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另类写作要点结束豆瓣写作营的疯狂练习后,

发布时间:2024/1/22 12:55:04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pf.39.net/bdfyy/bdfhl/150609/4636739.html

如果把“目标”看做峰顶,那么阅读、学习就是找出一条从脚下延伸到远方,到达顶峰的蜿蜒小路。这条路也许是主流的,也许是另类的。

在结束了豆瓣写作营的疯狂练习后,我梳理了自己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后,将问题分成三个层次,逐步攻克。

第一阶段基本框架

这个阶段需要解决两个重大问题。1、主题不明确,导致失去重心。2、肥肉太多。

方案:

一、先写核心场景,再写前因后果

虽然在事先已经想好要写什么,但一开头,我常常就会陷进去,这里需要交代啊那里也需要描述啊……结果弄得文章很拖沓,重心跑掉了。(是拖延症状吗?)

最后,我决定跳过开头,先写核心场景。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明确主题——核心;二是就算拖沓,也拖沓在了核心的部分。

核心场景主要有两种:变化和冲突。

1、变化

人物的闪光点和短板,人物行为、思想上改变的契机,往往体现在他遇到变故那一刻。因此要重点描写那一刻的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物的行动、选择和内心斗争。

2、冲突

发掘出两股冲突的要素。人生活在社会上,总会遇到各种令人苦恼的障碍,因此读者喜欢看人物如何突破障碍,实现目标。在这类故事中,“冲突”便是重点。

“冲突”由“对抗”引发,而引发“对抗”的,是在某个契机中相斥的两种要素,当它们存在对立的特征时,人物冲突就有了。

一个人拿着一根冰糕走出超市,剥下包装纸后东张西望,垃圾桶呢?对抗就产生了:文明(拿着黏糊糊的塑料纸找垃圾桶)——方便(随手一丢)。对抗不仅在行为,也在内心......

人物的核心特征(职业、物质条件、价值观等待),引发他的动机,决定了他与其他人物、与环境以何种方式,产生何种互动和冲突。

仔细地描写中的场景和人物——行为、特征、爱好、人设。他为什么这样做?之前怎么了?之后怎么了?

(1)有些要素本身的属性没有冲突,只是因为发生了某个事件,才引发冲突。例如夫妻想看不同的电视节目。

(2)有些要素本身的属性就相互排斥,只要放在同一个场景中,就必然发生冲突,例如抽烟和图书馆。

二、+1层描写

当你去逛商场时,你愿意第一时间看到诱人的冰激凌、阳光玫瑰葡萄、大屏幕电视呢?还是滔滔不绝的推销员?

底层:我告诉你。+1层:我带你去感受。

她很美——她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纤腰袅娜,檀口轻盈。

还可以+2,除了静态的特征外,还有动态表现——在场景中的行为、与他人的互动。骑车的男人呆呆看着她,然后撞上了树......

用描写来代替述说,让人物特征在场景和行为、和他人互动中具象化。为读者呈现视觉、身体感觉,以及心理状态。

三、框定文章各个部分的大体幅度

序幕、前奏、过渡、冲突、结局......。我认为分小标题很重要。这能提醒自己,每一段必须呈现一个完整情节。

四、去运动,再回来修改

大概因为大脑神经元的树形联结,当情绪推动着思维前进时,思维的主干会产生分叉,这时的意识会认为:每一分枝都很重要啊.......。然而读者只想看从主干伸出去的那一枝。

为了避免陷入主观的偏执,需要退出当下的情绪......睡一个午觉或者在阳光中做运动。然后,让意识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修改自己的文章,剪去多余的枝叶。

五、出彩的“符号”

并不是说基础选手就没有写出彩的机会,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几个强大的魔法咒语。

1、地域符号

(1)城市符号

南锣鼓巷,豆汁,去全聚德吃烤鸭——北京;本地人不吃狗不理包子——天津;炒饭申遗——扬州;飞机还没降落,便听到哗啦哗啦推麻将的声音——重庆;南京东,淮海路——上海;吃茶多过米——潮州;几万块一套的房子——鹤岗;

(2)性格符号。

在同一事件上,瞄准不同地区的人的反应差异。天子脚下的北京人,国际化的魔都人,二三线城市的人们......

(3)形式符号。

每个地域,每个时代,大多有其不同的形式,方言,文言文,“夜上海,夜上海......”。

创造贴合故事背景的叙述方式、场景声音、图像、人物对话。

2、记忆符号

用过去或者现实生活的“符号”,唤醒读者的记忆,以产生深度联结。粮票,大哥大手机,《上海滩》主题曲,一米线......

......接下来,是精益求精。

第二阶段进阶

一、结构

1、主题:用心去挖掘事件的核心竞争力:独特性。地域、职业、民族、爱好......

2、构建一波三折的情节,起——承——转——合。

3、提前埋好所有线索,让情节合理地转折。突兀出现的转折,会打破读者的思维逻辑,失去对故事的信任。

4、选择必要的情节要素,按照故事逻辑,沿着某种趋势来构建场景。《水浒传》林冲风雪山神庙——山神庙的风、山神庙的雪、山神庙的石头、草料场的酒葫芦,各种要素环环相扣,将林冲逼上一条上梁山的路。

5、在段落的末尾,设置一个“预期勾子”(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个决定让他终身后悔、如果我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不仅仅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作者也可以借此检查文章结构,决定段落取舍。

6、丰富“冲突”的层次——远景、近景、特写。矛盾积累(对抗)——矛盾爆发(冲突)——冲击力的场景(切入点)

7、将说理、感想融入情节。按照某种逻辑选择和展示情节、人物行为、语言,将观点悄无声息的传递给读者。留出空间让读者思考。

二、题目、开头和结尾

1、题目。如果将文章看作一个商场,题目不仅仅是商场的名称,也是商场霓虹闪烁的外表,令读者产生某种预期,以某种态度走进作品。读者通过感受相同或者相反的情绪,从中获得阅读乐趣。

2、开头。太长的序幕,容易耗尽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一开头就是诡异或惊险的场景,便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因此没必要在开头将故事背景完全堆出来,可以把它们拆开,在叙事过程中插叙。

好的开头就像一首乐曲的前奏,不仅仅奠定文章的整体氛围,还能帮助读者走进文章;

方法:制造悬念,耸人听闻,暗流涌动,追加危机,黄雀在后。

(1)先说上一两句最关键的、有悬念的对白,然后描写一下场景,人物关系,再切回对白。

(2)悬念。通过事件吊起读者的好奇心——之前怎么了,之后怎么了?

(3)后继的描述(猪肚)要回应开头(虎头),让读者的每一个预期都得到充分落实。

3、有力的结尾(豹尾):倪匡先生写过几部乌托邦小说,记得有一部的结尾是,那个外来人穷尽一切办法也找不到返回“桃源”的路径,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那是他第一次进入的方法。

三、切去肥肉

1、并不是所有过程都需要事无巨细地交待给读者,读者只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8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