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奔走列国,以谋获利,战国时期纵横家都是唯

发布时间:2023/2/13 22:31:06   

战国时期游说于各国的积极进取的纵横家们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于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看法都是赞赏其文辞而鄙薄其思想的。纵横家们一直被认为是唯利是图,不讲信义,没有道德操守,只知道追求个人富贵的人。但纵横家们的思想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功利主义,《战国策》在记录各国之间政治外交活动时,刻画出了纵横家不同的个性和品格。

在尚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中依然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忠信、道义的坚守。英勇无畏如,知恩图报如苏秦,正义高尚如鲁仲连,他们的存在让后人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看到一个更加完整、饱满的纵横家群体的形象。下面本文将讲述战国时三位品格独特的纵横家。

一、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硝烟四起。战国时代,以土地和人民为核心的兼并战争更加惨烈,强国欺凌弱小,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无非就是各国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权力之争,而百姓永远是战争中的牺牲品。在这样一个争权夺利的时代,芸芸众生谁又能从时代的桎梏中逃掉呢?

“尚利”在战国时期变成了一种风尚,在礼乐文化土崩瓦解的乱世里,整个社会,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呈现出一种“上下交征利”的趋势。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谋生的纵横家们当然希望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智谋建功立业,功成名就;那些像苏秦一样,出身微寒的下层士人们,当然更希望通过自身的才学和谋略一跃而成为显赫一时的权贵阶级,由此产生了诸多游说于各国的纵横家。

二、丰富品格的纵横家

1、追求理想之纵横家

苏秦一直被评价为一个唯利是图,诈谋反复的人,但对利益的追求并不是苏秦思想的全部。他一开始主张“连横”,但游说秦王失败,后来就将自己的主张改为“合纵”。

根据这个事实,许多评论家就认为苏秦反复无常,无论是“合纵”或“连横”对苏秦来说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否可以通过这种策略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他们认为如果当初“连横”的主张能够得到秦王的认同,能够让他得到高官厚禄,就一定不会有他联合山东六国的主张了。

而初次游说秦王的苏秦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父母兄嫂的鄙夷更促使他认识到功利的重要,使他更加重视功利,汲汲于富贵。果然,再次出山的他没有坚持自己之前“连横”的主张,而是转为“合纵”,向东方六国的君主们阐述自己联合六国之力对抗秦国的主张。于是他们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苏秦的心里是不存在一个一以贯之的主张的,“连横”或“合纵”哪一个能成就他的功名富贵,哪一个就是他追随的信条。

然而,我们把苏秦对于富贵的追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来看,也许就能够理解和接受他的这种选择了。根据《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曰》的记载,苏秦在秦国的日子很不得意,苏秦游说秦惠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此时的苏秦“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不得不暂时放弃游说回到家乡去。苏秦回到家时的样子可以说是十分狼狈的,没有感受到任何温暖,“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亲人们的反应让他更加心寒。

在亲人的白眼下,苏秦发奋读书,并说出了这样的话,“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这话显然是说给那些看不起他的父母妻嫂听的,是要让他们知道我苏秦总有一天会取得卿相高位的;这话也是苏秦说给自己听的,一次的失败不足以打败苏秦,他是在告诉自己只要发奋努力,那么总有一天自己一定能够得到君主的赏识,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够得以实现。在这种时候说出的这句话,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是苏秦追求富贵的宣言,而应把它看做是苏秦不畏挫折,自我激励的话语。

闭关一年,苏秦认为这一次自己真的可以说服各国的君主了,于是他再次出发去游说东方诸国。由“连横”变为“合纵”一直以来都是苏秦备受批判的理由,然而苏秦这样的选择有两点可以被接受的原因。第一,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回到家中之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在秦国不被接受而受到屈辱的苏秦,如何还能继续辅佐秦王,助其取得天下呢?

第二,苏秦在游说秦惠王时曾说过,“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可以看出,苏秦所追求的并不只是个人的名利与富贵,他最终想要达成的理想是辅佐君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也就是说,苏秦的理想是结束战国混战的乱世,实现天下一统的治世。实现这个理想的途径不只有一种,既然秦国不可辅佐,那么运用自己的智谋使任何一个诸侯国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天下的统一都是苏秦理想的实现。

苏秦真正信奉的不是“功利主义”,他所相信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一定能取得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完成自己的理想。苏秦的主张没有改变,他改变的只不过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罢了。他放弃“连横”,转而“合纵”也并不是为了追求六国的封赏,而是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创造最终的理想世界。苏秦追求的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个人理想的实现,而那些“金玉锦绣”、“卿相之尊”只不过是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附加品而已。

2、践行忠信之纵横家

在战国尚利的风尚之下,有苏秦这样为理想而奋斗的策士,也有始终奉行忠信的谋士。为国家的安危面责楚王的庄辛,为国家利益劝谏太后的触龙,为国家富强招纳人才的郭隗,在战国的乱世中不乏忠信之臣。

举一例为证。楚国的领土之大在战国七雄当中是首屈一指的,但到了楚襄王的时候,连连失败,不仅丧失了很多名城,连都城都沦丧了。庄辛为了国家的安危,敢于站在楚襄王的面前,对他说出“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这样的话。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得失,完全是从国家的安危出发,希望楚王能够悬崖勒马,但楚王并没有遵从他的劝谏,反而斥他为“老悖”。

然而,当流落到城阳的楚襄王派人去请庄辛的时候,庄辛又毫不犹豫地回到楚襄王的身边,为他谋划亡羊补牢之计。可见,庄辛是何等的忠于国、忠于君。庄辛的进说终于使楚庄王醒悟,改弦易辙,稳定了局势。凭着庄辛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楚襄王收回了江南十五邑,楚国得以继续和秦国对峙抗衡。

3、正义高尚之纵横家

在“尚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还是有一些纵横家秉持着正义之剑,用一种超越功利的视角去看待诸国战争,持一种正义高尚的精神为天下受苦的百姓发声的。鲁仲连是战国时代高义之士的典型。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国军队攻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久攻不下,燕齐两国军队在聊城相持一年之久,聊城百姓疲于战火,民不聊生。

鲁仲连便写信给燕国将领,希望他能解甲休兵。在信中,鲁仲连劝说燕将休战息兵,并为其分析了利弊,无论是回到燕国或是投降齐国,劝说燕将休兵是鲁仲连写此信的唯一目的,这不仅是为了解除聊城之围,更是为了拯救聊城的百姓与水火之中。

在《齐策六·燕攻齐》的结尾就有这样的评论:“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事迹就更加著名了。长平之战后,秦围赵之邯郸,赵国危亡迫在眉睫。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虽做出援救的姿态,实际上却派辛垣衍进入邯郸,劝赵王尊秦为帝。此时游历途经赵国的鲁仲连闻讯面见辛垣衍,向他分析了尊秦为帝的种种坏处,使得辛垣衍改变了初衷。

在听完鲁仲连义正言辞的一番话之后,辛垣衍“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鲁仲连只是一个在赵国游历的齐人,赵国的危亡原本和他无关,但他出于正义之心,为挽救赵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仲连排难解难、救民于水火的一贯作风千百年来一直受到文人学士的高度赞扬。由上可知,在形形色色的战国纵横家当中,尚利之风虽然是时代的主流,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是“功利主义”的信奉者。

三、总结

战国乱世为纵横家提供了一个展现才能、实践理想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的一句话足以扭转乾坤,他们的策略主张得到空前的重视,他们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今天再回顾这些历史,应该看到战国纵横家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2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