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种类 >> 母语之殇语文教育的失败
摘要
长期以来,中国语文教育笼罩着机械思维,标准化答案和僵化教学规范给语文教育造成了严重伤害。语文这门学科的属性及文化定位很不清晰,导致现行语文教学中工具性思维盛行。“中文”一词,可涵盖传统、明确文化属性、有效定位中国语言及中国文化学科。“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以文学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
关键词
语文学科标准答案中文母语文学教育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摘自《教育的自然道———叶开访谈录》,作者:叶开,赵小华,发表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04期。
叶开,年生,广东廉江人,本名廖增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曾编发莫言长篇小说《蛙》和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责任编辑奖”、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责任编辑奖”、三次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责任编辑奖”,此外,多次获得“小说月报奖”等各种编辑奖。
在《十月》《钟山》《大家》《花城》发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杂志上撰写数十篇论文,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教育家》《教师月刊》等专业教育杂志上发表几十篇反思语文教育的文章,反响强烈。年出版《对抗语文》(复旦大学出版社),全国各大报纸、网站及湖南卫视、凤凰卫视等都做过专题采访和报道。年出版《语文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获得《中国教育报》“年最受教师欢迎图书奖”。
年3月,叶开编著、凤凰联动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前两册《当代小说分册》和《综合分册》上市仅三天就销售两万套,一个月内加印七次、销售五万套。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作大版面专题报道,引起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强烈兴趣;《当代散文分册》《诗歌分册》(上下卷)和《现代散文分册》也已经出版。其中《综合分册》曾获年“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好书奖。
《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系列已进入全国各大中小学重点推荐阅读书目,得到全国多名语文特级教师的联合推荐。
目录
一、语文规范造成了大问题
二、语文是什么
三、语文的文学核心
全文阅读
母语之殇:语文教育的失败
叶开
语文学习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经验。
有人学到最后,可能写出这种段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这里包含的历代诗词名句,都是在语文教材里出现过的。可以看到,段子手的知识限定在语文教材里。但用“写作业”作结,让这些看似散乱的句子怪异地连接在一起,制造出对“写作业”的强烈反讽。批判作业,再批判语文教材,形成有效的批判链———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已经被“写作业”异化了。在应试教育的强压下,教师与学生都成了作业机器下的豆腐渣。
用“写作业”反对“写作业”,是这个段子的独创。虽然有教材局限,但突破了教材思维的限制,制造出与中小学学习生涯完全不同的经验与思考。这个段子是戏仿语文造句练习,造成了打着“作业”反“作业”的特殊效果。这不是规范的语文。如果有人作文这么写,百分之九十九可能会遭到语文老师当头棒喝。笔者写过二十多篇长文批判语文教材,一度引起强烈反响。很多读者感到“毁三观”———读了笔者的文章才知道,一直被奉为圭臬的语文教材,其课文竟然是由数量颇大的假冒伪劣残次品拼凑而成的。这种语文教材不能担当范本,也无法做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如果是坏的,教师和学生如何有效地“举一反三”呢?铁线穿豆腐,一拎起来就碎了。
每个中国人都存在两种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每个中国人都持有两种言说方式:学校语文和日常表达。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和表达,截断了语文与现实的联系,让我们进入闭环语文空间中。这种闭环空间使语文的学习与运用被各种规则严格地约束着,从而形成死语,无法灵活运用,更难以推陈出新。在这种闭环语文环境下,很难出现有趣的、不走寻常路的表达。闭环语文学习造成了社会语用的恶劣效果,社会语言表达上充满了陈词滥调、趣味低俗,而无法自我更生。这是一种中文“语言的溃败”。这种溃败,是社会道德崩溃的恶之花,也是闭环语文学习所造出的畸形儿。
语言是一条活动的河流,文学与文字是游来游去、生机勃勃的鱼。打破僵化规则的约束,会发现语言运用蕴含无穷趣味———在字词的不同组合与拼接中,也有着无限的秘密魅力。
有人搜集了一些爆笑版“小盆友造句”:
1.题目:一边……一边……
小朋友造句:他一边脱衣服,一边穿裤子。
2.题目:陆陆续续
小朋友造句: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的回家了。
3.题目:难过
小朋友造句:我家门前有条水沟很难过。
4.题目:又……又……
小朋友造句:我的妈妈又矮又高又胖又瘦。
5.题目:先……再……,例题:先吃饭,再冼澡。
小朋友造句:先生,再见!
6.题目:况且
小朋友造句:一列火车经过,况且况且况且况且况且……
按照语文规范,这些造句都是错误的,考试时这么写肯定判零分。
但细读这些造句,会发现如此有趣,活灵活现。这种思维方式只有“小孩子”才想得出、做得到,保有童心的成年人对此都能心领神会。这种句子是打破词语间僵化规则链锁而诞生的。那些不允许拼接在一起的词语和意象,被尚未遭到“语法”束缚、未被“规则”磨灭的孩子们组合在一起,造成了有趣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达。外国人学汉语也常会造出令人爆笑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都是错误表达,也因其“错误”而趣味盎然。
成年人使用语言已被规范了,下意识里就知道什么表达是“正确”的,并以规范方式表达出来。十年以上的语文规范训练,使每个人说出来的句子几乎都一模一样。如果你不是对词语极其敏感,不是优秀的诗人,想说出一句特别的话来都是非常困难的。语言规范已控制了你的表达。你以为说出的是自己的话,其实是被他者说过无数次的话。常有人读了一篇妙文后大发感慨:写得太好了!都是我的心里话!
你的心里话,为什么你没有说出来呢?
语言不是那么简单的。你心里想了什么,不一定就能表达出来。只有情感真挚、掌握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说得出你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话。
未被规则和规范束缚的小孩子,才能打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藩篱,让这些彼此不相干的物质发生有趣联系。优秀诗人同样具有联系万物的能力,他们的诗句里并没有僵硬的边界。
阅读现代诗要接受这种表达:它不是规范的,而是跳脱的,它的语言打通了那些属性遥远的事物,突破了各种感知能力的界限,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意象和潜能。小孩子说出的话总是很有意思,他们对某些事物的表达,稍微整理一下就是极其精彩的诗。
六岁女孩子郎萩咫写过一首诗:
刀
我的牙齿是嘴里的刀
它切开萝卜、黄瓜
切开苹果、蔬菜
它切开了水
它会切开我说的话吗
喂、喂、喂
你听
它切开了。
这是六岁女孩子的奇思妙想,尤其“它会切开我说的话吗/喂、喂、喂/你听/它切开了”这四句,完全是神来之韵。父母如有心,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可惜,大部分父母都被闭环语文学习过程毁坏了,不能明白牙齿切开孩子说出的话,也不能用听觉来形容坚硬的物质。这些都是闭环语文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些规范、那些标准答案,以及每天做不完的填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无趣作文,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往我们的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干涩无趣的词语和句法。就这样,我们的人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诗意。
笔者曾写文章批判过标准答案,其中一个例子在网络上流传很广。“问:谁是三国时最聪明的人?我女儿答:孔明。老师判错,正确答案是:诸葛亮。”
这些机械的标准化答案,还只是表面问题。
语文的核心问题在于:语文是什么?
二、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直到现在语文界各类专家仍争论不休。
检索相关论文,会发现语文“定名研究”是语文与教育类核心期刊的一个热门话题。“语文”这门学科应该叫“国文”还是“汉语”,或其他名称,在剧烈争论中,没能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定名”,相关学者仍在争论。在权威定名之前,这门学科仍只能叫“语文”,就这样对付着叫下去。但名不正言不顺,让语文这门学科处在极尴尬的地位。
上海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先生在《为语文教学“招魂”》一文里说:“……语文教师们教了几十年语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到底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
语文学界对语文课程性质争论不休,语文学科连令人信服的名字都没能确定,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教了三代人、六十年。
如此语焉不详、糊里糊涂,怎能不出问题?
除了语文界资深教师,还有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专门研究如何统一“语文”的名称。湖南师范大学有一篇硕士论文《汉语母语课程定名研究》,主张把“语文”定名为“汉语”;河南师范大学一篇硕士论文《华语论———关于语文学科的课程名称和课程性质的研究》,则主张“语文”定名为“华语”。此外,关于学科名称的问题,各地语文教师、大学课程研究专家一直在探讨,各种提法都有。总结起来,关于“语文”定名问题有八种以上的建议:国文、国语、中文、中语、汉文、汉语、华文、华语等。
笔者认为,应定名为“中文”。
“中文”可以涵盖传统、明确文化属性,并清晰对应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不同表达;在国际交往上,有效定位中国语言及中国文化学科,利于真正的核心价值诉求。在本国小学到中学的学习上,把“语文”定名为“中文”,涵盖了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可以明确母语学习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而且,从字面上可以一望而知地明白,翻译为外语即对应Chinese,也非常方便。这样一理通百理通,“中文”母语学习的奇经八脉,全都通畅了。“通则不痛。”原有的“语文”痛点和“语文”学习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民国时期小学课本叫做“国语”,中学课本叫“国文”。如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就是为小学生编写的。先学“国语”,明辨词语及是非,然后及于“国文”,熏染于优美修辞,融会贯通而能为文,这是有序的渐进过程。从这个学科名称及其前后分类来看,当时的中文母语教学专家有明晰的学科思想。近年来,民国教科书重新受到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