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苏州之一两千五百年的苏州,从刀光剑影里走

发布时间:2025/6/20 13:45:11   

◆苏州的故事,从吴王阖闾和伍子胥开始。

商朝末年,周太王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三让王位给三弟季历。从陕西岐山下的故乡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今无锡市郊梅村),与当地居民结合,建立“勾吴之国”。

▲苏州泰伯庙是江南地区最早奉祀吴地始祖泰伯的寺庙之一,门厅抱柱有对联:“让三固是周天下,第一初开吴世家”。乾隆皇帝首次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亲书“三让高踪”,以后历次下江南都派大臣祭祀(图片来自网络)

泰伯的三弟季历后来被立为继承人,他的儿子姬昌就是赫赫有名的周文王。文王时期奠定了灭商兴周的大业,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八百年的周朝。

姬昌的儿子、西周开国君主姬发派人到江南寻找泰伯、仲雍的后代,已经在吴地为君的仲雍五世孙周章,封为诸侯。始建于无锡梅里(今梅村一带)的吴国,是整个先秦时代公认的资历最深的姬姓诸侯国,泰伯、仲雍都被供奉在周朝的祖庙里。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年),仲雍19世孙寿梦继位称王,吴国开始有确切纪年。从寿梦起,吴国国势日盛,开始跻身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行列。

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小儿子季札德才兼备,寿梦准备传位给季札。季札效仿先人泰伯,多次推辞后避位出走。

寿梦只得立长子诸樊为王,王位在剩下的三兄弟之间传承,兄终弟及。直到老三余昧死后,余昧的儿子僚直接登上了王位,打破了平衡。

僚,非嫡非长,这对于寿梦的嫡长孙、诸樊的嫡长子公子光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屈辱。正在此时,楚平王的昏庸,给他送来了天降贵人伍子胥。

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太子建的老师、太子太傅伍奢。父兄都被平王杀害,伍子胥逃亡路上一夜白头,衣衫褴褛沿街乞讨;忍辱负重,辗转千里,逃到楚国的宿敌吴国。

凭着家传的政治眼光,伍子胥知道,只有依靠同样也在忍辱负重的公子光,才能完成复仇大计。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死士专诸,公子光知道吴王僚喜欢吃鱼,安排专诸专门学了几个月的烤鱼。准备妥当,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假份厨师的专诸把“鱼肠剑”藏在烤鱼之中,趁僚微醺之时成功刺杀。

从此,公子光成为了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兵家至圣”孙武的辅佐下,开始了自己的宏图霸业。在春秋最后一个百年,异军突起的吴国改变了晋楚争霸的天下格局。

▲伍子胥七次向阖闾举荐来自齐国的孙武,孙武第一次拜见阖闾的见面礼,居然是一堆沉重的竹简,就是后来流传天下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据说这兵法十三篇,是孙武隐居在现在苏州的穹窿山中完成的(图片来自网络)

伍子胥和孙武制定了军事上“疲楚”,外交上“伐交”的策略,几年间通过袭扰战消耗楚国国力兵力,对于楚国的盟友或拉拢或突袭。终于在公元前年11月18日,连续多日诱敌的吴军退守到柏举一带,磨刀霍霍,20万楚军沦为刀下亡魂。吴王阖闾亲自挂帅,命伍子胥为谋、孙武为将,联合唐蔡两国共三万大军,在汉水两岸与楚军五次交战后,攻入了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跑,此次战争也称“柏举之战”。

▲楚昭王弃郢西奔图(图片来自网络)

《史记》中说:吴国向西击溃强大的楚国,攻占郢都,从而威震齐国和晋国,扬名于诸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怒抽三百鞭,报了父兄之仇。

吴国封地在江东太湖流域(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都城前期位于梅里,后期位于吴(今苏州)。

《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伍子胥考察了吴中之地的地理水文条件,构筑的“阖闾大城”周长近20公里,地点就在今天的苏州。作为卫城的“阖闾小城”,周长也有近4公里,在太湖北岸,今天的无锡、常州两市交界处。

伍子胥擅长水战,将水作为城市规划的重中之重。南宋时期的著名碑刻《平江图》,记录了苏州护城河和全城80多公里的河道网,首创者就是伍子胥。

▲《平江图》上记录的宋时苏州城街巷水道网(图片来自网络)

伍子胥还开掘疏通了“胥溪”和“胥浦”,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既防治水患,又便利漕运和灌溉,使吴中平原成为了吴国稳固的大后方。宋人所著《吴中水利书》说:“自春秋时,吴王阖闾四年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

胥江通航,一是可以从现在的苏州古城运送大量粮草到湖北前线,保证军需后勤补给。二是当年吴国六万水军,由太湖出发沿着胥溪悄悄西进,进入长江后,突然出现在巢湖楚军面前,五战五捷,攻破楚都郢。

年,木渎古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木渎古城框架宏伟,是一座春秋晚期的大型都邑。先有木渎城,后有苏州城,前后衔接的两个古城之间,通过一条重要的水道——胥江连接。

▲木渎古城(图片来自网络)

木渎城三面环山,北城墙和南城墙分别扼守山口,有明显的军事防御体系,应该与当时的吴楚、吴越争霸有关。

▲西周至春秋早期吴越地理位置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吴越两国的仇怨由来以久,根本原因就是领土之争,伍子胥看得很清楚:“夫吴之与越也,仇雕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两国民风习俗相同,地理位置相连,越国大夫范蠡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一对老冤家就是“既生瑜,何生亮”,恩恩怨怨,世代纠缠,不死不休。

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年),吴国和楚国打的不可开交,越王允常趁着吴国后方空虚之际偷袭。不过,当时吴军兵力强盛,越国也没捡着啥便宜。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年),越王允常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国国丧,在槜李(也就是现在的嘉兴)发起进攻。

允常的儿子勾践以攻为守,两次派敢死队冲锋,都被吴军抓了。第三次,勾践命令死士们走到吴军面前,一起刎颈而死。吴军再强大,也被镇懵了。说时迟,那时快,勾践抓住机会大举反攻,吴军大败,吴王阖闾中箭,在退败中身亡。这次战争也被称为“槜李之战”。

临终之前,阖闾交待儿子夫差,一定要复仇。据史书记载,吴国人把阖闾埋葬在海涌山上,下葬后的第三天,山上出现了一只白虎,后来就改名“虎丘”。虎丘下有著名的剑池,据说埋葬着阖闾和他的大批青铜宝剑。

别以为只有勾践忍辱复仇,先这么做的是吴王夫差。吴国第25代国君夫差继位后,每天都安排宫人站在高处喊:“夫差,你难道忘记越国杀了你的君父吗”?听到喊声,夫差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大声哭喊道:“不敢”!

为了雪耻,吴国练兵三年,在公元前年大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伍子胥建议处死勾践,《史记》上记载勾践派文种求和,用美女珍宝收买了夫差的宠臣太宰嚭,替他求情。夫差听信太宰嚭,许和退兵。

勾践在吴国给夫差当了三年马夫,受尽屈辱,但他极其谦逊恭卑,最终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十年。

而夫差在破越之后,骄傲自大,忙着开疆扩土,不顾国力空虚持续向北扩张,与中原大国晋国、齐国为敌,想争夺天下霸主。

公元前年,夫差命人开凿连接长江和淮河的邗沟,这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当年冬天,吴王夫差就联合了鲁、邾等国兴师北伐齐国。

▲春秋吴邗沟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伍子胥十几年矢志复仇,自然洞悉勾践的忍辱负重有多么可怕,劝谏夫差说:越王勾践吃饭不设两样以上的菜肴,穿衣不用两种以上颜色的衣服,吊唁死者,慰问病者,这是想利用民心为伐吴报仇做准备。现在越国才是我国的心腹大患,大王却不重视,反而把全部力量用于对付齐国,岂非大错特错!

夫差此时早忘了自己是如何向勾践复仇的,一脑门子北上伐齐,进而一统天下。在公元前年、前年、前年三次出兵北伐,取得了一些利益。越王勾践带领越国群臣朝拜,并献上丰厚贡礼,夫差大喜。

只有伍子胥接茬儿啰嗦劝谏,夫差打发伍子胥出使齐国,想耳根清净一点儿。没成想有人报信说伍子胥把自己的儿子委托给齐国鲍氏。夫差大怒,赐给伍子胥属镂之剑,令其自裁。

伍子胥临死时说:你们在我坟上种上梓树,梓树生长到可以制器的时候,吴国就会灭亡。然后你们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吴都东门上,让我看到越国怎样灭掉吴国。

夫差命令把伍子胥弃尸于钱塘江中。没过多久,65岁的孙武抑郁离世。

▲盘门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也是全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盘门西边是纪念伍子胥的伍相祠(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夫差率全国精兵前往黄池(今河南封丘)与中原诸侯会盟,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越王勾践用煮过的稻子上供吴国,吴国播种稻谷,颗粒无收;献美女诱使夫差建造宫室,劳民伤财。身后有这么一个更有野心、更坚韧的勾践趁吴国军力空虚,结集数万精兵大举伐吴,轻松地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此时的夫差会盟还没回来,都城被攻破,太子友也成了俘虏。夫差只能向勾践求和。

公元前年,越国再次进攻,夫差第二次求和,这次范蠡坚决主张灭吴。越王勾践想流放夫差,给他百户人家,夫差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伍子胥的话,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夫差拔剑自刎,吴国灭亡。昔日阖闾、伍子胥、孙武三人缔造的吴国传奇,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东南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吴越争霸之后,苏州再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争,没有金陵王气,没有恢弘殿阙,没有兵燹战乱,没有生灵涂炭。

苏州有很多别称,“姑苏”最美。《红楼梦》的故事从姑苏开始,话说“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据记载,公元前年,伍子胥奉吴王之命,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古城。苏州古城建有八大城门,每座城门都是水陆二门并列,为国内仅有。

▲阊门陆城门+水城门。“阊”指神话中的天门,象征吴国得上天庇佑;同时又代表繁华,民间素有“金阊门,银胥门”之说。门向楚国方向开,也称为破楚门。(图片来自网络)

▲苏州相门古城墙。年间,从春秋的土城墙,五代的砖城墙,南宋增建女墙,元代增建瓮城,明清大规模改筑扩建,苏州古城墙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精品(图片来自网络)

流水清,桃花艳,评弹美,小吃甜,书肆密,茶馆多,吴侬软语,吴门画派,小巷通幽,园林精致,古迹众多,题咏风雅,杏花微雨,稻鱼蚕桑,庭院深深的世家故宅,巧夺天工的苏作技艺,说不尽的才子风流佳人绝世,唱不尽的昆曲婉转水磨腔调……

南宋名臣范成大收录于《吴郡志》里的一句“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道出了苏州的繁华,写尽了人们的向往。苏州,把自己活成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天堂,活成了中国文化宁谧安稳的后花园。

中华文化的脉络,在苏州,不只是“百馆之城”座博物馆里的资料陈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活”在市井民间的家常日子里,氤氲着最江南的情调和气韵。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北依长江,烟波浩淼的三万六千顷太湖,三分之二面积在苏州;是京杭大运河苏南段的第一站,古城里的78条水道都得到大运河的滋养。自古以来,苏州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桥岸上人车稠密,河道里舟楫川流,“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风流韵。

▲现在平江路口的《平江图》是仿刻,原图收藏于苏州文庙碑刻博物馆。《平江图》刻于南宋绍定二年,当时苏州是平江府城。《平江图》详细记录了宋时苏州城横平竖直的街巷水道网(图片来自网络)

拙政园隔壁的平江路,是老城最繁华的闹市区中的一道历史文化长廊。多米的经典水巷,路河并行,路东是连墙接栋的平房楼阁,最有江南特色的书吧、茶馆、画廊、香舍、琴斋、衣铺,错落有致地依次林立;路西是绿荫倒映的小桥流水,河道平缓,树影婆娑,白墙青瓦,木栅花窗,藤萝蔓草。

江南文脉之地的苏州,名人灿若繁星,历史上曾产生过超50位状元,如今,这里走出多位院士。从千古大儒范仲淹到社会学家费孝通、物理学家李政道。平江路,曾经住着国学大师钱穆、教育家叶圣陶、历史学家顾颉刚。

路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却数不过来,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巷、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每一个幽深的小巷,都有长长的故事。走在最有江南古韵的石板路上,能听到雅韵悠远的昆曲,能听到吴侬软语的评弹,能体会淡墨洇润的江南画卷。

▲平江路,南起干将路,北达拙政园、狮子林和苏州博物馆,一头连着热闹鼎沸的都市,一头是幽静古朴的老街区。(原图片来自网络)

木渎、甪直、周庄、同里……园林、水巷、拱桥、摇橹人家,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中,苏州的甪直、周庄、同里占了三席,一个个古镇让“江南水乡”真切而丰满。

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古镇,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背倚“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香溪、胥江穿镇而过,最具真山真水之趣。灵岩山上建有“馆娃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山顶花园。山顶的灵岩山寺是梁代建筑,年,近代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将寺名改为“灵岩山寺”,为山门撰书对联: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

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与灵岩山遥遥相对的天平山,以“红枫、清泉、怪石”三绝闻名江南,“天平观枫”为江南一景(图片来自网络)

“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明清时期,木渎古镇是苏州城西最为繁华的商埠,清代宫廷画师徐杨的《姑苏繁华图》描写木渎景致占一半。明清时代的私家园林30余处,有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等著名景点。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银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陆子冈、绣圣沈寿等名家高手。穿越古镇,仿佛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风云。

▲《姑苏繁华图》(木渎镇局部)。《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院,是清代宫廷画师徐杨在乾隆第二次南巡时创作,成卷用时24年。画卷自灵岩山一路入姑苏城,至虎丘山止,全长12.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一倍,被称作“古今第一长卷”(图片来自网络)

▲严家花园,是乾隆皇帝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的故居,后来转让给木渎首富严国馨。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到木渎古镇,必到严家花园(图片来自网络)

▲严家花园向东米便是虹饮山房,是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园林。徐士元常和朋友在园中饮酒赋诗,他酒量极大,号称“虹饮”,又因宅园毗邻虹桥,“虹饮山房”之名由此而来。乾隆皇帝游木渎必先在此弃舟登岸,入园游历,虹饮山房又被称为“民间行宫”(图片来自网络)

周庄,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公元年),当地人周迪功捐赠亩庄田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因为明代江南富豪沈万三的故事,因为画家陈逸飞的画作,周庄蜚声海内外。水巷之间,拱桥、粉墙、黛瓦,民居大多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吴韵厚重。家家傍河,橹声欸乃,还有刘禹锡寄寓、陆龟蒙垂钓、三毛茶楼、“逸飞之家”等。

▲画里周庄(原图片来自网络)

年历史的甪直,巷多,古宅多,名人多,有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王韬纪念馆、甪直历史文物馆和陆龟蒙遗址等景点。湖泊、池塘和水池环绕,水多,桥多,1.04平方公里的古镇,“古桥七十二座半”,现存有宋元明清时期的石拱桥41座,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桥梁的所有造型。

▲从左至右: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王韬纪念馆、甪直历史文物馆(原图片来自网络)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更多精彩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5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