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生活环境 >> 交合后吃掉自己的老公,仅仅是因为饿了
在昆虫的繁殖习性方面,最被人熟知的应该就是母螳螂在交配后吃掉配偶的事情。80后,90后这一代人很多人都是通过动画片《黑猫警长》知道的。
剧集里面母螳螂吃交配对象的原因,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果:“雄螳螂甘心被吃,为了让母螳螂更好的繁育下一代。”而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螳螂的繁育方式
螳螂属于典型的渐变态昆虫,这个变态,可不是贬义的形容,而是动物发育的一种方式。
渐变态的特点是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息环境等方面都很相似,但幼体的翅发育还不完全,生殖器官也未发育成熟,特称为若虫。所以转变成成虫后,除了翅和性器官的完全成长外,在形态上与幼期没有其它重要差别。
螳螂是一年生昆虫,要经历卵,若虫,成虫的过程。卵由卵鞘包围,用以过冬。来年天气转暖,卵孵化出若虫,母若虫一般为7-8龄,雄若虫6-7龄。8月上中旬开始出现成虫,成虫羽化后10余天开始交配。螳螂成虫一般在9月上中旬开始产卵,9月下旬开始死亡。
螳螂的生存方式
螳螂是益虫,它吃苍蝇,蚊子等我们讨厌的各种飞虫,其实这些都是本能的反应。螳螂其实并不只是吃这些小飞虫或者小爬虫,它是什么都攻击,即使人去抓它,它的第一本能也是伸出它的大钳子想要攻击。
这是因为螳螂并不像人类或其他动物一样,拥有大脑进行信息分析,它只有神经元和神经团,所有的反应都是本能,螳螂进化出两条镰刀前爪,本身就是攻击性特点,它的神经反射就是遇到外物就做防御状态。
可能因为也是这种简单的反射弧,别说同类了,螳螂连自己都不放过。观察标明,螳螂的若虫有严重的自残现象,成虫也有一定的自残现象。
不知道你有没有抓过螳螂,很多小动物被抓在手里的时候都是极力的挣扎,而想螳螂这种生物,一直是伸出前爪进行抓击。如果抓一直蚂蚱或者别的昆虫,放在它的嘴边,螳螂会立马开吃。即使将它自己的肚子反过来放在它的嘴边,它也会开吃,而且并不会因为咬到自己的肚子而有特别痛苦的挣扎。
所以,螳螂的攻击,应该都是本能,而进食,可能也是因饥饿而产生的本能反应。
螳螂为什么要吃掉交配对象?
前面说了,螳螂吃东西应该就是饥饿的本能反应,一个连自己都吃的物种,吃同类也就变得不那么让人惊讶了。至于吃交配对象,前面也说了,在动画片《黑猫警长》中给出的答案是,螳螂为了更好的繁育后代,所以在交配完后,雌性螳螂要吃掉雄性螳螂。
雌性螳螂吃掉雄性螳螂,对于以后的产卵数量、成活率、孵化的螳螂的健康状况,并没有人深入的去研究关系到底有多大。也有人提出过螳螂交配后“性食同类”是因为有人类观察,螳螂受到惊吓才会如此。但是这些观点都没有严谨的试验数据进行佐证。
有两位美国的科学家曾经把螳螂卵养成螳螂,并对其在不同条件下的交配进行观察。一些雌性螳螂在与雄性螳螂交配前,喂得饱饱的。一些在交配前,饿了3-5天。还有一些交配前饿了5-11天。将这几种状态的雌性螳螂分别与雄性螳螂放一起。
在总共69起交配中,7只十分饥饿的雌螳螂中,有6只直接向雄螳螂发动了攻击而无任何性行为迹象。而饿了三五天的雌螳螂,只有一只雌性螳螂在交配前咬下了雄性螳螂的头,其他的雄性螳螂都是在交配完成之后被交配对象吃掉。而喂饱的雌性螳螂在交配完后并没有出现吃掉雄性螳螂的行为。
可以看出,吃掉交配的雄性螳螂不一定是成功交配所必需的,相较于螳螂这种简单的靠本能行事的动物来说,有很大的可能就是雌性螳螂饿了,而过来与之交配的雄性螳螂正好就是送到嘴边的一块肉。
这种妻食夫的现象并不是螳螂所特有的,蜘蛛和蝎子也有类似的行为。
雄性螳螂是否愿意被吃掉?
研究表明,中华螳螂(螳螂的一种)在求偶阶段,多数会慢慢接近雌性螳螂,然后在距离雌性螳螂四五厘米开外时,迅速跳到雌性螳螂的背部,用双钳控制住雌性螳螂,然后进行交配。因为雌性螳螂的攻击距离被认为在达到其前腿长度80%距离时,是最佳的,而中华螳螂的最佳攻击距离为3-4厘米。即使这样,雄性螳螂也经常会在交配过程中或者交配后未来的及逃走前,被雌性螳螂杀死。
雄性螳螂选择在雌性螳螂的最佳攻击距离外跳上雌性螳螂的身体,并用前腿钳住雌性,并且在交配后有明显的逃跑迹象。说明了雄性螳螂应该并不愿意被吃掉。
是否所有螳螂都“性食同类”?
新西兰螳螂“性食同类”的现象比较少或者没有,也以为这样,所以新西兰螳螂的数量却在大量减少。这看似有点矛盾,为什么吃同类的螳螂不见得减少,不吃同类的反而减少了呢?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生物学家们对本地新西兰螳螂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南非进入种斑光-螳螂有关。
雌性螳螂在要交配时,通常会产生性费洛蒙,并将其散播在空气中来吸引雄性螳螂,而先前的研究则指出不同种螳螂的费洛蒙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成分。
科学家们对雄性新西兰螳螂对雌性新西兰螳螂释放的费洛蒙和雌性斑光螳螂释放的费洛蒙的亲和性做了实验。结果显示,在13个促合个案中,出人意料地有多达11只雄性新西兰螳螂对雌性斑光螳螂的气味比与自己同种的雌性新西兰螳螂气味更感兴趣。而斑光螳螂是确实最出名的“性食同类”的一类螳螂,它的交配习惯使得大量雄性新西兰螳螂死亡,而雌性新西兰螳螂却找不到交配的对象,致使新西兰螳螂生育率下降。
交配前为什么不敢吃?
并没有这种说法,雌性螳螂在交配的前期、中期、后期都有可能杀死雄性螳螂被吃掉。
上面提到了斑光螳螂,这种螳螂的繁殖方式比较“暴戾”,也是多种螳螂中,雄性螳螂在交配时死亡率最高的,达到60%以上。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NathanBurke和GregoryHolwell在《生物学报》发表研究中指出,雌性斑光螳螂和雄性斑光螳螂相遇时,基本都会发生一场搏斗,搏斗失败的雄性螳螂就会被吃掉,而成功的雄性螳螂会顺利进行交配,但是在交配过程中或者交配后,也有一半的雄性螳螂被吃掉。
成功逃脱的雄性斑光螳螂很多都是靠在搏斗或者交配中,对雌性螳螂造成伤害后才侥幸逃脱的。
据说雌性斑光螳螂除了交配,还有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如果雌性螳螂不交配,进行无性繁殖,就会产下跟自己基因一样的克隆体。有了这种繁殖方式,让斑光螳螂这种“暴戾”的交配方式看起来就像雌性斑光螳螂貌似并不是特别想进行交配的样子,而更像是在其饿了的情况下,释放性费洛蒙,从而吸引“食物”过来自己找自己的行为。
所以,螳螂不管是否在交配前,都是有可能吃掉待交配对象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不敢这一说。
总结:
螳螂的这一生是非常短暂的,从卵到若虫再到成虫最后到生育。雌性螳螂在交配后是否吃掉雄性,不管是因为饥饿还是因为其他,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繁育下一代,毕竟交配后的雌性螳螂更需要充足的食物,而雄性螳螂即使在交配时没有沦为雌性螳螂的食物,在交配后过不了太长时间也会因为气温变化而死亡。
其实螳螂因为其特殊的外形,习性和不管见到什么都举起前肢进行攻击的无畏行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深入我们的文化之中,比如“螳臂当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鹤势螂形”等成语。还有古代武者观察螳螂捕食时搏斗的样子,发明了武术螳螂拳。
螳螂的分布极广,食虫种类多,如蚜虫、叶蝉、棉铃虫、粉虱、造桥虫、扇舟蛾、毒蛾、刺蛾、金龟子、松毛虫、盲蝽、豆天蛾、松大蚜、杨树毛虫、蝗虫、蝇等。食量很大。繁殖力强。捕食期长。螳螂除了是田间益虫外,它的螵蛸及成虫本身也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不管是对于自然生态还是对人类来说,螳螂都是有益处的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