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习性 >> 历史上最不该灭亡的朝代,因过于强大而灭亡
三国之后,天下归晋,虽然曹魏乃是三国中最有实力的国家,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家族窃取了曹魏胜利的果实,真正结束了三国动乱,开创了晋朝。
但晋的统治相当腐朽、混乱,中华大地还没有享受到百年和平,天下就再次因为八王之乱而陷入了混战状态。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征战之后,百姓民不聊生,整个中原地区浮尸千里、饿殍遍野,老百姓急需要一个稳定的大一统政权来带领大家休养生息。
由于昔日司马昭当街宰了曹魏皇帝曹髦,开了这个坏头之后,天子的权威性、神圣性被彻底动摇,后人便纷纷效仿当年的司马家族,只要拳头大就敢砍了皇帝的脑袋自己上位。这就使得那个时代的政权交替频繁,颇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感觉。
当时最强大的已经不是皇族,而是士族,四大顶级门阀牢牢占据着大部分社会资源,尤其是王谢二家,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正是对他们地位的尊崇。
但世家也没比荒诞的司马皇族好到哪里去,不过是披着层文雅的表皮继续剥削百姓罢了,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就是今天被官吏收了一波税、拉了一波壮丁,明天换了批人又再来一遍。在这样动荡的乱世局面下,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隋朝和曾经灭六国、平天下的秦朝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全国各地的割据势力,为百姓提供了十余年休养生息的机会。但在短暂的盛世之后,却因为二世祖的各种作,让诺大的帝国瞬间崩塌,天下重新回归到了混乱无序的状态。
是的,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中国史上最不该灭亡,却因过于强大而灭亡的朝代正是隋朝。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本来是北周皇室外戚,他的女儿杨丽华为宇文赟皇后,其祖上乃是老牌军事贵族。杨坚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父亲隋国公的爵位,官至上国柱、大司马,负责掌管天下兵马,相当于北周的三军总司令,是朝廷中枢的最高武职。
当时皇帝驾崩,新继任的宇文阐还不到九岁,杨坚身居高位又握有军权,自然大权独揽。其实杨坚的野心早就出现,他不忍神州大陆继续生灵涂炭,同时也为了自保,因此在宇文赟在位时期就开始谋划,最终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并在宇文赟去世后将宇文阐赶下台,自己亲自登上了皇位,改国号为隋。
杨坚个人能力非常出众,在军事上吞并了附属国西梁,然后又指挥大军消灭了格局江南地区的南陈,并顺便消灭了福建、广东一带的士族土豪割据势力,统一了整个国家。
隋朝的北方同样也盘踞着相当强大的草原势力,匈奴的别支后代突厥人在漠南崛起,形成了盘踞在帝国北方的豺狼,他们的存在让中央王朝不得不分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防范边患。杨坚效仿当年的汉武帝,面对突厥人的入侵绝不姑息,举全国之力北伐,誓要一举解决边患。连续几场大胜之后,中华北方终于迎来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在政治上,杨坚授打破了以往士族、门阀垄断朝政的政治局势,开启了科举制的雏形,给予了寒门子弟阶级上升的机会,强化了对地方、村镇地区的统治。同时他非常注重民生,崇尚节俭,减免了老百姓大量的苛捐杂税,给百姓得以修生养息的机会。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中,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齿轮平稳运转。在隋文帝的统治下,中原地区的科技、民生、水利和工程等几个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隋文帝本人也凭借这些功绩而位列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甚至是最被西方社会所认可的中国皇帝。
但可惜的是,他的儿子杨广却是个很能折腾的暴君。杨广的一些政令其实从大体上来看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但他对国家信心太足,杨坚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给了他错觉,让他下意识忽略了其实国家的元气还没有整体恢复过来。
当初秦末战乱,刘邦建立汉朝后就开始修生养息,之后无论是吕雉专政,还是文景之治,都是在位恢复民生做准备,这样才有了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壮举,并且就这样还再一次耗空了汉朝的基业,杨广仅有杨坚一个人打底,突然折腾这么多大动作,怎么可能成功?
杨广兴建东都洛阳,每个月都要从民间征调两百万民夫来服徭役,史书上记载这其中饿死的人占了接近一半;他东征高丽,耗尽了举国之力却不了了之;同时还新修大运河,虽然是在原本河道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但也是个大工程,沉重的徭役一下子就引起了百姓的愤恨。
隋朝鼎盛时期的国力过于强大,以至于让杨广过分自信,以为整个国家可以经得起他这么折腾,最终杨广的下场是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勒死,也算是死有余辜,只可惜杨坚这大好的隋朝江山却这么没了。
我们常说隋唐隋唐,但世人往往只夸耀盛唐,却忘了之前的隋朝。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杨坚才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帝王,并且实际上杨坚的成就也不比秦皇汉武差。科举制其实雏形诞生于隋朝,真正勇于打破士族门阀权势的是隋朝,推行均田制让百姓修生养息的是隋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的还是隋朝,不论是从文化,还是从制度上来看,隋文帝杨坚绝对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帝王。
你想了解隋文帝到底是怎样在危机四伏的北周脱颖而出的吗?你想知道更多关于隋文帝跟独孤皇后相濡以沫的故事吗?你想知道这个短暂的二世而亡的朝代到底为何在史学中拥有那么高的地位吗?原价现惊爆价,一本《剑桥中国隋唐史》解答你全部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