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天敌 >> 琅琊榜誉王明面上一石四鸟,实际中了梅
《琅琊榜》中,霓凰在越贵妃的设计下喝了情丝绕,险些受辱。靖王挟持太子,才救下了霓凰。
事后靖王却没有被夸奖,反而被梁帝诘难:“你可知罪?”
就在靖王不知怎么解释自己得知霓凰有难,及时相救的时候,誉王闯了进来,替靖王“解了围”。
誉王得意洋洋,一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态势,他对梁帝说:“父皇,是儿臣拜托景琰进昭仁宫的。”
“你?”梁帝一皱眉,“那你又是如何得知昭仁宫里有事情发生呢?”
誉王解释道,是他向皇后请安时,经过昭仁宫,看到太子带着外臣司马雷进去,一打听发现郡主也在里面,觉得情况有异,便拜托景琰前去看看。
梁帝听了誉王的陈述,心中还有疑虑,又询问了誉王和靖王几个问题,对事情的过程好歹也信了大半。
只是他明白誉王也没他自己吹得那么高尚,多半是一听到有太子的把柄可抓就十分高兴。
梁帝冷哼了一声,阴阳怪气地说:你对太子的行动,可真是盯得很紧哪。”
誉王脸色不变,场面话说得十分漂亮:“太子殿下既是储君,又是兄长,儿臣一向仰慕遵从,常以他的行事马首是瞻,所以……”
只是还没说完,就被梁帝打断:“好了,这些话便罢了,朕还不知道你吗?不过你所说的嘛,也在情理之中,今日没有出事,竟全靠你的机敏……”
最后梁帝给他们的奖罚是:靖王挟持太子,理应严惩,但毕竟事出有因,救郡主有功,功过相抵,不奖不罚。
誉王却受了梁帝的奖赏,赐了锦缎百匹、黄金千两,南珠一斛。
一旁的皇后窃喜,霓凰却不太高兴,他知道靖王并非受誉王所托,却不得不做好表面功夫,亲自去向誉王道谢。
事后,誉王和皇后复盘此事,还以为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在誉王的视角中,他以为自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既抢了靖王的功劳,在梁帝面前露了脸,得到了夸奖和封赏;又出面给靖王解了围,让靖王对他感激;霓凰郡主也会以为是他派靖王相救,从而欠下他一个人情。
最重要的是,还能趁机狠踩多年宿敌太子,简直是一石四鸟!
但是誉王真的得了这么多好处吗?
他看轻靖王,说景琰做事鲁莽,顾头不顾尾,成了被别人利用的一颗棋子。
只是他却没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傻傻被人利用的棋子!
而利用他的人,就是梅长苏。
誉王经此一事,竟然还觉得他麒麟才子名不虚传,一定要把他收入麾下。
简直是被人卖了还要替人数钱!
对于梅长苏来说,拜托誉王前去“抢功”,实际上是让他去背锅的。
靖王为了救霓凰,刀挟太子,简直就是造反。并且还可能让梁帝怀疑靖王和皇后、誉王或者霓凰有所勾结。
而靖王又不会撒谎,不知如何解释才能得以脱身。
誉王的出现成功把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也成功为靖王开脱。
靖王虽然功过相抵,但是誉王也同样没有自己以为的那样占到便宜。
首先,霓凰郡主知道靖王并非誉王所托,所以并不会真心感谢誉王,反而可能对誉王抢功的行为和冠冕堂皇的作风非常不屑。
第二,靖王也不会感激誉王,反而对他投机倒把机关算尽的行为十分鄙夷。
第三,梁帝虽然表面嘉奖了誉王,心中却对誉王时刻紧盯太子的过失十分不快,怀疑这个事件是恶劣的党争,对誉王的算计十分警惕。
第四,他把太子对靖王的仇恨转移到了自己身上,新仇加旧恨,靖王却全身而退,在誉王太子之争中暂时是安全的。
誉王这一局,看似表面出尽了风头,实际上一点好处都没落到,还因此更加佩服梅长苏,导致后来被他灌了那么多迷魂汤还深信不疑。
太子不机灵,誉王也没聪明到哪里去。
但是誉王更缺的是格局。
他多年都被和太子的争斗困住了自己,以为太子下风自己就能占上风,太子倒台自己就能上位。
比起自己手中握住实际的利益,他想的更多的是怎么让太子失意。
对太子有害的,他一定会去做。
梅长苏也就是看透了他这种心理。
誉王不算笨,只是格局小,被很多事情蒙住了双眼。
他自恃聪明,却缺乏大局观,锋芒毕露。
就像《雍正王朝》里的八阿哥,没有到达实际的地位,看似一堆人拥护,却逐渐失去皇帝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
誉王只想扳倒太子,却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自己做太子。
所以他才会在梅长苏的算计下,和太子鹬蚌相争,让靖王这个渔翁得了利……
你喜欢《琅琊榜》吗?好的作品常看常新,我是
时差感娱乐希望和你一起重温经典影视,欢迎留言、点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