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道德经老子为什么不敢为天下先

发布时间:2023/6/4 13:13:58   
北京扁平疣医院哪里好 https://m-mip.39.net/m/mipso_8813030.html

《道德经》中的“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也就是说,老子是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才成大器的。他又说:“舍后且先,死矣”。这说明了不为天下先的重要性。

对于老子这句“不敢为天下先”有人解读为凡事不要走在世人的前面,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种理解不是老子所要表达的,原因有两个:一,老子的思想以及他的著作都是走在世人前面的,他怎么能自我违背呢;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风摧的是树木秀出林的部分,也就是说这种危险只有前面才有,而老子这句“舍后且先,死矣”说的是后面的危害。

我们都知道,老子是一位得道的圣人,他著作的内容都是符合于道的。“舍后且先,死矣”,指的是一味地向前而不顾身后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是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原理拉进形而上“道”的层面,同时也有“分别心”的弊端的寓意。

因此我们还需了解一个宇宙真相:《西升经》:“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其中还有一个寓意:“人在道中不知有道;鱼在水中不知有水”。前几天我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文章里确定了一个观念:“民心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一种实存的能量”。还有:无论是相争产生的“尤”,还是尔虞我诈相互冒犯行为所产生的“恶因”以及嗔恨心、怨气等等都是实存的有害能量,它是多种灾祸的根源。这一大类有害能量在本文中暂时命名为“黄雀”。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的那个“道”其中也飘浮着“黄雀”。因为“道”和“黄雀”都属于无色无味常人不可见的能量,所以我们虽然与它们相伴但自以为是空空如也。

“黄雀”的运行规律是遇实则避;遇虚则入。何为实,何为虚呢?老子说的“舍后且先”这先的一端为“实”;后面为“虚”。如:汽车前行时车前为“实”;车后则为“虚”,所以如遇灰尘或杂质就会避开车前藏匿在车后。

关于“舍后且先,死矣”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所以我只举几个实用的例子,其余的供大家举一反三之用。

前面讲过,民心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一种实存的能量。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民众都是崇拜强者,喜欢有本事的,示好富人对穷人不屑一顾。崇拜和示好的一端为“实”,不屑一顾为“虚”。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富人还是穷人,不论对谁崇拜和示好或无度地指责都属于“为天下先”的范畴。所以有道的圣人不敢有这些“分别心”,只有没有分别心才没有先后,没有虚实,所以“黄雀”不能入也。

《西升经》:“不善于祠,鬼自避之;不劳于神,寿命无期;无进无退,谁以为谋?为是致是,非自然哉!”鬼自避之,“鬼”指的是“黄雀”,意思是:不用任何方式驱赶它,自己就没有先后,无先无后,也就没有虚实,外部无虚无实则内实外虚,“黄雀”何以入之!所以“黄雀”不驱自避之。“无进无退,谁以为谋”,也就是说:无进无退,也就无虚无实,外部无虚无实则内实外虚,“黄雀”何以谋之!

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理论虽说是修道的成功学,但是我们可以将其延伸至各个领域。

以下是“舍后且先,死矣”的理论用于强国的方法论。

一个国家能做到“无进无退”没有分别心的人毕竟是少数。既然大多数民众都有先后、强弱、贫富等的分别心,我们就得利用这个分别心,把坏事变成好事。

所以一个国家就得有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信仰,为的是把民众的心收拢起来,如此民众的分别心都是一致的:“我们的国家是最好的,外面的东西不屑一顾!”此时民众的心都是向内的,因此整个国家都是“内实外虚”,因此“黄雀”们都被移除出境。从此百姓们从骨子里认为:我们的信仰是最好的;我们的国家是最好的;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是最好的!从此,将“崇洋媚外”这个词移出“词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7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