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生活环境 >> 从增广贤文中感受古人的哲学思想
《增广贤文》作为古人的启蒙读物,其内容相当广泛。其中还包含了很多富有哲学性的格言,令人获益匪浅。尤其是书中大量揭示的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方法,读来更是使人印象深刻。我们就来共同品读一下这些哲学性格言吧。
一、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译文:庭院门前生长出象征吉祥的瑞草,容易招惹麻烦,这样的好事还不如没有更安心。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祸福观。古人认为,祸福可以互相转化。正如《老子》第五十八章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样,这两句“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也蕴含着这种“祸福相依”的思想。门前长出了象征祥瑞的草,表面上看是件好事情,但随之容易招来别人的忌妒或觊觎,其实是招惹麻烦甚至灾难的事情。与其如此,这样的好事还不如没有呢。这两句通俗的话语里蕴含着中国古人的辩证思维方式与生存智慧。我们都熟悉“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失之间,祸福可能随时转换。
二、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害人己(“害人己”一作“害自己”)。
译文:磨刀时,唯恐刀不锋利;当刀锋利时,却容易伤害人的手指。求财时,唯恐钱财不多;当钱财多时,反而会害了自己。
本则是说凡事都有两面性,是矛盾统一体。任何事情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看问题不能只看到它的好处,更要看到它的害处。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入钉唯恐其不坚,拔钉唯恐其不出。下锁唯恐其不严,开锁唯恐其不易。”世界上的事情都是矛盾的,而人所在立场不同,所处场合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比如入钉和拔钉,下锁与开锁,就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角度。
三、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译文:遇到不幸时,有福气的人,损失了钱财;没有福气的人,则伤害到自身。
本则言危急时刻,保命最重要,钱财如粪土。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伤财看似是祸,实则是福。人们常说“破财免灾”。免灾之人,当然是有福之人。而没有福气的人,由于太执着钱财等身外之物,所以常会伤及自己的身体,甚至危害生命。
四、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译文:一毫一厘的差错,都会导致相差千里的结果。
本则讲“慎始”“慎微”。事物之始端,往往细微难辨,若不谨慎对待,则可能以毫厘之差而致千里之谬。“差之毫厘”是开始,“谬以千里”是结果。“慎始”才能“善终”。换一个角度来说,做事要讲究精确到位,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会酿成大的灾祸。古人对于“小”与“大”、“微”与“著”关系的认识,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它启发人们,做事情时要“慎始”“慎微”,“慎始”防止方向的偏失,“慎微”防止因小失大,如此才能保证成功。
五、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译文:受到他人恩宠多了,就应知道后退;事情做得得意时,就宜适可而止。不要等到矛盾是非传入耳朵时再罢手,那时从前的恩爱反而都变成了怨仇。
此则旨在知足知退,适可而止,是古人物极必反辩证思维的体现。古人深谙“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有个度,事物的发展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古代很多有识之士,都懂得该收手时就收手。如春秋时期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仇后,选择功成身退,得以保全性命,安享余生。再如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立下丰功伟绩,但他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正因他“受恩深处”能够急流勇退,所以避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保全了性命。懂得适可而止,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六、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译文:得到恩宠时,要想到可能受侮辱的时候;处在平安的境地,要想到可能处于危险的情形。
本则旨在说明要有危机意识,充满辩证思想。前文“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与此类似。宠辱、安危,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化。因此,要有这种转化的意识,有备无患才可以免辱避危。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保持和平稳定与长久发展。
七、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译文:拥有的时候,要常常想到没有的日子;条件不好时,不要像条件优越时那样铺张浪费。
此则讲“居安思危”。这两句与“得宠思辱,安居虑危”思想一致。“有”时,事事都好;“无”时,步步难行。日常生活要长远打算,才能细水长流。条件好、拥有多的时候,学会珍惜,懂得节约;条件不好时,适应现状,调整心态,积极谋求新的出路。当然,一旦拥有了美好生活,就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要做到“常将有日思无日”。这是古人忧患意识的体现。
八、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译文:长官清廉,下属长得清瘦;神仙灵验,看管香火的人长得肥胖。
此则讲相互关系与影响。相关事物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长官清廉,下属就不敢贪污腐化,不敢大吃大喝,所以会长得清瘦。神仙灵验,来烧香供奉的人多,庙宇里的钱财也多,看管香火的人的生活水平、伙食待遇也高,所以会长得肥胖。所以,看待事物时,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形成联系的思维,分析出事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样就能够由此知彼。
九、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
译文:螳螂只顾捕捉眼前的蝉,哪里料到黄雀正在后面准备吃它。
此则言思虑不周,顾前不顾后。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这是一条生物链。螳螂只顾眼前的利益想着吃蝉,而没有顾及背后,已经被黄雀盯上了。这个典故在很多典籍中反复出现,比喻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这一典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即做事情不能忽视前后左右相关联的事物;不能只看局部,而忽视全局。
十、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译文:人不可能总是一直顺利,花也不可能保持百日鲜红。
本则喻指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情是发展变化的。有花开必有花落,这是自然规律。人生也一样,有起有伏,有高有低,不会总是心想事成。这也是古人忧患意识的体现。“人无千日好”,所以在鼎盛的时候要知足知止,懂得退步。“花无百日红”,所以也要“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十一、爽口食多偏作病,快心事过恐生殃。
译文:爽口的美味吃得多了反而会生病,高兴的事过了头恐怕要生出祸殃来。
本则讲凡事适度,过则生祸。“爽口食多偏作病”讲的是身体养生。爽口的美味虽然好吃,但吃多了容易积食或消化不良,反而令人生病。吃得过饱是养生大忌,如谚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吃饭要吃八分饱”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快心事过恐生殃”即乐极生悲。遇到开心的事,高兴是人之常情,但过分高兴就会伤神害情,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医认为,“过喜伤心,过悲伤肺,过怒伤肝,忧思伤脾,惊恐伤肾。”如果再做出些过分的行为,反而会招惹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灾难。比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快心事太过反而生出祸殃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