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习性 >> 三国演义汉末双雄,曹操与袁绍的对决2
袁绍
五,仓亭之败--十面埋伏
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自然要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打下冀州。历史上,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打赢了战争,本想借着战胜之威,直接灭掉赵国。结果,被秦昭襄王召回,白白错失了大好机会。等第二次秦昭襄王再去派兵攻打邯郸的时候,花了极其巨大的代价都没有打下邯郸,这就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当然了,曹操肯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此时对于袁绍方的最佳策略是什么?我们往下看。
袁绍回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其妻刘氏劝立后嗣。绍所生三子长子袁谭字显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显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显甫,是绍后妻刘氏所出,生得形貌俊伟,绍甚之,因此留在身边。自官渡兵败之后,刘氏劝立尚为后嗣,绍乃与审配、逢纪、辛评、郭图四人商议、原来审、逢二人,向辅袁尚;辛、郭二人,向辅袁谭;四人各为其主。当下袁绍谓四人曰:“今外患未息,内事不可不早定,吾将议立后嗣:长子谭,为人性刚好杀;次子熙,为人柔懦难成;三子尚,有英雄之表,礼贤敬士,吾欲立之。公等之意若何?”郭图曰:“三子之中,谭为长,今又居外;主公若废长立幼,此乱萌也。今军威稍挫,敌兵压境,岂可复使父子兄弟自相争乱耶?主公且理会拒敌之策,立嗣之事,毋容多议。”袁绍踌躇未决。这段话很重要,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官渡之战的一以少胜多。这段话首先说明了双方的处境,尽管袁绍官渡之战被打败,但是地盘并没有丢失,依然保有四州。至少双方还是存在实力差距的。所以,郭图说的是军威稍挫,也有可能郭图是在安慰袁绍。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官渡之战的失败,提前激化了矛盾。阵营现在分成了两大派系:河北派拥立袁尚,河南派拥立袁谭。原因却是一个老问题:接班人。接班人问题在历史上不知道上演过多少次。
忽报袁熙引兵六万,自幽州来;袁谭引兵五万,自青州来;外甥高干亦引兵五万,自并州来:各至冀州助战。官渡之战中,袁绍只是带了袁尚与袁谭,两位潜在接班人,这里面肯定有历练与选择的因素在。而这段话中,则说明在实际的选择中,袁绍是选择了袁尚。因为袁谭自青州来,而袁尚则坐镇冀州大本营。荆州刘表面临接班人问题时,刘琦怕被害,前往江夏,主动离开了权力中心。有实力的时候,留在权力中心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魏明帝曹睿临终前,司马懿被自己的支持者冒着泄密被杀的风险,火速拉到魏明帝身边的缘故。这里袁谭他们出场的时机把握的非常好。
绍喜,再整人马来战曹操。时操引得胜之兵,陈列于河上,有土人箪食壶浆以迎之。这里讲了一个小插曲,在我们现在看来,迷信的成分过多。但是在当时却不这么认为。两汉之时,大家对于占卜等事是非常相信的,这跟董仲舒的理论有很大的关系。在当时,刘家需要证明自己权力的合法性。所以,选择了天作为信仰。打雷下雨刮风地震都成了上天对于人间事的警告。最典型的证明就是,张角当初在造反的时候就是说:苍天以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当然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的一句话:袁本初重敛于民,民皆怨之。在袁绍治理下的冀州,民怨甚重,点明了冀州人民对于袁绍政权的基本态度。这也给了曹操打下冀州后,治理的基本思路:轻徭薄赋。
既然曹操打上门来,袁绍自然要想办法应对。对于袁绍来说最好的策略是什么?人报袁绍聚四州之兵,得二三十万,前至仓亭下寨。袁绍聚兵二三十万再战曹操,并且这时并没有谋士来劝袁绍应该怎么怎么做。从侧面说面了,在此时,袁绍的实力还是在曹操之上的。但是这个选择对不对呢?先往下看。
袁绍见子得胜,挥鞭一指,大队人马拥将过来,混战大杀一场,各鸣金收军还寨。这是仓亭第一战,双方不相上下。即使曹操赢了官渡之战,有战胜之威,也只是与袁绍达成平手。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操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劝操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诱绍追至河上,“我军无退路,必将死战,可胜绍矣。”操然其计。就这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袁绍再次中计,曹操再一次干翻了袁绍。袁绍死里逃生后,抱着三子痛哭一场,不自觉昏倒。众人急救,绍口吐鲜血不止,叹曰:“吾自历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此天丧吾也!汝等各回本州,誓与曹贼一决雌雄!”便教辛评、郭图火急随袁谭前往青州整顿,恐曹操犯境;令袁熙仍回幽州,高干仍回并州:各去收拾人马,以备调用。袁绍引袁尚等入冀州养病,令尚与审配、逢纪暂掌军事。
袁绍这一次为什么会失败?两方面的原因:一,对于己方实力过于自信;二,采取的策略不对。并且在这个时候,审配成为军界一哥。形势对于袁谭来说越来越不利。连着打败了两场大败仗,才想起来要先防守一波。不得不说,袁绍方实力之强。我们现在再来看仓亭之战,袁绍应该采取的策略是什么?很明显是防守反击。袁绍方此时最应该做的是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然后死守战略关键点,等待时机,而不是主动出击。只要拖住曹操,自然会有人去搞小动作。有什么依据?我们往下看。却说曹操自仓亭大胜,重赏三军;令人探察冀州虚实。细作回报:“绍卧病在床。袁尚、审配紧守城池。袁谭,袁熙、高干皆回本州。”众人皆劝操之急攻之。操曰:“冀州粮食极广,审配又有机谋,未可急拔。现今禾稼在田,恐废民业,姑待秋成后取之未晚。”即便是在这个时候,曹操最担心的依然是粮草。这两场大胜,只是暂时解除了袁绍攻击的威胁,曹操也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
还没撤军,荀彧就有书到,报说:“刘备在汝南得刘辟、龚都数万之众。闻丞相提军出征河北,乃令刘辟守汝南,备亲自引兵乘虚来攻许昌。丞相可速回军御之。”操作大惊,留曹洪屯兵河上,虚张声势。这才是仓亭之战,袁绍取胜的关键。只要袁绍方在前面抗住曹操的主要压力,自然会有人去偷袭。刘备当年就是这样被吕布偷袭,丢掉了徐州。曹仁在樊城抗住了关羽的进攻,吕蒙渡江偷袭关羽,一击必胜,获得荆州。只要袁绍在正面战场拖住曹操,等刘备开始偷袭许都的时候,曹操必然会回兵救之。这个时候袁绍方再去快速反击,则曹操必破。可惜呀,袁绍方错过了如此好的机会。曹操回军与刘备大战的结果,虽然第一次被刘备击败。但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曹操直接攻破了刘备。这一胜利的结果就是,袁绍方再也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去攻击曹操。曹操开始在双方的争霸中占据主动权。并且这一次击破刘备,逼得刘备走投无路要自杀。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刘备前期败了那么多次,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刘备欲拔剑自刎。原来英雄也有扛不住的时候。正所谓:壮图鹏翼九万里,末路羊肠百八盘。
刘备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结果劝下属另择明主,自己都开始放弃了。先是关羽一顿激励,后面孙乾劝刘备考虑去投奔刘表。这边有一段精彩的孙乾劝刘表接纳刘备的话,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里就不再做详细的解读。最终刘表决定接纳刘备是因为此时的荆州政权,已经被地方士族把持太多,对自己形成了威胁,需要引入外来势力进行平衡。这才是刘表接纳刘备的真实意图。不成想,这次投奔,刘备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几年之后,走上了人生巅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说完了刘备,我们再回到主战场。
至建安七年,春正月,操复商议兴兵。先差夏侯惇、满宠镇守汝南,以拒刘表;留曹仁、荀彧守许都;亲统大军前赴官渡屯扎。且说袁绍自旧岁感冒吐血症候,今方稍愈,商议欲攻许都。老对手都想到一块去了。袁绍刚刚有恢复,就想着攻取许都。不过,这个时候已经错失了最好的机会。因为刘备与曹操之间是有仇的,其他人则不然。对于此次出兵,袁绍方还是有人看的清楚。审配谏曰:“旧岁官渡,仓亭之败,军心未振;尚当深沟高垒,以养军民之力。”正议间,忽报曹操进兵官渡,来攻冀州。绍曰:“若候兵临城下,将至壕边,然后拒敌,事已迟矣。吾当自领大军出迎。”袁尚曰:“父亲病体未痊,不可远征。儿愿提兵前去迎敌。”绍许之,遂使人往青州取袁谭,幽州取袁熙,并州取高干:四路同破曹操。败了如此之多,还能起四路大军。袁绍实力之强,由此可见一般。实力强容错率会更高,如果是曹操方,只要败一次就是满盘皆输。在这里我们先来盘点一下双方到此为止的战争。第一次官渡之战,袁绍起四州之兵七十万余,大败而归;第二次,仓亭之战,起兵二三十万,大败而归;接下来是黎阳之战,起四州之兵,但是没有写具体军力。这里很明显的,袁绍方在走下坡路。如果第一次是碾压态势,第二次则是势均力敌,第三次已经是处于弱势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六,冀州城破
却说袁尚自斩史涣之后,自负其勇,不待袁谭等兵至,自引兵数万出黎阳,与曹军前队相迎。张辽当先出马,袁尚挺枪来战,不三合,架隔遮拦不住,大败而走。张辽乘势掩杀,袁尚不能主张,急急引军奔回冀州。袁绍闻袁尚败回,又受了一惊,旧病复发,吐血数斗,昏倒在地。刘夫人慌救入卧内,病势渐危。刘夫人急请审配、逢纪,直至袁绍榻前,商议后事。绍但以手指而不能言。刘夫人曰:“尚可继后嗣否?”绍点头。审配便就榻前写了遗嘱。绍翻身大叫一声,又吐血斗余而死。袁绍被气死,袁尚被立为大司马将军,领四州牧。此时袁谭已发兵离青州,知父死,便与郭图、辛评商议。
商议的结果就是屯兵城外。郭图亲自前往冀州,索要人质,结果逢纪被派往袁谭处,作为双方合作的保证。袁谭此时进兵至黎阳,与曹军一战的结果就是,大败。谭收败军入黎阳,遣人求救于尚书。尚与审配计议,只发兵五千余人相助。曹操探知救军已到,遣乐进、李典引兵于半路接着,两头围住尽杀之。从三方的态势来看,此时的曹操明显是处于强势的甲方,乙丙两方即便仇恨再大,也要暂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甲方。否则,只要有一方被攻破,则自己也会被击败。就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袁谭和袁尚还在互相算计着对方。袁尚不尽力相救的结果便是袁谭计划向曹操投降。这里面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尚与审配共议。配曰:“郭图多谋,前次不争而去者,为曹军在境也。今若破曹,必来争冀州矣。不如不发救兵,借操之力以除之。”尚从其言,不肯发兵。使者回报,谭大怒,立斩逢纪,议欲降曹。早就有细作密报的袁尚。尚与审配议曰:“使谭降曹,并力来攻,则冀州危矣。”乃留审配并大将苏由固守冀州,自领大军来黎阳救谭。谭闻尚自来,大喜,遂罢降曹之议。谭屯兵城中,尚屯兵城外,为掎角之势。审配献计借刀杀人,希望借曹操之手除掉袁谭。他说今若破曹,必来争冀州。审配如此聪明之人,是从哪里可以看出双方可以击破曹操。岂不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出现了误判。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并没有考虑清楚这场战争中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双方战争可能的结果。袁尚这个时候还是很清楚的,决定亲率大军支援袁谭。就在这个时候袁熙、高干的救兵也来到了。双方再次陷入胶着状态。虽然,袁尚败多胜少,但是对于曹操来说,要拿下袁尚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至建安八年春二月,操分路攻打,袁谭、袁熙、袁尚、高干皆大败,弃黎阳而走。操引兵追至冀州,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干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曹兵连日攻打不下。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操善其言,命贾诩为太守,守黎阳;曹洪引兵守官渡。操引大军向荆州进兵。曹操分路攻打,一举击溃了袁尚。袁尚被迫撤入冀州城坚守。双方再次陷入胶着状态,古代的守城战相当难以克服。几十个人守住一座城池的例子也是存在的。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安西铁军,几十人就守住了一个城池,等到了本方的反攻。打不下来就要想办法,郭嘉进言:有外部压力的时候,双方就会联合起来共同扛敌,但是一旦外部压力消失,双方的内部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互相攻击就不可避免。郭嘉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这一局面跟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格局何其相似。果然一撤兵,双方的矛盾立刻爆发。二人亲自交锋,袁谭大败。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
袁谭失败后回青州大本营,袁尚留在大本营冀州。精彩的博弈开始上演,这一部分值得仔细读。
袁谭与郭图再议进兵,令岑璧为将,领兵前来。尚自引兵出冀州。两阵对圆,旗鼓相望。璧出骂阵;尚欲自战,大将吕旷,拍马舞刀,来战岑璧。二将战无数合,旷斩岑璧于马下。谭兵又败,再奔平原。审配劝尚进兵,追至平原。谭抵挡不住,退入平原,坚守不出。尚三面围城攻打。谭与郭图计议。图曰:“今城中粮少,彼军方锐,势不相敌。愚意可遣人投降曹操,使操将兵攻冀州,尚必还救。将军引兵夹击之,尚可擒矣。若操击破尚军,我因而敛其军实以拒操。操军远来,粮食不继,必自退去。我可以仍据冀州,以图进取也。”谭从其言,问曰:“何人可为使?”图曰:“辛评之弟辛毗,字佐治,见为平原令。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谭即召辛毗,毗欣然而至。这一段描述的是袁谭的策略。主要是分四步:1)引入外部竞争者:派遣使者,向曹操投降,趁冀州城空虚,让曹操出兵攻打冀州;2)围魏救赵:袁尚若引兵回救,则跟曹操夹击袁尚,先大败袁尚;3)黄雀在后:曹操击败袁尚,我们跟在后面打扫战场,充实军力后,再抗击曹操;4)曹操远道而来,军粮比不够,自会退去,我们则趁机攻占冀州。那这个策略要成功的关键点是什么?曹操解决自己的粮草问题,一鼓作气拿下冀州,牢牢站住冀州城。袁谭觉得这个计策不错,于是就派辛毗前去游说曹操。曹操此时正在攻打刘表,但是还没有接触。与其说没有接触,不如说是在等待北方的消息。辛毗的到来,则说明了北方局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那么曹操方的策略是什么?
荀攸曰:“三公之言未善。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此机会不可失也。”荀攸的策略很清楚,他始终知道河北的重要性,袁氏兄弟出现矛盾,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于是分成两步:1)先攻灭袁尚;2)如果接下来有变化,则灭掉袁谭;2)河北安定,天下则定。曹操一听,这个策略可以。于是请辛毗喝酒,一探虚实。结果,辛毗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曹操的信心。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愿明公详之。真不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形势。袁氏屋漏偏逢连夜雨,没有人敢给他们提建议,这是灭袁氏的大好机会。如果现在去攻打冀州,袁绍不救则冀州城破,若救则袁谭会攻击他。接下来就是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各方势力。曹操大悦,即日督军还取冀州。这个时候被打疼了的刘备也不敢再去追击曹操。
却说袁尚知曹军渡河,急急引军还邺,命吕旷、吕翔断后。袁谭见尚退军,乃大起平原军马,随后赶来。结果,两位大将临时叛变,降了袁谭。袁谭则引荐他们给曹操,这里曹操立马封两位大将为列侯,用来河北笼络人心。这个时候,双方之前计划的夹击袁尚的策略并没有成功,袁尚返回冀州。那么,袁谭的计划成功了吗?没有。操曰:“方今粮草不接,搬运劳苦,我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然后进兵。”令谭且居平原。操引军退屯黎阳。曹操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首先解决了粮草问题。袁谭方一计不成,又来一计。PS:这里有没有可能是曹操故意放慢进军节奏,让袁尚进入邺城。不太可能,原因很简单:放虎归山,变数太大。
郭图谓袁谭曰:“曹操以女许婚,恐非真意。今又封赏吕旷、吕翔,带去军中,此乃牢笼河北人心。后必终为我祸。主公可刻将军印二颗,暗使人送与二吕,令作内应。待操破了袁尚,可乘便图之。”谭依言,遂刻将军印二颗,暗送与二吕。二吕受讫,径将印来禀曹操。操大笑曰:“谭暗送印者,欲汝等为内助,待我破袁尚之后,就中取事耳。汝等且权受之,我自有主张。”自此曹操便有杀谭之心。二将为何会叛变,很明显,跟着曹操利益更大。而这个时候,对于曹操来说也需要千金买马骨。让冀州的士民们看到,跟着我是很有好处的。于是,袁谭方在不清楚状况下,第二计又失败了。袁尚此时已经成功进入冀州邺城,此时的计策是什么?
且说袁尚与审配商议:“今曹兵运粮入白沟,必来攻冀州,如之奈何?”配曰:“可发檄使武安长尹楷屯毛城,通上党运粮道;令沮授之子沮鹄守邯郸,遥为声援。主公可进兵平原,急攻袁谭。先绝袁谭,然后破曹。”袁尚大喜,留审配与陈琳守冀州,使马延、张顗二将为先锋,连夜起兵攻打平原。这个策略会不会有效呢?很明显不会。从博弈的角度去看,强势方A为曹操,实力中等者B为袁尚,最弱方C为袁谭。B在博弈中,最佳的策略是:要始终把矛头对准A,然后想尽办法拉拢C。在这场博弈中,AC已经联合起来,那么,B方目前处于岌岌可危的局面。B能做的就是在此引入外部竞争者或者分化瓦解AC联盟,而不是主动去攻打C。攻打C就要分自己的力量,这样只会导致自己的力量更加弱小,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在博弈中,一旦偏离了自己的最佳策略,自己就会被惩罚。这也就怪不得曹操收到袁谭的求救信之后,说了一句:吾今番必得冀州矣。正说间,适许攸自许昌来;闻尚又攻谭,入见操曰:“丞相坐守于此,岂欲待天雷击杀二袁乎?”许攸听到袁尚攻击袁谭,立马就明白机会来了。入见曹操。
遂令曹洪先进兵攻邺,操自引一军来攻尹楷。兵临本境,楷引军来迎。楷出马,操曰:“许仲康安在?”许褚应声而出,纵马直取尹楷。楷措手不及,被许褚一刀斩于马下,余众奔溃。操尽招降之,即勒兵取邯郸。沮鹄进兵来迎。张辽出马,与鹄交锋。战不三合,鹄大败,辽从后追赶。两马相离不远,辽急取弓射之,应弦落马。操指挥军马掩杀,众皆奔散。于是操引大军前抵冀州。曹洪已近城下。操令三军绕城筑起土山,又暗掘地道以攻之。曹操的攻击也是很有讲究的,也是从博弈的角度出发。A为邺城,B为毛城,C为邯郸。先放弃攻打邺城,扫清周围的威胁。然后集中兵力攻打邺城,但是邺城并没有攻打下来,于是曹操改变策略等候袁尚回兵。
袁尚攻平原,闻曹操已破尹楷、沮鹄,大军围困冀州,乃掣兵回救。部将马延曰:“从大路去,曹操必有伏兵;可取小路,从西山出滏水口去劫曹营,必解围也。”操更衣换马,引众将来攻尚寨,尚自迎敌。时各路军马一齐杀至,两军混战,袁尚大败。尚引败兵退往西山下寨,令人催取马延、张顗军来。不知曹操已使吕旷、吕翔去招安二将。二将随二吕来降,操亦封为列侯。即日进兵攻打西山,先使二吕、马延、张顗截断袁尚粮道。尚情知西山守不住,夜走滥口。安营未定,四下火光并起,伏兵齐出,人不及甲,马不及鞍。尚军大溃,退走五十里,势穷力极,只得遣豫州刺史阴夔至操营请降。操佯许之,却连夜使张辽、徐晃去劫寨。尚尽弃印绶、节钺、衣甲、辎重,望中山而逃。操回军攻冀州。许攸献计曰:“何不决漳河之水以淹之?”操然其计,先差军于城外掘壕堑,周围四十里。审配之侄审荣,素与辛毗相厚,见辛毗家属被害,心中怀忿,乃密写献门之书,拴于箭上,射下城来。次日天明,审荣大开西门,放曹兵入。辛毗跃马先入,军将随后,杀入冀州。审配在东南城楼上,见操军已入城中,引数骑下城死战,正迎徐晃交马。徐晃生擒审配,绑出城来。至此,冀州邺城破,曹操自领冀州牧。
七、计定辽东
至冀州城破,袁氏集团大势已去,离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最后一步。曹操方目前的主要问题则在于如何安定冀州民心。乃令人遍访冀州贤士。冀民曰:“骑都尉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数曾献计于袁绍,绍不从,因此托疾在家。”操即召琰为本州别驾从事,而谓曰:“昨按本州户籍,共计三十万众,可谓大州。”琰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相争,冀民暴骨原野,丞相不急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先计校户籍,岂本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操闻言,改容谢之,待为上宾。对于冀州本地的豪族,当然是要给权力,对于百姓,则要轻徭薄赋。
接下来就是平定北方三州与彻底的攻灭袁尚与袁谭。在这里就不展开解读。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采取的跟灭袁谭袁尚的策略是相一致的,也是抓住了袁尚与公孙康之间的关系。
八、袁绍之败
从双方整个争霸战来看,袁绍真正败在仓亭之战,本该采取防守等待时机却选择了进攻。仓亭之战是双方的转折点。袁绍作为最有实力取得天下的诸侯,最后的结局却是身死败亡,不得不令人唏嘘。究其原因,内部的整合不够彻底,祸起萧墙。加上袁绍自身性格的影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从曹操方来看,此时的曹操已经击败了最大的对手,意气风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