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曹操与孙子兵法之间的不解情缘

发布时间:2023/4/3 11:48:09   
北京皮肤科医院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众所周知,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正如还在课堂上的学生们那样,学习的虽然是书本的知识,可是毕业以后总是要出去实习闯荡,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中。换句话说就是“学以致用”。

对于曹操我们耳熟能详,除了我们日常说话总会呆在嘴边的“说曹操,曹操到”,还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生子当如孙仲谋”、“老骥伏枥”等等这些典故,可谓是数不胜数。

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权奠基者,还是个喜欢写诗,喜爱研究各种兵法兵书,擅长书法和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一生中的传奇故事就像一幅画一样,从白纸到画尽人生百态。而《孙子兵法》就是他人生作画的“画笔”。

曹操和《孙子兵法》理论课

据目前所得知的文物我们可得知人们在汉初就开始了解《孙子兵法》了。孙子兵法或许不是许多爱读圣贤书之人的心头好,却是被喜欢武术,兵法的人爱如珍宝。《孙子兵法》是曹操一生的“老师”。

“(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而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注释可以说是能传承下来的唯一人,贾诩和沈攸的注释版本都已经消失了。虽然说曹操十分热爱《孙子兵法》,可是曹操对它的注释也是过于简洁,就跟文言文似的,一个字可说的词坚决不用两个字,四字词可以形容一句话。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可是这也给后面学习《孙子兵法》人的人造成了困扰,注释读懂的难度太大,就跟原文似的,大抵能人都是这样随心所欲的吧。后人也对对许多曹操的注释进行了补充和增补,使得《孙子兵法》便于学习。

《孙子兵法》那么干涩难懂的内容为何曹操还能对其加以注释呢,其原因我想可能就是曹操在一生都在用实践去检验真知,在真知中慢慢的实践,穷其一生。唯有在精神层面丰富的人才会追其一生去在实践中求真理,实践出真知,一试便知。

曹操根据《孙子兵法》上的“实践课”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曹操曾多次利用的一个兵法思想。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兵家哲学,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来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通俗一点说就是不把自己逼上绝路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耐。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故也有不少,就说“韩信打赵国--背水一战”,韩信并没有按照并署上说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泽”背靠山陵,面朝江河去安置自己的军营,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背靠江河,把自己置于“死地”之中,把士兵置于“死地”之后让他们为自己的生存所拼命,激发出人的潜能,人对生的希望越大才会为了生不顾一切。

“项羽砸锅---破釜沉舟”也是不得不说的典故,项羽在楚怀王的命令下带兵去支援赵王,在渡江以后,项羽命令手下的士兵把每只渡船都凿沉,摔破军中所有的锅,烧毁军营,只携带三日的粮食,表明决心,已示决一死战,决不后退。

曹操在第二次讨伐张绣的时候用的也是这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曹操讨伐张绣的过程中刘表出兵援助张绣,导致曹操置于“死地”于是曹操暗中设下埋伏,让士兵们一鼓作气,怀着最差也是死的心态去作战,最后反败为胜,获得胜利。

曹操解释道:为何我能在绝境中找到出路呢,恰逢是因为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让敌方有了轻敌和自大的心理,再加上士兵们为了求生的欲望而迸发出来的潜能让他赢了,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战。

可每个理论都要依靠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具体来分析,有的时候的“死地”可能就真的是绝路了,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置之死地而后死”了。曹操在《孙子兵法》里面的注释就曾多次引用到他征讨吕布和陶谦的事情。

话说在和吕布的长期战中,曾有一次吕布同朝中人大族田氏找上门来曹操说自己不满吕布的统治想要联合曹操来进行策反。曹操不疑有他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于是便从濮阳城的东门进入,还烧了城门以示“死路”的决心,也想以此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其实我觉得曹操这次真的是大意了,虽然说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伙伴,但是轻易相信敌人的伙伴是个愚蠢的行为。

果不其然,田氏是吕布派来的人,想从中引诱曹操入城,来个瓮中捉鳖,使得曹操落荒而逃,还在经过东门的时候被自己放的火烧到了。说起来吕布的兵法也是十分的厉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就是吕布打得这一手好牌。

这也让曹操从中得到了教训,理论知识再好也是纸上谈兵,真正的去实践才是基础之道。由此看出,“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而不能贸然行动,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考量以及正确的判断能力。

提前预知敌人的计谋,进行计划部署是作战的一大要素

《孙子兵法》军行第四中记载:“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就是善于防守的人哪里都有自己隐藏的势力,而善于进攻的人,总是会提前预测好敌人的计谋,有所安排。这也看得出来孙子本人是十分注重提前预知和部署的。所谓的预知敌人的下一步行动在那时候叫“庙算”,这也让我想到一个词“神机妙算”。庙算除了曹操自己本人会庙算,身边也有十分精通庙算之人。

三国时代,庙算也可叫“锦囊妙计”,就是在作战之前在锦囊里面写下一些计谋,让士兵在战场上无计可施的时候可以打开来参谋。我个人觉得这里面除了有曹操的庙算能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会把握士兵的心理。就好比有一场合肥之战中,曹操给了出城攻打的手下张辽一个锦囊,里面写到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大家都很疑惑,为何曹操不派勇猛的乐将军去打仗,稳重的李将军守城,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呢?也是曹操了解自己手下的士兵,并且揣摩了敌方的势力和懂得审时夺度。

勇猛的士兵在打仗的时候往往会过于鲁莽而不顾后果容易坏事,而稳重的士兵往往会慎重行事。两者的位置一交换,勇猛的士兵看守城池,会爆发出强大的守护力量,稳重的士兵在遇到紧急的事情后会慎重思考再加上会统军的张辽,合肥之战才会一举胜利。单单靠曹操一个人的庙算是不能在一场战争中赢得胜利的,还要手下士兵的配合还有能力。

《孙子兵法》需要活学活用

有时候《孙子兵法》中的理论知识会和现实的情况冲突,这就需要每个人去学会活学活用。“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座山不同人不同角度去看他样子也是不同的。《孙子兵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理解角度都不一样,对兵法中的理论知识都有自己的理解,运用起来也是不一样的,活学活用才是学习的重要目标。

结语

《孙子兵法》与曹操的不解之缘贯穿一生,曹操穷其一生去学习《孙子兵法》,学会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知,学会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活学活用的去运用理论知识,学会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运用。就好比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也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面,学会融会贯通,在每一次的经历中自我反省,获取知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8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