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天敌 >> 看长安十二时辰,被这些真相戳到了
-这是小怪怪的第篇文章-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最近美剧都没追了,默默等着《长安十二时辰》更新,顺便把原著也啃了一遍。
完美自然称不上,但耐人寻味,也值得琢磨。
偶尔剧中人物冒出来的金句还能戳中你的心,甚至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
正如杨国荣所说:
经典之成为经典,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以某种方式真切地反映了人对这个世界、对人自身的深沉认识和多样理解,并从不同的方面实际地影响文化的历史演进。
0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知音难觅,深识难逢。
被人懂得诚然难得,更难得的是始终坚持内心的准则,做好自己。
对于张小敬来说,或许一生都会被人误解,因为他从来不为自己辩解,而他的人格魅力也在于此。
他因顶撞上司拒不出战从参将被变为大头兵,还被赐予一把带侮辱性质的短刀,却从未辩解,坦然接受。
他因一怒之下杀了熊火帮三十四人兼自己的上司,被投入死牢,这背后的冤屈无人可诉,不过是死刑。
为了长安百姓,他追查狼卫,燃眉之急不得不与葛老做交易。
一边是全城百姓,一边是生死兄弟,不得已下出卖暗装结果导致众叛亲离,新人旧人都当他凉薄至此,而他选择自断手指提醒自己,也不曾分辨半分。
“凡偏执者,必有非同寻常的使命感”。
徐宾是懂他的,两行清泪,为他的认真和大义。从不退却,简单至诚,无言的冲锋里有的是一腔热血和家国大义。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这大约就是为什么,身边的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听他的话。
张小敬话不多,但他的行事却一直在印证着内心的精神准则,即便没有文字,没有言语,这样活生生的人最终也会成为历史、文学、甚至哲学本身,从而打动我们。
02//
家国情怀,不如点滴温馨
11集里闻无忌问张小敬:你这么拼命图什么?别跟我说是为了长安,自家人不说官话。
张小敬傻呵呵的说:图能保你们平安呗。
这话是打心里说的。
家国大义纵然令人壮志激昂,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令人放不下的,还是生活里的点滴温馨,亲人朋友的存在才是真实可触的人生。
就像在中国的思想和文字深处,从来渴求的都不是什么抽象意义上的真善美,而是某个真实的人。
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崔器说的那一段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保家卫国,只为一场虚空,富贵官职也容易令人恍惚,真正让人踏实的,觉得有意思的,还是长安城里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
“大家没读过什么书,没有多少钱,也说不上有什么了不得的前途,可他们,不,可我们,都在尽心做自己的事。”
这样的人间烟火,看似俗气,有时候却偏偏叫人神往。
烽燧堡一役惨烈无比,二百多将士被围困,死伤过半,可以说弹尽粮绝,还等不到援军。
正是正月十五,作为队长的闻无忌为了改善大家伙食过个节,只身去打狼,差点遇险,面对张小敬的质疑只说了句:
节礼俗气,但让人想活着,心里头有劲。
这样的觉悟和精神,大约就是我们所说的,对生活的仪式感。
普通老百姓对生的渴求,对生活的希冀,不就在这一蔬一饭之间么?
03//
人性从来经不起考验
关于人性的话题,总是会想起梅萨藤的话:
经历并熟悉我们天性中的黑暗面似平是普遍的需要。也许我们几乎就要说罪恶是正常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它是我们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
多么危险的道德。人性能应付得了吗?
为了从瞳儿身上获取消息,张小敬一个谎言、一个选择就让一对前一秒还信誓旦旦承诺同生共死的情侣看清彼此,多么讽刺又多么真实。
正应了葛老那一句:不要相信男人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
其实不管男女,大家都一样。
而秦征的选择也不能苛责他什么,爱情、自由、本能,不到那一刻你可能也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
与其考验别人的人性,不如处理好自己天性里的冲突。
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
04//
大厦倾覆,往往是从内部开始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真正的腐朽,总是从内部开始的。
原以为凶狠残暴的狼卫是长安城最危险的敌人,却不曾想到,背后策划这一切的,竟然是原本该保护大唐百姓的军人。
但是这能怪他们吗?他们也是腐朽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到最后,他们的诉求都没有得到当权者真正的在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民愤的背后还有有心的煽动者,挑起桩桩事故,也只是为了权力之间的博弈。
在这样的专制社会里,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05//
繁华虽好,小心反噬
长安是个好地方,多少人拼尽全力留在这里,多少人不远万里来看他一眼,多少人隔空仰望着这一方乐土……
而繁华的背后,也藏着洗刷不去的污秽。
有人被繁华迷醉,有人面目全非,有人失去本心,有人甚至变得不再是人。
有人说,很多时候,当人们已走得太远,或许就真的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社会浮躁也罢,物欲横流也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希望我们都能保持本心吧!
06//
识人断事,知人善用
林九郎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做了唐朝十多年宰相的李林辅,他把持朝政多年,是唐玄宗时期任职最长的宰相,对于识人断事,自有一番见解。
“一个人被口口相传的功绩,并不代表这个人的本来面目。他写出来的诗文也只是一时感触,不能凭只言片语就揣测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和缘由。”
那么该如何去正确认识一个人呢?
“关系。看他曾被谁重用,又与谁为敌。”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反过来,你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渐渐成为什么样的人。
-GOOD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