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两千年的背锅侠,依旧沦为现代人的笑谈,赵

发布时间:2023/3/9 10:13:16   
北京看痤疮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若问历史上有谁死的比窦娥还冤,应该首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括,也就是那个被人称为“纸上谈兵”的赵国将军。

靠文治武功留名于青史,受世代瞻仰,想想是多么一件美好的事情,自己既可被世人颂扬,后世子孙也将获得荫庇,真可谓人生赢家。

可是赵括大将军的出名,靠的不是满腹的文韬武略,却因为一场大战的失败,不但战死疆场,更是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典故,以反面教材教育后人切勿好高骛远,刚愎自用。

我就是赵括

可是,历史真的如此吗?赵括真的像后人所说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事出反常必有妖,仔细分析历史,我们发现很多诡异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赵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括是妥妥的将门之后,其父赵奢是赵国著名将领,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括并不像有些官二代那样浪荡纨绔、骄横自满,不学无术,躺在父母功劳里坐享其成,他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有志青年。

赵括自小天资聪慧,熟读兵书,且过目不忘,连他的父亲都理论不过他,足见其智商很高。有这么一个懂事乖巧而又极其聪明的孩子,赵奢应该很高兴才是,可是他却忧伤地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那意思,赵括对战争认识程度不高,不堪为将,否则将会引发赵军必败的恶果。

赵奢这句话很耐人寻味,看起来他是在有意贬低或者压制赵括,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他不喜欢这这么聪明的儿子?

来源于网络

哪像现在的人,孩子有一点小小成绩,就被夸的神乎其神,什么一岁就可以徒步暴走,两岁就攀登了南京紫金山,三岁在雪地裸跑,四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五岁的时候开飞机,六岁写自传,七岁三次穿越罗布泊。

其实赵奢是在有意保护赵括。原因有三:

知儿莫如父,赵括的确很聪明,悟性很高,但是一味的表扬只会助长赵括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陋习,而这恰恰是兵家大忌,赵奢不可能不知。挫其锐气,断其锋芒,让赵括在心理上走向成熟才是赵奢的初衷。赵括只是在兵法理论上强过赵奢,但是,“兵者,诡道也,不可不察。”理论必须实战的有机结合才能洞悉战争之道,赵奢是在告诫赵括,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军,你的实战经验还很弱,不能为将。战争是杀人的机器,赵奢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对战争的残酷自然了如指掌。此时年轻气盛的赵括,如果被封为将,一旦上了战场,战胜则好说,如果战败了呢?弄不好战死疆场,家族也跟着株连。从现实来说,目前的赵括还不适合独当一面,赵奢评价赵括的那句话,成了保护赵括也保护整个家族命运的护身符。

老夫乃赵奢

同时,赵奢也在有意的栽培赵括,让他在自己的麾下做参谋,接受战场的历练,在东征西战中,手把手的传授他实战经验、用兵之道,特别是赵国在对秦国的“麦丘”、“阙于”之战中,赵括已展露出杰出的指挥才能。

长平之战之前,赵奢已经死去,此时的赵括已是三十多岁,正值青壮之年,早已不是以前毛楞楞的小伙子,跟随父亲赵奢多年的征战,屡立战功,已成为赵国杰出的青年将领。

如果没有长平之战,赵括必将与孙膑、白起、乐毅、李牧等春秋战国名将一起彪炳史册。可惜,历史不能假说,长平之战成了赵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否是冥冥之中宿命的安排?其实长平之战本可以避免的。

长平之战来了

二、长平之战为什么选了赵括?

1.长平之战前奏

长平之战最开始和赵国一点关系都没有,让我们来看看长平之战以前故事,也许你也能明白个一二来。

战国中后期,秦国一直觊觎韩国手中的战略要地上党,为了夺取这片土地,秦国大将白起率领秦军和韩国连续打了三年仗。三年之间,秦军夺城十余座,斩首五万多,彻底切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韩王彻底被打怕了,再打下去恐怕就要亡国了,只好同意把上党郡十七城全部割让给秦国。可是上党太守冯亭执意不向秦国投降,而是跑到赵国,要把上党郡献给赵国。

明眼人都知道,此时的上党绝对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冯亭只不过是借赵国之手,保卫上党,根本没有诚意,再说他说了也不算啊。此时的赵孝成王却认为即将到手的肥肉干嘛不吃,不听大臣的反对,一意孤行,吃定了上党。

冯亭挖了个坑,赵王就乐不颠的跳了下去,这就和秦国结下了梁子。

我是老大,怕过谁?

秦国为了上党整整打了三年,中间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却被赵国凭空“摘了桃子”,为他人做了嫁衣,这要传出去,秦国如何在国际上立足,又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将士,对得下大秦国的人民,秦王怎么咽下这口恶气。仗必须要打,而且还要打出秦国威风,把赵国打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是秦王的想法。

赵王自认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收渔翁之利,殊不知,在强秦面前,他的这只黄雀充其量就是个蚂蚱。虽然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后,国力和军力大增,可是秦国在数代秦王的励精图治下,其国力和军力,远远超过赵国。与强秦开战,也就意味着一旦打输了,那连家底儿都得赔进去,裤衩都没得穿,综合考量,打赢的概率又是那么的渺小。

赵王的这次战略决定,无疑是把赵国架到火上烤。

2.廉颇用兵之道

赵王在选择统帅上又犯了一个错误。面对复杂的形势,选择得力的战将,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取得主动权,可是赵王决定让老将廉颇统帅40万大军抵御秦军,他难道不了解廉颇的用兵之道吗?

老夫就是那负荆请罪的廉颇

廉颇善于用兵,但是他过于保守,谨小慎微,完全不符合长平之战时期的战争特点。当时,秦国已对韩国用了三年兵,秦军将士思乡心切,心身疲惫,粮草也接续不上,转过头再攻击赵国的精锐之军,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战争论中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如果廉颇能够正确判断战争态势,主动出击,与秦军来一个闪击战,历史可能将会改写,至少40万赵军不会被坑杀。

廉颇依然选择的是防御战,这就给了秦军喘息的机会,短暂调整的秦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扑向赵军。可惜,从韩国人手里接管了上党郡十七城,在秦军的凌厉攻势下,廉颇一座也没守住,反被秦军围困在了长平。后面的故事开始按照历史的角本演绎了,长平之战男1号,赵括同志闪亮登场,开始了人生中的历史悲剧。

悲啊!惨啊!

3.赵括之死

从赵国的角度来说,这时候长平已经是一个死局了。廉颇在前线损兵折将,连吃败仗不说,最后还给赵王出了一个极不靠谱的主意:“坚守不战、以拖待变”这还是廉颇的一惯作风。可赵国的家底远没有秦国厚实,廉颇在长平拖了整整两年,秦国没什么事,赵国的国库倒是已经见底儿了。再让这么拖下去,不但前线的赵军要饿死,后方的赵国人也要吃不上饭了。

赵王想到了议和,秦王却不乐意,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脸上露出阴阴的笑,他要谋一个更大的局,他要把40万青壮的赵军和青年将领,一并从地球上消失,否则统一天下之时,40万赵军就是一个极大的绊脚石。

秦王把赵国的青年将领挨个的审察一遍,最后圈定了赵括,于是秦军中开始有了赵括英武神勇的传说,“秦军就怕赵括将军啦,只要赵括将军领兵,秦军必败。”前面赵王挖了个大坑,后面秦王又设了个死套,赵括即使再豪气干云,又有何用。

这么多红箭头欺负一个蓝箭头

心知肚明的赵括母亲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白白送死,就来到赵王面前,刻意贬低自己的儿子,大体和当初他父亲一样评价,赵王当然不允许,老太太只好丢军保帅,说如果赵括战败,不能连累赵氏家族,赵王说没问题。

赵国换上了赵括,秦国也换上了武安君,战神白起。这就很有意思了,之前廉颇被不知名的秦将王龁打得满地找牙,要是赵括真的那么草包,直接让王龁接着打就就得了,杀鸡怎么还用个牛刀,秦王干嘛还把国宝级的名将搬出来?历史可真会唬人的。

哈哈,我是白起,没白活

面对一道死结,即使孙武再世,恐怕也很难改变战局,一脸怅然的赵括,唯一能做的就是主动出击,拿自己的生命去赌战争的运气。结局相当悲惨,赵括被秦军乱箭穿身,战死沙场,40万赵军全军覆没。

长平之战,秦国也没捞到便宜,大大伤了元气,短期内再无战力,以至于邯郸之战整整推迟了一年,也足足可见赵括军事素养并非世人所说的只会纸上谈兵。那么会是谁在赵括头上扣上一个纸上谈兵的帽子,一戴就是两千年?

有一种痛,叫乱箭穿心

三、长平之败为什么赵括背锅?

长平之战,谁来负这个责任?是赵王,是廉颇,还是赵括?是的也只能是赵括。

历史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强者手里。作为一国之王的赵孝成王,在这场战役中,既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又犯了用人的上失误,理应负主要责任,可是他能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吗,即使认识到他能大白于天下吗?他不能,那样的话,他会失去了威严,也会失去权力,甚至会丢掉到王位。

就像现在公司(ZF)领导人,明明是自己犯了错误,死不认错,找一个临时工当替罪羊,来掩盖这见不得人的丑事。

哼!受伤的永远是临时工

廉颇会负这个责任吗?按理说,他犯了战术上的错误,也应该受到责罚才对。可是他资格老,根子深,赵王还要靠他来稳定大局,即使责罚,那也是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就像现如今的一些领导干部,犯了错误,上级检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不了,来个谈话,做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待风头已过,还不照样官复原位。

这么大的一场战争死了40万官兵,自然得有人站出来负责,要不怎么能对得起这死去的官兵和他们的父母妻儿,又怎么对得起整个赵国。

啊!看看你做的丑事!

于是赵括就成了背锅侠,因为他已经死了,剩下孤儿寡母能保住命就算不错了,又如何向赵王理论,只能任其摆布。于是史官就照上级的命令,把赵括写成了只会夸夸其谈、刚愎自用的将军,并列举了早年他父亲的论断及后来他母亲对赵王的陈词作为证明。

人要是走霉运,放个屁都会闪着腰。可怜的赵括,被秦王算计,又被不明事理的赵王往火坑里一堆,更被史官大肆渲染,

“纸上谈兵”的典故跃然纸上。

千古笑料纸上谈兵

是“纸上谈兵”成全了赵括,还是赵括成全了“纸上谈兵”?个中原因,谁又能判明?

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看到的是某些想展现出来的,未知的一面,需要我们去考证,当然我们不是历史学家,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

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多方的书籍来证伪。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些话真的是听听就罢了,在时间的长河中,谎言和掩饰终将显出原来的面目。读史使人明智,亦使人辨明是非。

是时候该为赵括平反了。

苍天啊!还我清白!还我公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5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