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繁衍 >> 央视报道海南听蛙人研究蛙类说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词人的眼中,这是稻花飘香、蛙鸣奏韵的丰收之景。自然界动物的通讯方式多样,哺乳类、禽类能够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海南师范大学汪继超教授假设,蛙类个体也可能通过鸣声向其他个体传递特定信息。为了证实这一猜想,他十年如一日,陶醉在片片蛙声中,成为国内极少研究蛙类“说话”的“听蛙人”。
汪继超,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海南热带岛屿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经营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动物行为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生态与保护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栖爬行动物行为生态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环保部物种监测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1部,参编著作3部(截至年)。
海南有40余种蛙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汪继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它们有时常出现在人们居住环境中的泽陆蛙、黑眶蟾蜍,也有栖息在深山老林里鲜为人知的蛙种,如红蹼树蛙、小湍蛙等。无论哪一种,都引起了汪继超及其团队浓厚的兴趣。“声音是动物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之一,分析鸣声特征有利于理解蛙类的信息传递”,为了研究栖息在咸水—半咸水生境中的海陆蛙的鸣声特征及鸣叫节律,汪继超团队步入深山做起了实验,他们寻找个体,采用录音机录制鸣声,记录录音个体的体长、头宽、体重等形态数据。从年6月至10月团队在野外录制了24只海陆蛙的鸣声,分析了鸣声特征、鸣叫节律及其与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关系,进行了大量专业研究。
汪继超(右)和团队成员在野外调研(图源海南日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在研究蛙,雨林里的毒蛇也在盯着我们。”汪继超回忆,雨林中常见的竹叶青、烙铁头等毒蛇,常常游走在研究人员的身边,“有时候我们正在录制蛙类声音,毒蛇就从周围经过,稍有不慎惊动了它们,它们便会发起攻击。”如今,谈起这样的经历,汪继超十分平淡,但仔细听来,叫人不寒而栗,他这种不惧艰难的科学精神令人钦佩。
斑腿泛树蛙(图源海南日报)从事蛙类声音研究整整10年,汪继超带领着团队已经录制了海南岛上三分之二的蛙类鸣声,发表了20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大多数发表在国外知名学术期刊上,成果颇丰。
不久前,汪继超教授接受中国环球电视网《听自然说》栏目(ChinaGlobalTelevisionNetwork,SharedbyNature)专题采访。采访以《从“蛙行道”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话题,从海南环岛旅游高速公路的“蛙行道”建设探讨生态廊道对两栖动物的保护。作为环岛旅游高速公路项目的咨询专家,汪继超认为,尽管不像鸟类和哺乳动物那样受到公众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