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有很多种体裁,人们在孩提时代读过的寓言也是其中一种。作者通过讲述一些假想的故事,阐述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启迪心扉的作用。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善于采用寓言的形式,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完美地结合起来,并通过具体事物,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作者非常善于以意出尘外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下面一起欣赏庄子与惠子的一番对话,朴实的语言,却蕴含深刻。庄子一生自甘清贫、不慕荣贵,他抱朴守真、著书立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所著《庄子》一书,题材新奇、技法奇幻,孕育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庄子的文章挥洒自如、浑然天成,并将抒情与哲理融为一体。其不拘一格的想象、收放自如的行文,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在这篇寓言中,作者先引用惠子的话语,然后通过举例提出自己的观点。惠子认为庄子说话比较虚夸,于是就对他说:我有一棵大树,就是人们常说的椿树。其枝干臃肿,不符合绳墨;树桠弯曲,不符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枝叶茂密,可是因为对人们没有用,工匠们看都不愿看它一眼。你的话语大而无用,就像这臭椿树一样,大家都不能接受。庄子没有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先列举了一些反面的例子:野猫、黄鼠狼因为匍匐于地,等候小鸡、老鼠等小猎物,纵然可以灵活蹦跳,最后却被猎人捕获。而那些牦牛,硕大得就像天边之云,却连老鼠也不能捕捉。然后庄子又说:“你既然忧愁大树无用,不如把它栽在辽阔的旷野,人们就可悠闲地坐在它的旁边,又可自在地在树下睡觉。它既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不会被其它事物伤害,再不会因无用而愁苦。”在惠子眼里,大树不能成为对人们有用的木材,所以遭到了工匠们的遗弃。但是庄子却认为,它虽然于世无用,却有用于自己,可以避免被砍伐,也能让人们在树荫下休息、娱乐,其实这就是它的用途。就庄子自身来说,他不愿随波逐流,虽然无法与别人争名夺利,但是减少了无数烦劳,也有很多闲暇可以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从而才能写出如此饱含理趣的寓言。同时人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有用与无用的关系,有些物体看似无用,其实只是针对一部分人群和对象,而对另一些人群和对象来说,也许却有大用。比如毛笔是古代的主要书写工具,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只能让位给其他工具。再如,一些老年人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在单位里可能已经成为富余人员,可是一些偏远地区或小单位,因为人才难得,却把他们当成宝贝。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供求关系不稳定。野猫、黄鼠狼虽然灵活机变,却难以防备猎人的捕杀,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有时候自以为有用,却因此而早亡;有时候因为无用,却因此而长寿。俗话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韩信本领高强,领兵打仗是多多益善,可是最后却被手无缚鸡之力的吕后害死。范睢睚眦必报,精于算计,可是秦昭王很委婉的一番话,就让他感动恐惧,还主动让出相位,然后辞归封地,不久就病死了。庄子的这篇寓言话语朴素,道理深刻。庄子讲求“无用”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内心的恬淡逍遥,反对人被异化,更不愿看见世间万物都成为一种工具。当你以为钻了空子、得了便宜,沾沾自喜时,或许危险也悄悄来临;当你感到吃亏上当、心中愁闷,郁郁不乐时,可能幸福正向你招手。所以读完这篇寓言,人们既不要因为能力相对较弱,而感到羞愧;又要为自己可以独立于天地之间,而感到自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