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习性 >> 司马懿活着时已成功夺权,司马昭为啥一生不
公元年,魏明帝曹叡死时,由于继承人少帝曹芳才7岁,就把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列为托孤大臣,让他们二人共同辅佐少帝曹芳。曹叡指定司马懿和曹爽为托孤大臣,可谓用心良苦。
司马懿精于用兵,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功勋卓著威望极高,当时是魏国的国之栋梁,有司马懿在,魏国不必担忧吴蜀两国的挑战。而曹爽根正苗红,是大司马曹真之子,正儿八经的曹家皇室宗亲。让他们二人搭档配合,互相制衡,既能保证魏国内外局势安定,又能保证大权不会旁落他人之手。
然而曹叡机关算尽,却没料到,他高估了司马懿的忠诚度,也高估了曹爽的才干。曹芳登基之初,两人还算能和衷共济。但时间稍长,二人矛盾开始显现。曹爽为了独揽大权,开始处处排挤司马懿,司马懿则隐忍不发,以守为攻,默默等待着时机。
公元年,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成功夺权,一举铲除了曹爽势力,魏国皇权至此旁落到司马家族手中,少帝曹芳沦为傀儡。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篡夺汉献帝大权取而代之,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曹魏皇帝就遭到几乎一模一样的厄运。司马家族从此掌控曹魏大权长达十几年。
公元年,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昭继续掌控魏国大权,一直到年去世。可以说,魏国皇帝此时已经完全沦为司马家族掌中的玩偶,处境比之当年的汉献帝还要惨淡。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司马昭称帝的野心几乎难以遏制,以至于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但司马昭却硬是顶住唾手可得的皇权诱惑,一生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到死没有黄袍加身自立为帝。
司马昭一生未能称帝,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若想称帝,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让他无法解决。司马懿一生有九个儿子,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年纪只差三岁,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同时在魏国身居高位,司马师一度担任抚军大将军、卫将军,总揽朝政,地位还在司马昭之上。
皇帝宝座只有一个,而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都具有称帝的能力和资格。拿掉魏国傀儡皇帝易如反掌,但兄弟二人谁来做皇帝?可就不那么好解决了。历朝历代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酿成骨肉相残的惨祸,比比皆是,这也是摆在兄弟二人面前的一道无解难题。因此做好的办法,只能是兄弟二人心照不宣,维持现状。
后来司马师在公元年因病去世,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但接下来,另一个问题又凸显出来。魏国旧臣中,忠于曹魏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从司马懿篡权之后,魏国旧臣中就多次发生针对司马家族的刺杀预谋或者大规模叛乱。
比如公元年到年,短短七年时间,魏国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叛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平叛过程也是打得艰难万分,费尽周折。更为可虑的是,“淮南三叛”期间,吴蜀两国都乘机出兵进攻魏国,使得司马昭陷入左支右绌、内忧外患的险境中,一度岌岌可危。
白话三国志(套装上下册)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80购买狡黠过人的司马昭由此深刻意识到,自己称帝的时机还极不成熟。如果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霸王硬上弓贸然称帝,极有可能激化潜在矛盾,引发更大规模叛乱,甚至招致吴蜀两国武力干涉,后果难以预料。莫若暂且隐忍不发,等到这帮魏国旧臣相继凋零老去,退出朝堂,到那时再称帝也不迟。因此他才会按捺住自己的野心,终生未敢黄袍加身。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