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比大熊猫还珍稀极危鸟类黄胸鹀来福州

发布时间:2023/2/11 8:42:00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81.html

N海都全媒体记者陈江燕

迈入秋天后,随着天气渐寒,候鸟陆续开始南迁。10日,福州摄影爱好者陈先生通过“智慧海都”APP反映称,他在连江山堂村附近拍鸟时,意外发现一群正在田埂附近休息的黄胸鹀(wú)。陈先生说,就在十几年前,黄胸鹀还十分常见,如今却成了“极危”物种,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数量稀少,好不容易才拍到,希望通过海都报呼吁大家进行保护。

小小黄鸟,缘何成“稀客”。今天的《谈天说地》,我们就来聊聊黄胸鹀背后的故事。

陈先生拍到的黄胸鹀

拍鸟“幸运儿”,捕捉到“稀客”身影

上周六,陈先生和几个摄影爱好者一起来到连江县山堂村拍鸟,在村子里一处稻田附近,偶然遇到一群黄胸鹀正在树枝上歇息,便赶紧拿起相机,拍下小鸟的模样。但小鸟们十分警觉,一发现有人类靠近等异常动静,立马就飞走了。

拍摄未能尽兴的陈先生之后又去了两趟连江,并于10日上午再次寻觅到黄胸鹀的踪迹。从连江回来后,陈先生向海都记者分享了拍摄黄胸鹀期间的所见所闻。

“当时是早上9时许,有一群鸟站在稻田附近的小树丛上,其中就有几只黄胸鹀,它黄色的腹部十分惹眼,就算藏在一群麻雀之中,也能立马和棕黑色的麻雀区分开来。”陈先生说,确认到黄胸鹀的位置后,他便顺着田埂悄悄靠近,在距离小鸟10米左右时,立马举起相机拍下,“没2分钟,鸟儿就飞走了,同行4人只有2人看到,我可以说是十分幸运了。”

陈先生说,村子里生态环境好,常有各种鸟类出没,是不少拍鸟爱好者的“秘密基地”,他常常在这一待就是大半天,但这次拍到的黄胸鹀由于数量稀少,平时鲜能遇见。

陈先生拍到的黄胸鹀

小小黄鸟,随季节“换衣”

记者从陈先生提供的照片上看到,黄胸鹀的体型不大,体长在15厘米左右,胸腹部的羽毛毛色呈现为亮眼的黄色。福建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说,正因为黄胸鹀具有独特的外貌颜色特征,它有了许多带有“黄”字的“小名”,例如黄胆、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等。

“作为候鸟的一种,每到冬季,黄胸鹀常会来到福建越冬。”杨金介绍道,黄胸鹀喜欢在灌丛、苇丛、农田等低矮植物中活动,常常结群穿梭于农田、苇丛之间。因此,陈先生等人才有机会在连江山堂村的稻田附近找寻到黄胸鹀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黄胸鹀的羽毛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从繁殖期(4至7月)到冬季,羽毛会由繁殖羽逐渐替换为冬羽。杨金说,以雄鸟为例,在繁殖期时,雄鸟顶冠及颈背常呈现为更深的栗色,脸部也比较黑,脖子上还有一圈棕黄色的领环;非繁殖期时,色彩就会淡上许多,颏及喉黄色,仅耳朵附近的羽毛为黑色且具杂斑。

杨金表示,而要辨别鸟的雄雌,也很简单。雌鸟的下嘴处呈粉褐色,上嘴为灰色,和雄鸟不同。而且雌鸟的顶冠处纹路常呈浅沙色,两侧有深色的侧冠纹,以及狭窄的白色翼斑。

陈先生拍到的黄胸鹀

因“天上人参”谣言,黄胸鹀从“无危”变“极危”

杨金说,就在十几年前,黄胸鹀仍是数量丰富的无危物种,在全国多个省份均能见到其身影。然而在年后,它却被当成危害农业生产的害鸟被大量捕捉。不仅如此,民间还曾错误地认为黄胸鹀有补肾壮阳的功能,加之黄胸鹀“肉味鲜美”,甚至传出了此鸟是“天上人参”的谣言。

随着谣言越传越广,对黄胸鹀虎视眈眈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大肆捕猎,并将其做成餐桌上的食物,部分地方甚至举办“禾花雀美食文化节”。除此之外,农田数量减少、湿地面积缩减及农药大规模使用等原因,都让黄胸鹀这一种群的数量急剧减少。

到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1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