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历史档案朱高熙反叛失败,一个神秘动作

发布时间:2023/4/3 19:46:19   

虽然朱瞻基被公认为是好脾气,可威胁到了自己的根基,还是发了脾气!

其实,这一切都是前任成祖朱棣种下的祸根。

朱棣曾经在立储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他有一段时间倾向于酷似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熙,夏元吉极力劝阻,最后说道:“看皇孙。”

朱棣这才下决心,立长子朱告炽为太子。

而夏元吉所说的这个皇孙就是:朱瞻基。

永乐二十二年(年)八月,朱棣在征漠北返回的路上驾崩,遗诏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可以说是整个大明王朝最好的皇帝。

可惜的是“好人不长寿”,在位不满10个月的仁宗英年早逝。

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自幼受祖父母宠爱,祖母徐皇后是帮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将徐达之女。

朱瞻基登基后,天下安定,众大臣尽心竭力辅佐,可以说是难得的盛世。

朱棣最后一次北征瓦剌便带上了皇孙朱瞻基,他对侍卫大臣说:“朕的长孙英俊聪明,胆略过人。他应该亲自体验一下部队的生活,并要亲眼看到前线战士征战的艰难,要保住大明的江山,应付出多少能力。”

朱瞻基在朱棣的精心培养下日益成熟。

但在朱棣的儿子中,朱高熙是最像朱棣的人,他勇猛果敢,又善买人心,最主要的是他窥窃帝位多时。

有一次,明成祖朱棣命令皇太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熙、赵王朱高燧以及皇太孙朱瞻基一起去拜谒太祖皇陵--孝陵,为先祖扫墓。

太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不是很方便,需要有两个内官搀扶。

朱高熙走在后面,说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谁承想朱瞻基听后,立刻反驳道:“更有后人知警也。”

很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味道。

朱高熙听后不觉大惊失色。

估计那时候朱高熙的行为,就已经种在了朱瞻基的心中,这也为以后朱瞻基杀掉自己的二叔,埋下了“因”。

要知道,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如果你朱高熙对自己的侄子好一点,也不会有后来的悲催结局。

自作孽,不可活

在朱高熙的潜意识里,既然老爹能夺走本来不属于自己的皇位,那么我也一定行!

可如今环境已经不一样了,你想再走父辈再走过的路,还能行得通吗?

当然行不通!

洪熙元年()五月,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明仁宗突然病故。

朱瞻基是因为南京屡次发生地震而受命前往居守的。

仁宗的意思是想用皇家根脉之气压治住天灾。凭这一善心,仁宗完全担当起这一“仁”字。

六月,朱瞻基得到仁宗去世的消息,火速赶往北京。

本想将朱瞻基置于死地的朱高熙,却因为朱瞻基行动太快,而没有成功。

不是朱瞻基行动快,是你行动慢,再说这也是天意,不是人为所能操纵的。

不死心的朱高熙决心效仿老爹来第二次“靖难”,他想让历史重演。

朱瞻基六月登基,朱高熙于七月陈奏利国安民四事,这实际上是对朝廷进行试探,看看朱瞻基的水有多深。

为了稳住朱高熙,朱瞻基基本按朱高熙的陈奏办理了。

朱高熙没有领会朱瞻基这既有警示,也有安抚,更有弦外之音的处理方式。还痴痴做着皇帝梦。

当初朱棣起兵夺位,是被侄子削藩所逼,在生命和王位受到威胁时,不得不采取的“自卫”方式。

然而,此时的朱高熙被封“汉王”,不但地位是杠杠的,还有很多荣耀加身,如果再反叛,那就说不过去了。

朱瞻基第二年,改年号“宣德”,正月里汉王朱高熙派人入京进献元宵灯。

其实,此次朱高熙是以进献为名,来窥探朝廷虚实的。

宣宗朱瞻基当然明白,他采取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策略静观其变。

此时的宣宗经过永乐、洪熙乃至宣德三朝的历练已经有丰富的经验,并且自己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官集团。

朱高熙则想快速翻盘,所以急不可耐,然而他的准备则极不顺利。

他先是安排亲信枚青去策反英国公张辅,没想到被张辅送交朝廷。

他又约山东都指挥使靳荣于济南反叛作为接应,被山东布、按二司官察觉,没有时机可行动。

如果朱高熙能够审时度势,放弃争夺帝位的念头,或许还有一个荣华富贵的结局,可利欲蒙心的他还是放不下对帝王之位的贪婪。

不甘心的朱高熙派他的御史李浚改名换装躲进京城作内应。

八月初一,朱高熙在乐安集合军队,授官命将,建立五军。

五天后,朱高熙按照当初老爹朱棣走过的模式,遣使者陈刚入京进疏,并致书诸公侯大臣,痛斥仁宗违反洪武、永乐的体制,并指出夏原吉等是奸臣,想重演历史上许多反叛者打的“清君侧”的旗号。

也真是好笑,仁宗活着的时候,你不反,你不说他违反体制,他驾崩了,你却这样,于理不通吗!

其实,朱高熙就是不通理。

朱瞻基宣布出征平叛,此时他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

起初,宣宗打算派阳武侯薛禄领兵讨伐。

大学士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

“皇上记不记得李景隆事件?”杨荣的一句话把人们带回到了20多年前那场夺位的“靖难之役”中。

当初,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先派老将耿丙文为大将军,率兵征讨燕王朱棣。

因兵败,耿丙文退守真定,坚守不出。

求胜心切的建文帝用李景隆替下耿丙文。

这次换将与战国时期,赵国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老将廉颇如出一辙,结果可想而知。

这时杨荣提出让朱瞻仰亲自出征。

朱瞻基在夏元吉、杨荣一帮老臣的建议下,决定亲征。

朱瞻基亲征的消息极大鼓舞了将士们,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仓皇起兵的朱高熙很快就被打败,蜷缩在乐安城中。

朱瞻基命令大军四面包围,但没有发动攻势。

宣宗命令不停地向城中射放箭书,宣传政策,城中很多人欲逮捕朱高熙献上。

朱高熙非常狼狈,自己预想的历史不但没有重演,还把自己的老本赔上。他遣人上奏宣宗,乞求宽恕,并约定明日早上出城归降,得到宣宗许可。

投降后的朱高熙和他的儿子们都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

本来可以不死,可朱高熙太放肆了!

宣宗念血脉之情,本不想杀死朱高熙,以免背上“不念亲情”之名。

朱瞻基亲自探视安慰朱高熙,谁知道出现了诡异的一幕,朱高熙竟然鬼使神差地绊倒了宣宗。

这也太扯了!对于如此行为,我们只能用“神奇”解释。

按常理来说,朱高熙的小命就抓在侄子手里,对于渴望自由的他来说,见皇帝亲自来探望应该哀求皇上,饶恕自己的罪过。

怎么反而出现这种事呢?不可思议!

就是他这种“作死”的动作果真死了。

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熙扣住。

朱高熙孔武有力,竟将大缸顶了起来。

宣宗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熙活活烤了“肉串”。

随后,朱高熙的几个儿子也都被杀。

朱高熙之死是一个谜,他的怪异行为令人不解,如果要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只能从他以前的行为来解释。

明成祖朱棣处死一代文人谢缙,就是因为谢缙是太子的人,朱高熙在朱棣面前挑拨是非,最后谢缙竟然被朱棣用雪闷死。

谢缙用雪闷死,朱高熙被铜缸烤死,一冷一热,同样也是无敌的死法。

另外,朱高熙恃功而骄,多行不法之事,草菅人命。

这一切的一切,可以诠释当初他那作死的给宣宗使绊子,是他恶因的报应来了!#古代历史档案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9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