两个人聊了几句,许攸了解了曹操现在的困境,人手也不够,粮食也要没了,于是他说,你这可是生死存亡的关头了。
然后许攸告诉曹操,袁绍的很多粮食存放在乌巢呢,虽然有常规的士兵把守,但是没有很高的警戒,你派人急袭乌巢,烧了粮草,袁绍用不了几天就自己败兵了。
得到这一讯息对曹操来说至关重要,他能在官渡之战中胜利,绝对关键的转折就在于奇袭乌巢这一点上。他派了一队精兵,打扮成袁绍部队里的士兵模样,跑到乌巢,有人问起来就说,袁绍说怕曹操奇袭,特意加派我们来帮忙把手。
就这样接近了粮草,一把火烧了起来,驻守的袁军方寸大乱,纷乱之中被杀了数千人,将领都被斩杀了四五个,其中还活捉了淳于琼,割下了他的鼻子,带回了曹操面前。
关于奇袭乌巢这一战里,有一段残忍的“隔鼻”事件,除了淳于琼之外,还有死去的数千士兵被割下鼻子,牛、马等牲畜被割下舌头,一起送到了袁绍的军营,导致袁绍的军营里突然人心大乱,被吓到了。
淳于琼被带回曹操面前,曹操问他知不知道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淳于琼还挺横地回了一句,胜负天注定,你问我干啥?鉴于曹操实在是太爱收集收拢各种人才了,淳于琼也算是个人才吧,他就想留下淳于琼。
但是还好许攸劝他说,不行,不能留,淳于琼被割了鼻子,如果他活下来,从今往后只要一照镜子,他就能想起来今天的耻辱和仇恨,这能留在身边吗?曹操听了觉得有道理,有点小心痛,但是为了不给以后惹麻烦,还是同意了杀掉淳于琼。
关于许攸提出的奇袭乌巢这件事,让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杀了袁军不少人,还给他们大军造成了恐慌和乱象,还直接导致了袁绍手下的两个将领投降曹操,由此袁军彻底崩溃,袁绍带了十万人出来,最后只带着八百人逃走了,曹操这是典型的以少胜多还大获全胜,其中许攸不得不说是功不可没。
但是许攸坏就坏在那张嘴上。官渡之战四年之后,公元年,曹操破邺城,占冀州,这其中许攸也立了不少功劳。于是许攸就飘飘然了,仗着以前跟曹操的那段交情,仗着自己有点功劳,自视甚高,对曹操不怎么尊敬了。
你说跟在曹操身边的能人志士有多少啊,谁跟在曹操身边不是为了建功立业?曹操身边那么多谋士,荀彧、荀攸、贾诩,谁的功劳小过?偏偏就许攸认为自己功劳大得很。
多次当众态度轻慢地对待曹操,不分场合的就直接喊曹操的小名阿瞒,还经常问曹操说,阿瞒,你说要是没有我,你能不能得到冀州啊?曹操心里终于慢慢地堆起了芥蒂,表面上笑着,说你说得对,心里怎么可能没有不悦。
最后有一次,许攸要出邺城,在东城门对身边的人说,他们要是没有我啊,今天可进不了这个门。这话被有心人听到,举报给曹操,曹操终于忍不下去了,收押许攸,之后杀了他。
袁绍评价许攸说他性不纯,孔融评价许攸说他有智谋,荀彧评价许攸说贪而不治,罗贯中说许攸想凭借一点胸中沟壑傲视王侯,何焯说许攸卖国求荣,最是小人……只能说,许攸确实是有聪明才智,但是还是不够聪明。
不然他让自己留下一个卖主求荣的名声也就罢了,都卖主到曹操身边求荣了,怎么还要洋洋得意居功自傲,管不住嘴,导致被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