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历史对诸葛亮的真实写照,提到诸葛亮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倾其毕生所学为刘备打下的一片江山。隆中对的提出帮助刘备在众多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有很多专家质疑诸葛亮其实并不是质疑他的能力,而是质疑他的真实水平和演义杜撰出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笔者先来剖析诸葛亮军事方面的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与周瑜一并商议如何破曹操,最终决议用火攻的事情,大部分是子虚乌有或者是演义中杜撰的,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没有那么出众。赤壁之战应该主要归功于鲁肃与周瑜,是鲁肃说服吴主孙权战,而周瑜是统战者。周瑜的带兵作战能力在现在看来要比诸葛亮强一些,在赤壁大战中诸葛亮的角色只是相当于一个简简单单的盟军谋士,并没有向三国演义中那样的传神。诸葛亮在这时候真正的作用应该就是妥善维护好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关系,这对后来的借荆州和孙刘联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接着来说一下北伐时期的事情,北伐本身就很充分的体现了诸葛亮的“狂妄自大”以及“不识时务”。北伐之时蜀国已经国库空虚,兵力并没有向出师表中写的那样好。南方确实定了,但是兵甲怎么能足?这难道不是欺君罔上吗?诸葛亮在大殿之上讲:老臣已经五十有二,陛下能等老臣还能等多久?诸葛亮认为以自己的才能带领这些兵甲足以收拾曹魏,但没有想到的是卧龙在前,司马在后。犹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北伐也是有他的必要性的,当时三分天下,益州物产最少。如果和平发展几十年,到最后蜀汉真的连浪花都翻不起来。这时只能趁着诸葛亮还在,孙刘联盟还看得过去的时候,努力拼一拼。用人方面,《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当时马谡是诸葛亮眼里的红人,对于刘备的建议诸葛亮也没放在心上。最终街亭兵败挥泪斩马谡之时才想到当初先主告诫过自己不能重用此人,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识人方面也算不上顶尖。诸葛亮对权力的渴望现在也被一些人诟病,刘备死后并不是只留下诸葛亮一位托孤忠臣,还有李严。几年之后李严甚至只剩挂了一个名字了,真正的实权全部在诸葛亮手里。说是对诸葛亮的“质疑”,但可不全是贬低。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从军事领域逐步向经济民生领域转变,之前人们往往会忽视诸葛亮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诸葛亮在蜀地包括汉中,发展了很多因地制宜的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很多领域诸葛亮都做出过贡献。综上所述,现在对诸葛亮的研究和“周边”层出不穷,但我们始终要区分演义和正史的区别。在平时的谈论和分析时,没必要区分太细,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才是关键。一旦遇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就要尽可能的客观,公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