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繁衍 >> 刘伯温是自己作死,还是朱元璋必杀之人看看
诸葛亮和刘伯温在民间被奉为了神话,每当有人对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进行分析和评论时,就有网友出来说:你有何德何能,来评论某某某?刘伯温也好,诸葛亮也罢,他们仅仅是一个人而已。是人就有缺点和优点,为什么不能拿来评论呢?为什么非要把他们当作神一样供着呢?每个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是了,至于对错都无所谓。压制别人的观点和压制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害人害己的行为。对刘伯温的死,除了朱元璋的毒害,刘伯温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在民间的传说中,刘伯温能够前算五百年,后算年,但却没有算出自己被人害死。他的烧饼卦,是否真的存在?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别有用心的人,喜欢利用这些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刘伯温出山时,不像诸葛那样故弄玄虚,把自己炒作了上千年。刘伯温是真的不想帮朱元璋做事,但是如果他再不出山,朱元璋就要杀了他和他的家人,面对这种局面,我想是一个明智的人都会出山的。按说这样被逼无奈出来做事的人,是不会积极的,然而刘伯温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不同意是一码事,只要做了,就要做到最好。
当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之前,朱元璋的很多幕僚非常清晰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实力,多少人选择了做投降派?而自从进了公司,几乎一言不发的“老好人”刘伯温先生,这次突然发飙。他拍案而起,怒骂那些“逃跑派”同事谬论当斩。当骂得心惊胆颤的同事惶惶不安时,他淡定而又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把陈友凉的缺点和朱元璋部的优点一针见血地表露了出来。这一套刚柔并进的打狗棒法耍下来之后,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当时在场的同事都心服口服了。说刘伯温是这次战争的灵魂,毫不夸张。这也是从此之后,朱元璋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刘伯温干的第一件蠢事,就是过分参与皇家的私事。眼看朱元璋就要得天下了,这个时候的刘伯温不知道收敛自己的锋芒,不看看历史上多少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先例。他居然自作聪明地催促朱元璋杀了他的“老大”韩林儿。虽然当时的韩林儿没啥权力,但在名义上还是朱元璋的老大。刘伯温这样撺掇朱元璋搞这种厚黑学的勾当,那朱元璋会不会想?将来刘伯温把这套把戏用在自己身上呢?加上朱元璋后来所推崇的朱程理学和治民方法,都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只考虑他们老朱家,而不考虑天下苍生的狭隘恶毒之士。在这样的人手下干活,刘伯温居然不想自己的退路,也是令人惋惜。
刘伯温干的第二件蠢事就是,当朱元璋决定大军追击元朝残留遗部时,刘伯温不但反对,而且哭着喊着拽着朱元璋的袖子,不让他这样干。他毫不隐晦地告诉朱元璋,你这样做的结果是必败无疑。当时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你刘伯温这样不给老大面子,真的合适吗?朱元璋成功和失败,对你有多大关系呢?而且如果后来的局势真的像刘伯温说的那样朱元璋失败了,那你刘伯温不是比皇上更牛,更能看清局势吗?如果这事成功了,那你刘伯温是何居心呢?正反无论此事结局如何刘伯温都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人。很多人说刘伯温这是士大夫精神。但他一次一次地超越常人的洞察能力,一次一次超过领导的决策,从潘阳湖大战到到韩林儿事件,哪个领导喜欢这样一眼就能把人看穿的人呢?更何况那是封建帝王时代。
刘伯温干的第三件蠢事就是关于丞相的那次谈话。当朱元璋设计了一个圈套,问刘伯温,谁做丞相最合适时,刘伯温巧妙地躲过了朱元璋射来的前两箭。当朱元璋问他为什么你不来做宰相呢?刘伯温居然哈哈大笑,说自己这个人说话太直,性格太坦率,不适合做老总副手这一职务。当这话出来之后,朱元璋的心里隐藏的第三箭已经箭在玄上了。你刘伯温啥意思呀?难道我真的就喜欢那些说话虚头巴脑的伪君子吗?难道我只喜欢用小人吗?你刘伯温太把自己当一盘菜了。
当刘伯温和李善长在朝廷里打得不亦乐乎时,朱元璋他偷偷地躲在后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看着这两个“人精”相互厮杀。朱元璋在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对这两个乱世之能臣一人补了一刀。无论李善长还是刘伯温都知道朱元璋的杀心的,然而他们都躲不过功名利禄的诱惑,都不愿放弃自己辛辛苦苦拼杀出来的这份功业。功成身退,说着容易,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话说回来了,能够经历过那么多战争,经历过那么多大起大落的人,那个人不在赌命,那个人不是富贵险中求呢?就算他们真的辞官隐退,朱元璋就能放过他们吗?一入江湖岁月催啊,不是他们想退就能退的。
对刘伯温的死,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件大好事,朱元璋的自私之心和那些阿猫什么的没啥区别。但刘伯温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封建时代的臣子不好做呀,你太中庸不被上司重用,你锋芒太露又会招来杀身之祸。封建时代的帝王要的不是能臣志士,他们要的仅仅是一群能够好好听话,平庸而又贪婪的人而已。像刘伯温这样又精明又清廉又能干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必死无疑的。在封建帝王时代,做“和珅”比做“刘伯温”安全多了,皇上也放心“和珅”。至于像朱元璋这样卸磨杀驴的皇帝,用一句冯小刚在功夫里的台词说:还有谁?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就留给读者来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