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2879.html作者简介蒂莫·帕尔韦拉,芬兰儿童文学届的新生力量。他的很多作品都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喜爱。帕尔韦拉善于抓住日常场景中孩子们那些微妙的内心反应,而且总能用幽默与幻想的手法将其生动展示。维尔皮·塔尔维蒂耶,芬兰儿童图书插画作者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独特风格,加上诠释文字的细腻手法,使塔尔维蒂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通过不同的色彩层面,塔尔维蒂耶的作品呈现出空灵、清新、饱满的特质。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广东鹤山人,年5月19日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年后历任上海少儿社编辑部副主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任溶溶译著有《安徒生童话全集》、《彼得·潘》、《小飞人》等;著有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儿童诗集《小孩子懂大事情》等。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宋庆龄樟树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翻译奖等奖项。年12月6日,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故事简介跷跷板的一头是空的。一只名叫“小皮”的小熊等待着有人能跟他一起玩跷跷板。一株云杉倒了下来,把他弹到了空中。“小皮”开始了寻找搭档的过程。他遇见了很多人,每有一次经历,他便把当时的念头记录下来。直到他遇见了另一只小熊。他们争吵、分开又重逢,最后成为了彼此真正的朋友。他们一起玩跷跷板,最后打开笼门、脱下熊皮,出去找其他孩子玩耍去了。推荐理由一、“小皮”的形象读完这本图画书,跳进我脑袋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儿童读者会喜欢这样一个儿童形象吗?我们或许喜欢这样的儿童形象:主动、勇敢、感情明确、个性鲜明、成长迅速。文学作品,以及儿童电影似乎也偏爱塑造同样的儿童形象。而《跷跷板》里的主人公“小皮”,他从踏上找寻伙伴之路的开始就是被动的;他的情感常常是含混不清、纠结矛盾的;连与朋友的交流,都是羞缩的、在小心试探中进行。正因为“小皮”是这样的人,所以他由自我封闭到敞开心扉的过程才充满了哲学性的思考。走进“小皮”的思考,才能理解“跷跷板”这一意象的意味。二、“小皮”的思考(一)等待的滋味故事的开头,“小皮”不知道怎么玩跷跷板。等了一整天后,他明白“跷跷板的另一头没人坐,跷跷板就没法玩”。(P11)第二天,怀揣着等待伙伴来跟他玩跷跷板的目的,他继续等待,也开始品尝起等待的滋味。首先,等待让人满怀期待。可是,等待又让人产生担心,一会儿担心会不会放弃等待反而有人来了,一会儿又担心来了的人发生各种状况玩不成跷跷板。于是,“小皮”写下:“等待是可怕的,因为不知道等到的是什么。”(P14)再次,一直等也等不到,便会给自己找理由,比如:“也许大家怕我,因为我是一只小熊。大家都以为熊最可怕”(P19)。书中短短几页,便把等待的滋味层层表达了出来,非常真实。(二)找寻的意义一棵突然倒下的云杉,把“小皮”抛向了空中。他开始在“流浪”中找寻能和他玩跷跷板的伙伴。“小皮”先后遇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把不同的念头记录了下来。列表如下:横向来看,“小皮”的每一次遭遇都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朋友之间相处的一种模式。比如月亮和太阳的默契和谐,两个巨人的争吵不休,老嘎嘎与海鸥的彼此陪伴,火烈鸟与“小皮”尽力帮助对方和“小皮”的适时放手,小黄雀们忘记了还有一个同伴在玩一个人的捉迷藏游戏、傻傻地等待他们找自己。同时每有一次经历,“小皮”便对友谊多了一层感悟。换言之,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友情观。这是“小皮”整个找寻过程的一种意义所在。然而当“小皮”遇上了另一只小熊时,对友情的感悟却远没有面对其他人时那么明确了。纵向对比“小皮”在不同遭遇下的反应可知,他面对另一只小熊时的感情最为复杂:既有想交朋友的期待,又有沟通不畅的气愤;既有对自己的懊悔,又有对对方的好奇;既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手足无措、小心翼翼,又有一起玩耍时的快活放松。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另一只小熊和他太像。他们的经历太相似——都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尝过等待的滋味,都在找寻朋友。他们的情感也太相似——都既期待朋友的到来又害怕会失望,不自信、对自己有着懊恼的负面情绪。这就导致他们的反应也太相似——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让他们的相遇矛盾重重。也正因为他们太像彼此,所以“小皮”与另一只小熊的相处,既是找寻朋友的过程,又是与自己相处、了解自己的过程。可以说,从遇到了“另一只”小熊起,“小皮”开始深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这是“小皮”整个找寻过程的另一种意义所在。(三)对快乐的思辨在“小皮”寻觅朋友、不断思考的时候,他有了一次令他飞速成长的顿悟。在暴雨中,他的心情跌落谷底,埋怨所遭遇的不愉快的事,赌气写下:“我再也不玩跷跷板了”。然而雨过天晴,他把冒热气的自己想象成了烟囱,这让他又快乐了起来,转念想到一路遇到的好心人。往事一幕幕浮现,“有不愉快的事,也有愉快的事。有时他觉得安全,有时他觉得恐慌。”他联想起了玩跷跷板的过程,顿悟道:“玩跷跷板是不是也这样呢,又快活又不快活?上去,快活;下来,不快活。找到人肯跟自己玩跷跷板,快活;那人走了,不快活。”(P57)这是“小皮”对快乐的思辨,又何尝不是他对人生的一重感悟?他第一次想写点什么却无从下笔,这一次的顿悟已沁入了他的内心。他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被片面的思绪左右情感,也不会再一味地怨天尤人。他获得了成长。三、敞开心扉——想象外衣下的真实性经过五味杂陈的等待、漫长的寻觅和成长的顿悟,虽然“小皮”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但是他已经对友情、对快乐、对人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感悟。这让他见到另一只小熊掉进陷阱、满腹委屈的时候,内心突然升腾起强烈的情感:“他觉得心里什么东西在动。好像什么柔软的东西化开了,慢慢地往下流。它灼烧他的胸口,刺痛他的眼睛,但又让人感到是一样极其美好的东西。一时间,他既痛苦又快活。”(P66)如此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当一份真正的友谊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真实的心理反应:又期待、又害怕,又痛苦、又快活。“小皮”终于勇敢地、主动地朝对方伸出了手。两人历经误解、埋怨、患难,终于发现彼此其实都既期待有个朋友,又害怕未知的情况。带着对彼此的理解,他们成为了真正能一起玩跷跷板的朋友。新的一天,两人玩得热了。他们发现,原来禁锢着“小皮”的笼子从来没有上锁,直接就可以去到外面。外面的人会怕熊吗?他们相视而笑,脱掉身上的皮大衣,跑出去跟其他孩子一块儿玩耍了。读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进而被深深感动:原来根本没有两头小熊,只是两个穿着皮大衣、把自己紧紧包裹住的小男孩。在庆幸他们找到了真正的朋友的同时,我们又为他们长叹一口气:这两个小男孩能够敞开心扉、脱掉外套,是多么地不容易。他们把自己包裹得那么紧,不得不用小熊这令人害怕的外表掩藏内心的脆弱。他们又画地为牢,一个把自己禁锢在没上锁的笼子里不敢越出半步,一个把自己禁锢在沙滩上不敢离开。他们还充满矛盾、小心翼翼,对友情既期待又害怕。他们脱掉外套、冲到外面的举动,既是对彼此卸下了防备、敞开了心扉,又是对外界张开了怀抱。这才令故事的结局如此动人。诚然,故事让一个小孩披着小熊外套、经历一连串奇遇的设定富有想象力。但这个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是因为它穿过了想象的外壳,直抵人们的内心,让人们联系起自己,感到分外真实。谁不曾像“小皮”那样以坚强、无所谓的外表掩藏过充满期待的内心?谁不曾在面对一份来之不易的真情时既兴奋又闪躲?谁不曾经历过类似“小皮”见过的那些朋友间的相处模式?万般想象却样样真实。两个小男孩敞开了心扉,你我是否释然?四、图画的助推读完结局再回看图画,我们终于能够明白图画设计的匠心所在:两个小男孩扮起小熊后,唯一能区别彼此的就是鞋子的颜色。穿蓝鞋的是“小皮”,穿红鞋的是“阿贡”。封面上,扮成小熊的“小皮”在跷跷板上高高翘起,表情是微笑的;眼睛向上看,有点期待。这是封面给读者设置的悬念:是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读到封底再一看,原来跷跷板的另一头坐着小男孩“阿贡”。他平静地微笑着,跟“小皮”对望。两人之间的感情不言自明。环衬部分正是两张熊皮。这是他们的伪装,也终将被他们抛掉。扉页,“小皮”坐着的跷跷板又到了底端,他一脸不开心。这便已经开始讲起了故事,将人们的情绪带入到他漫长的等待中。不仅封面、环衬、扉页会讲故事,整本图画书的节奏也很到位,基本每隔四页就会出现一个大跨页。大跨页的设计,既有视角的转换(由平视变成俯瞰、仰视,突出体现在“小皮”历险的时候),又有节奏的放缓、促进情感的交流(突出体现在两只小熊需要彼此交流的时候),吸引读者投入进故事当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