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生活环境 >>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春分春色正中分
春
色
正
中
分
七绝·苏醒
徐铉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春分·知多少
春分和秋分、冬至、夏至并称为“两分两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四个最重要的标志性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时太阳行至黄经零度,正当二月中,因为中分春天为两半,得名叫春分。民间也有谚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春分·故事
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在京南博野视察春耕,曾亲持犁器,一气儿耕了一亩地。当时约有万人观看,大学士李光地特为作文勒石,以志其事。还有一年,康熙参加完亲耕礼后,赋诗一首:“三冬望雪意殷殷,积素春来乱玉纹。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春。”表达了他的重农情怀。
康熙御书《耕织全图》
图片来源见水印
康熙三十五年(年),善画山水人物的画家焦秉贞奉旨绘《耕织图》各23幅,分别描绘耕、织生产的全过程。其中耕图分浸种、耕等,并有康熙帝为之作序,且每幅图均有康熙帝御题诗一首。从康熙始,清代瓷器上的耕织图题材皆从此出。
上图分别为“浸种”、“耕”
图片来源见水印
皇帝亲耕,虽然是个仪式,但倡导的是重农亲民的理念,以此来鼓舞天下的百姓要勤于耕织,才能仓廪丰实,国家无忧。
春分·习俗
春分也有许多讲究,在我国江南、华南和江淮等地农村就有送春牛的习俗。
每年春分前,会有一些能言善唱的民间艺人在两开大的红纸或者黄纸上边印一些耕牛和农夫耕田的图案;另外还要把这一年的所有农历节气也印在这张纸上,这些图画也被称为“耕牛图”。在春分这天,会有说唱人向各家各户送春牛图,并向这家人送一些祝福丰收、不违农时的祝福语和提示语。
春分节气前后为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民间谚语有“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的说法。古诗中也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一句。在“送春牛”习俗传播最广的江南和江淮地区,在春分前后早稻育秧工作也已经开始,春茶已开始抽芽,因此是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所以,在这一时期“送春牛”则表达了广大民众对丰收的向往。
山东木板年画:春牛图
(青岛市博物馆藏)
春分·农事
春分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清代宋琬《春日田家》诗写道:“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写明了春分时节古人植树的情景。清代山西的《文水县志》也记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可见古人在春分时植树,与今天的植树节设置是相吻合的。
春分昼夜无长短,
风送窗前九畹香。
博物馆里的春天
春分,燕子从南方飞回,昼夜均而寒暑好,正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时节。值此良辰,不如和我们一起走进中山舰博物馆,一起来看看博物馆的春意吧!
“青”在汉代文化中象征着春天与活力。当青花开放于瓷器之上,新的生机也已悄然出现。天球瓶在明代宣统年间较为流行。小口、直颈、砂底,清末至民国多为釉底,圆腹似球而名。该器造型端庄,比例协调,纹饰流畅,青色呈色淡雅,是民国时期民窑精品。在中山舰舱室打捞出水,没有大破损,实属不易,应属士官们桌案上的陈设品。
铜墨盒是盛墨汁的小物件,产生于清道光、同治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铜墨盒比石砚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故在当时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铜墨盒的形态除传统的正方、长方、圆形,还有椭圆、扇形及各种花形等。墨盒外壳,尤其在盒盖表面,常雕刻花纹,其纹饰有山水、人物、花鸟、仿古钱币、瓦当等。到了民国初期,齐白石、徐悲鸿、陈半丁等名画家的作品,也相继被搬上了盒盖。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铜墨盒就出水于中山舰,整体保存完好,盒盖上还印有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言浅意浓,情真景真,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晨光图跃然于我们眼前。春光正好,博物馆内生机盎然,大家快来中山舰博物馆参观打卡吧!
1、所有进入馆内人员口罩必戴、体温必测、健康码必查、行程码必出示;
2、请您在我馆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