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鱼羊秘

发布时间:2023/6/14 20:11:30   

看新鲜的历史

撰文:风林秀

编辑:吃硬盘吧

插画:发达蚊

如何形容苏轼的人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够豪气!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够雅气!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够骚气!

当然,最恰当的一句还应该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嘛,谁都想追求踏雪无痕惊鸿一瞥的绝世风采。

不过到头来,能在泥中雪上偶然留下几个爪子印儿就不错了。

人生就是如此。

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这才是苏轼最终的领悟。

苏轼早期的人生,是开挂的人生。

宋仁宗嘉佑元年(年),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双双参加考试金榜题名。次年,仁宗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仁宗皇帝非常高兴,回到后宫对皇后说,朕今天为后代子孙选了两个太平宰相啊。

仁宗皇帝此刻说的话,将来对救助苏轼起到积极作用。此为后话。

这一年是苏轼兄弟的高光时刻。

苏轼及第之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通过欧阳修,他又结识了当时的朝廷重臣文彦博、富弼、韩琦以及司马光。

要知道,欧阳修、富弼、韩琦可是当初“庆历新政”改革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北宋名将范仲淹的带领下,合称为“庆历四将”。

对于范仲淹,苏轼早就仰慕已久。可惜的是,早在苏轼入朝之前的八年,范仲淹就已经去世了。

本来,有了欧阳修这群朝廷重臣的赏识,苏轼的仕途应该是一片坦途。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时候,家乡传来消息,苏轼的母亲过世了。

按照规定,苏轼兄弟需要回家去“丁忧”。

就这样,苏轼兄弟在家为母亲守孝三年。

嘉佑四年,守孝结束。苏轼兄弟奉朝廷征诏再次赴京。

嘉佑五年,苏轼一家子终于又来到了京城。

嘉佑六年,苏轼和苏辙都被封了外放官员。苏轼的职务是凤翔府签判(正八品)。

苏家兄弟奉命去上任。在渑池一座寺庙内,兄弟二人分手。苏轼为兄弟苏辙写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此刻的苏轼对人生有了一种更新的认识。正是沧海桑田,变化无常。

如今仅仅是外赴上任,就已经如此感叹。殊不知,让他感慨的日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呢。

苏轼在凤翔干了三年,终于要回京了。而此刻的京城,嘉佑年号已经不再有,换上的是英宗皇帝的治平年号了。

治平二年(年),苏轼还朝。被任命为殿中丞。

英宗皇帝还是第一次见到苏轼。他有些惊讶,还有些欢喜。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才子苏轼啊。

英宗皇帝想给苏轼安排一个更大的官。破格招入翰林院,拟任知制诰。

不过,英宗的这一提议被宰相韩琦否决了。韩琦觉得,苏轼虽然有才,但还缺乏磨练。一时给他这样重要的职位,恐怕不能胜任。

韩琦本来就是苏轼的好友。对此,苏轼并没有意见,自己理应从基层干起。

不过,不幸的事情再次降临到苏轼身上。当年,苏轼心爱的妻子王弗离世。次年,苏轼的父亲苏洵也不幸去世。

这两个人的死对于苏轼的打击非常大。

苏轼性格豪迈张扬。苏洵就曾经告诉过他,对于一辆车子来说,车轴、车轮、车盖、车轸都有用。惟有车轼没有具体用处。可一辆车如果没有车轼,就不能成为一辆完美的车子了。

给你起苏轼这个名字,就是要告诉你,人生在世,不可太外露。要时刻懂得有所“外饰”。

王弗对苏轼的帮助也非常大。

苏轼在凤翔的时候,经常来许多人拜访他。苏轼这个人不太懂得识人,经常是不管面对什么人,都以肺腑之言相待。

王弗就告诉他,有的人跟你说话时,经常是顺着你话说而巧妙地迎合你。这种人,巧言令色,一定要提防。

事后证明,王弗的每一次提醒都特别准确和到位。

如今,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是对他帮助最大的两个人先后离去了。苏轼心中怅然若失。

接下来,苏轼当然又要为父亲守孝三年。

等到苏轼再回到京城的时候,宋英宗也死了。宋神宗即位,改元熙宁。

熙宁元年(年),苏轼又回到了京城。

苏轼并不知道,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因为这个时候,大宋朝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王安石。

王安石正是为变法而生,为变法而来。

宋神宗年纪虽轻,但变法的决心之大,超过大宋之前的历任皇帝。

朝廷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王安石,一派是除王安石之外的几乎所有朝廷重臣。这里包括,司马光,欧阳修,富弼,韩琦等人。

反对变法的一派恰恰都是当初苏轼的恩师挚友。

面对如此格局,苏轼该作何选择呢?

苏轼从年入士(改:苏轼年开始入仕),实则并没有在京城常住过。守孝就占去了六年,又在凤翔干了三年。

在外飘零的日子里,苏轼经常幻想着,等将来回京,一定要大干一番事业,革除朝廷时弊,打造一个清朗的政治环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天天想着有机会大干一番的苏轼,如今变法的浪潮来了,苏轼却退缩了。

因为,他无法跟昔日的师长师友针锋相对。

苏轼选择站在反变法派的队伍里。

不过,无论多少人反对,都动摇不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因为王安石的背后,是比他还要坚决的宋神宗。

司马光见阻挡变法无效,主动辞职,专修《资治通鉴》去了。

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纷纷隐退。

富弼与司马光去了洛阳。因为那里还有大宋朝一个著名的大隐,他就是邵雍邵康节。

邵雍主攻的功课是《河图》《洛书》和伏羲六十四卦。

围绕在邵雍身边的还有一群当世著名的高人,他们就是张载、程颐、程颢、周敦颐等人。

因为邵雍善于先天推演神术,司马光与富弼请求邵雍给推算一下,王安石变法到底能不能成功。

邵雍说,不久王安石也就回去了。

就在大家都隐居洛阳的时候,苏轼这边也发生了变化。

神宗皇帝对苏轼的才华也是非常仰慕的。他想着推荐苏轼进入王安石的变法核心机关去,遭到王安石反对。

神宗皇帝决定召见苏轼,顺便听听他对变法的看法。

面对神宗皇帝,苏轼对变法的评价是“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苏轼这话其实恰恰点到了王安石变法的要害之处。

因为朝廷中大臣基本都反对变法,王安石几乎没有什么朝廷之人可用,就以招揽人才之名大肆进新人。这也导致,许多没有真才实学之人、投机钻营之人,借机混进了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机构。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吕惠卿。

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也可以说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执行者。

此前,司马光就曾经上书给宋神宗,吕惠卿此人奸佞不是良士,因为他的作为才让王安石招致朝野的诽谤。

我们从这段历史来看,司马光这个人为人非常正直,他说话对事不对人。

王安石贤良,却非常固执。他认为吕惠卿有才干有能力,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然而吕惠卿利用王安石对他的信任,更借变法之名,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暗中排挤铲除朝廷中那些正直之人。

可怜的王安石却一直蒙在鼓里。

神宗皇帝想让苏轼也参与变法。他试着把苏轼推荐给王安石。

王安石说,苏轼这个人是反对变法的。他要是掺和进来,只会影响变法的进程。

看王安石态度这么坚决,宋神宗也不好再说什么。既然如此,那就暂时还把苏轼外放去当地方官吧。

苏轼先是被任命为开封府判官,远离了京城的政治中心。之后又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开始了长达十来年的飘零生涯。

而京城的王安石呢?因为朝廷中那些正直的人辞职的辞职,隐退的隐退,外放的外放,剩下的就是吕惠卿一伙逐渐把持了朝政。他们驱逐完变法反对派之后,接着又撺掇宋神宗把王安石也撵回老家了。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吕惠卿也没有得好。他又被其他更善于权谋之术的人给干掉了。如今朝廷中把持大权的变成了王珪和李定。

王珪和李定一伙哄着宋神宗玩着变法的戏法。

此刻的宋神宗终于有些明白过来了。他左思右想,终于又想到了此刻远在湖州的苏轼。他准备把苏轼调回朝廷来。

让宋神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想法刚一露头,就立刻引起王珪和李定一伙的警觉。

正所谓“卿本无罪,怀璧有罪”。一张精心编制的大网,正向着苏轼的头上撒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待续)

参考资料:《苏轼传》

推荐阅读:

一篇文章,看完苏轼能说会道的那些趣事

一桩普通伤人案,为什么却撼动了北宋朝堂,还让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了17年

宋朝的知识分子到底有多幸福,看完这个就明白了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9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