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习性 >> 黄巢军攻陷广州后,杀掉12万外国人看似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初读《菊花》这首诗,我们就能感受到诗句看似在说作者最喜爱的“菊花”,但是“百花杀”、“黄金甲”等字眼都表露了作者内心的理想抱负和雄心壮志。
而这首诗的作者黄巢确实应了诗句所说,于公元年攻破长安城,建立大齐政权。
在黄巢南征北战、东荡西杀的过程中,曾有谣言说黄巢建立“舂磨寨”每日捣碎千人充当军粮,更有人说他在攻陷广州后,杀了12万外国人。
倘若“吃人”事件是真,我们无法否认他的残忍暴戾,但是他屠杀12万外国人为什么会被人称为是深谋远虑的做法呢?
饱腹诗书的文武全才走上“杀人魔”之路
当一个国家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时,这就是一个政权风雨飘摇即将倒塌的前兆,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代绿林军、黄巾军起义,隋末瓦岗军、河北义军、江淮义军起义等无不撼动这个国家的根基。
黄巢就生长在唐末朝政败坏、赋税劳役严重的大背景下,君王与朝臣、宦官与朝臣、朝廷与藩镇、官员与百姓,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百出,愈演愈烈。
大唐帝国已是日暮西山,要么任黑暗腐败的朝廷宰割,要么揭竿起义,自立政权,黄巢选择了后者。
但是,在黄巢走上“杀人魔”这条道路之前,他只是一个想要在朝廷谋个一官半职的文武书生而已。
黄巢家在山东,世代以贩卖私盐为生,家境相对殷实,从小就学习马术、射箭、诗书等。成年后的黄巢也想要凭借科举考试登科及第,但是几次应试进士科后,都名落孙山,只得回到家乡继承祖业。
恰逢此时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灾害,庄家粮食大幅度减产,山东地区灾情尤为严重。
若一国之君是个贤明能干事实事儿的君主理智渡过难关还好,可偏偏唐僖宗是个小孩皇帝,朝廷官员玩弄权术,地方官为了凸显政绩,虚报灾情,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
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首先聚众前人,揭竿起义,黄巢也积极响应,一时间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天下震惊。
王仙芝、黄巢二人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一路走遍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区,四渡长江,两渡黄河,极大地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
《二十四史》中对黄巢这位农民起义军的评价也是“残暴至极,滥杀无辜”,尤其是在广州屠杀了12万外国人,简直坐实了“杀人魔”这个称号。
开放环境的混乱制度
黄巢起义军走遍全国大多数省份,为什么偏偏在广州这个地方大开杀戒,而且被屠杀者大多都是外国人?
说到广州的外国人,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当时唐王朝开放的对外环境,世界学者们公认唐王朝是当时形成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源流。
无论是邻国日本、越南,还是西亚和西欧的波斯、大食,都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线前往大唐一饱盛世风采。
虽然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但是长安作为天子脚下的首都城市,自然是治安严谨、商贸繁荣。而南方本就远离政治重心,再加上当时皇帝年幼、朝政腐败,广州作为外国商人的聚集地,自然少不了中外矛盾和冲突。
广州作为经贸往来的港口,聚集了不少来自波斯、大食地的穆斯林人、犹太人和基督。为了更好地规划和管理,最终,朝廷官员商讨出让异邦人自己管理异邦人的番坊自治管理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异邦人居住在自治的番坊内,不受外界条约和规章制度的限制,这不仅能够保障异国人在唐朝的自由沟通,也彰显了大唐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然而这种对异邦人过于散漫的约束在逐渐滋生了这些人野蛮放纵的生活方式。
当大家在唐朝的国土上富裕起来,手中财富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这些异邦人为了保卫自身财产和生命安全,积极收买地方官寻求朝廷正规军的保护,同时还私自建立一批主要由昆仑奴为主的雇佣军。
这些私人武装力量固然起到保护异邦人安全的作用,但是也侵犯了唐朝在广州的统治。
这些异邦人开始不再满足于番坊内的地盘,其扩张的魔爪已经伸向周边的原著居民,他们鸠占鹊巢,肆意奴役当地百姓,本就受到朝廷残酷的剥削,现在又有这些异邦人雪上加霜。
对于上述侵犯唐朝规章制度的行为,当地官员想要对其进行惩戒,却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
唐肃宗时期,当地都督韦利不满外商征收过高赋税,对其进行打压,这些利益受损的外商直接找人杀了这位都督,后携款而逃,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而唐王朝对于这一事件的漠视态度,使得这些异邦人更加肆意放纵。但是,黄巢起义军才不管这是什么异邦人,怀着一种“不是我族,必有异心”的心态,直接将他们斩草除根,一劳永逸。
屠杀外国人12万,乃深思熟虑
站在当时老百姓的角度来看,黄巢起义军屠杀这些盘踞广州的异邦人,可谓是就他们于水火之间,而且当时本就风雨飘摇的唐王朝实在经不起广州这个鱼龙混杂之地滋生的事端。
黄巢起义军深知抵抗唐王朝乃本国内政,先把这些异邦人可能带来的隐藏祸患彻底清除,才能防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他人做嫁衣的结局。
更何况,在之后的形势中,这些异邦人确实联合政府军剿灭起义军,名副其实的“敌军一方”。
而且当时黄巢起义军正面临财政危机,屠杀这些异邦人后缴获的大量金银财宝也解了起义军的燃眉之急,一举两三得,黄巢起义军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黄巢起义军在唐末的所作所为,确实造成了一定的生灵涂炭,但是在当时唐王朝内政混乱的局势下,“光脚不怕穿鞋的”,这些处于水深火热的老百姓只能自谋活路,揭竿起义。
然而起义之后是否真的能结束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境况,还要看当时领导者的才略以及时代的大背景。
参考资料:
1.趣历史:黄巢起义之后,为什么渐渐变成了一个弑杀的屠夫?
2.趣历史:因“长相”落榜武状元,黄巢一生气直接起兵反抗
3.中国历史网:冒牌的义军首领:黄巢其实是一个超级杀人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