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东周职场10从蝴蝶效应看周郑互

发布时间:2023/5/21 13:14:49   
北京治扁平疣的好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3030.html

从蝴蝶效应看周郑互质事件引发的“争霸”狂飚

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N.Lorenz)于年提出来的,他的描述是: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他的寓意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在东周的春秋时代以及战国的前半期,争霸就像一场持续了几百年的狂飚。而这场风暴的源头,竟然始于一场人质互派。

周朝是世官世禄制。郑国前三代国君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都是周王朝卿士,郑庄公由于处理弟弟共叔段叛乱事务,很长时间没有到周王朝上班。周平王见郑庄公长期旷工,就想把郑庄公的卿士权利分一部分给虢公忌父,这事被郑庄公知道以后,气势汹汹跑到洛阳质问周平王,周平王心虚,矢口否认。郑庄公仗着郑武公护驾东迁的功劳,对周平王不依不饶,周平王没办法,提出派王子姬狐到郑国做人质以示对郑庄公信任,后来在其它臣子的调解下,郑庄公也派太子姬忽到洛阳做人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郑互质事件。左传也记载了这件事:

《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互相质子本来是平常事。但周天子与诸侯互相质子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周平王与郑庄公都没有预料到,这出互相质子的蝴蝶翅膀扇动出来的,竟然会是一场持续近年的争霸大赛。

从宏观的历史时空来看,这场争霸狂飚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风起青萍,郑国开启争霸风潮

郑国本来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姬友的封国。初封于郑,即现在的陕西凤翔南面,后来迁到了现在的郑州附近,称新郑。

郑国首任国君郑桓公姬友死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发的犬戎之乱,郑武公姬突即位,接替父职任周王朝卿士。郑武公死后,郑庄公姬寤生即位。

郑庄公政治嗅觉敏锐,他早早就看到周王室衰微,已经难以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政出周天子必将向政出方伯转变。于是,早早就有了当方伯的心思。只是方伯也就是霸主一般都是赐于边远地区、且周天子的触角达不到的地方诸侯。郑国地处中原中心,离周王室最近,中原地带又是周王室能影响到的范围,因此不适合担任方伯。

不适合担任方伯,郑庄公就想自己来争当方伯,因此,由郑国争霸引起了整个春秋和战国争霸的狂飚大戏。

首先,郑庄公争霸具有优越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

天时方面,周天子与郑国互换人质,彻底暴露了虚弱的一面,谁先争霸谁就占据主动。同时,周边国家都对郑国争霸构不成威胁。北面的晋国正在经历曲沃代翼的重大历史事件,西面的秦国正忙于驱戎,南面的楚国正在汉水之滨兼并小国,东面的齐国齐僖公很平庸、一对儿女诸儿和文姜正忙着兄妹恋……未来的四大强国都忙于内务,没时间和郑国折腾争霸的事情,而郑庄公处理完兄弟相争的内务后,刚腾出手来,正好争霸。

地理方面,郑国地处中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商业贸易也很便利。周边各国离郑国的距离都差不多,很利于争战或会盟。

人和方面,郑国国君很受新郑的人民爱戴,郑国国内人才济济,争霸的群众基础和智力支持都比较足。郑桓公在周王朝当司徒时,长期在新郑一带处理事务,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所以郑国由凤翔南面搬过来,民众是热烈欢迎的。郑武公、郑庄公对国内民众注重仁政建设,因此国内民众威望高。而郑庄公时,国内人才济济,祭仲、颖考叔、高渠弥、公子吕等文臣武将云集。有了民众和人才班底,雄才大略的郑庄公有信心争霸。

其次,打压周天子以创造宽松的争霸氛围。

郑庄公想争霸,除了周边的国家需要征服和结盟外,最大的障碍就是周天子的权威。郑庄公有了争霸之心以后,就处心积虑地不断试探周天子的底线,并不断打压周天子的权威,直到让周天子的面子丢尽,这样就彻底扫清了争霸路上来自周天子的阻力。

鲁隐公三年,周平王驾崩,继位的周桓王不买郑庄公的帐,把卿士的权力分了一部分给虢公。郑庄公很不满意,派祭仲率领军队到周王室的领地温地,把基本成熟的麦子都割了。秋天又把快成熟的水稻割了。让周桓王非常生气。

周桓王三年,长期旷工的郑庄公去朝见周桓王,被周桓王冷嘲热讽,还送了郑庄公几斗麦子以羞辱郑庄公。郑庄公非常恼火,就和鲁国商量,把周天子管辖的许田同鲁国靠近郑国的土地进行交换,变相侵占周天子的领土。

面对郑庄公的不断打压,忍无可忍的周桓王决定奋起反击。郑庄公3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的左卿士职务,郑庄公拒绝朝见周天子,周桓王就以郑庄公不朝觐周王室为理由,率领陈、蔡、虢、卫四国伐郑,周天子的王师东迁以来第一次出动,周郑在繻葛展开了一场大战,郑国以鱼丽之阵迎战王师,激战中,周桓王肩部被郑将祝聸射中,王师大败。

祝聸这一箭也将周天子的权威彻底射落,从此,周天子再也不能也不敢节制诸侯了。争霸变成了诸侯们之间的游戏,周天子只有看戏份了。最多谁争霸成功,周天子再履行一下册封的形式。

其三,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郑庄公争霸的基本方略。

郑庄公一边打压周天子,一边又打起尊王的旗号,挟持周天子而征讨诸侯,这基本上成了整个春秋争霸的基本方略。

鲁隐公五年,郑庄公为报东门之役,发动攻卫战争,在牧地大败卫军。然后又利用天子的名义伐宋,并调动周天子的王师参战。宋国向鲁国求救,鲁国未救,郑庄公乘机与鲁国修好,双方互换田地。宋国支撑不住,经过齐国调停,郑国同意停战,郑、齐、宋、卫在瓦屋签订盟约修好。

之后不久,郑庄公又以宋国没有按期朝觐周天子,正式打出尊王旗号,出兵讨伐宋国,齐国、鲁国呼应,派兵协攻宋国。这次伐宋,鲁国得到了下郜和防两邑,郑国灭掉了郕国、许国。

其四,抗击北戎,初尽霸主义务。

郑庄公在位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攘夷!

燕代以北,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统称北戎。由于东周王室衰微,不能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抗击北戎,各诸侯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抗击北戎。

诸侯力量的分散,使北戎屡屡肆无忌惮地侵犯各诸侯国,甚至越过燕代,将兵锋指向齐国这样的大国。

郑庄公既然要图霸,当然不能坐视北戎入侵而不管。鲁隐公9年,北戎伐郑,郑国设伏,大败北戎。鲁桓公6年,北戎越过燕国,侵犯齐国。齐僖公抵挡不住,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世子姬忽领兵抗击北戎,抓获北戎的大良、少良两位大将,北戎大败而逃。齐僖公非常高兴,要把貌美如仙的女儿文姜嫁给姬忽,被姬忽婉拒。

郑庄公尊王攘夷,又连败宋卫,得到了周边几个国家的认可,被称为小霸。但是因为参与会盟的诸侯国不多,且周天子没有正式承认其方伯地位,所以不算真正的霸主。

郑庄公死后,8个儿子争夺王位,其中,后来的郑厉公姬突长期居于国外,等到国内叛乱平息,回国重整旗鼓时,东边的齐国已经崛起,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一步一步走上春秋首霸的位置。

风起于青萍之末,争霸风潮发源于郑国,但掀起狂飚巨浪的,却是齐、楚、晋、秦等大国,而郑国则由起风的发源地,逐渐演变成台风眼。

第二阶段——东风浩荡,齐桓成为春秋首霸

郑国掀起争霸风潮,使各诸侯国猛醒,原来霸主也可以去争。最先觉醒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通过富国强兵的一系列改革,以及高举并落实尊王攘夷的战略,最终成为第一位名副其实的霸主。

齐桓公称霸,并不完全是自私的当老大行为,更多的是一种重建当时纷乱的国际秩序的责任。

当时的国际形势大致是这个情况:

一是华夷之争。夷狄蛮戎崛起,严重威胁中原各国的生存空间,甚至威胁中华文化圈。这些当时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南方的楚国、东方的淮夷、北方和西方的戎狄。楚国的崛起并不断北上,成为中原各诸侯国的大敌。淮夷不断侵略周边小国。西戎不仅侵夺秦、晋的土地,也威胁周王室的生存空间。北戎威胁晋国、燕国、代国、邢国、卫国等国,甚至齐、郑都受到威胁。这种事关大华夏生死存亡的威胁,必须有人站出来牵头遏制。

二是诸侯之争。周天子权威跌落,诸侯又普遍不强,天下混乱的局面无人牵头处理,呈现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不断,小诸侯如砧上鱼肉,任人宰割;中诸侯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中小诸侯们急盼有人能出头,维持一下天下纷乱的秩序,遇到问题帮助解决。

三是诸侯内争。各诸侯国内乱加剧,弑君、争位、乱伦等种种不道德的事情频频发生,而无人干预。因为这些不道德的事情发生,使得国内内耗不断,民众苦不堪言。

管仲清醒地看清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人事的一系列改革,使齐国逐步强大起来,并通过有限的战争,帮助齐桓公登上霸主之位。

称霸的齐桓公代替周天子出头处理上述三大国际问题。

首先是北伐山戎,存邢复卫。北戎虽然两次被郑国打败,但实力未损,依然不断南下,先后灭了邢国、卫国,侵犯燕国。齐桓公果断北伐山戎,兵定孤竹,重挫北戎势力。然后恢复邢国,又择地让卫国迁都,维护了华夏文明。在戎狄侵犯晋国和周王室时,又主持晋戎之间与周戎之间的和谈,发挥了调停国际纠纷的领袖作用。

其次是南抑荆楚。针对楚国战略重心不断北移、严重威胁中原各诸侯国和周王室生存空间的紧迫现实,齐桓公组织了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共8个国家的联合部队先攻蔡、再攻楚,楚成王慑于齐国的威势,明智地采取了和解姿态,与8国在召陵定立盟约,答应按期进贡祭祀用的包茅,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凯旋班师。自此,楚国北进的步伐放缓。

其三是会盟复礼。齐桓公一生九合诸侯,实际会盟次数不止九次。通过会盟,与各诸侯国订立盟约,调停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使得国际秩序渐趋稳定。最大的一次会盟癸丘之盟的盟约记载在《孟子.告子下》里: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无告。

具体说就是五条约定:

第一,就是诛杀不孝的诸侯公子,不得随意更换太子,不得把宠妾扶为正妻。这是针对诸侯内乱而对症下药,也是维护宗法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就是尊重贤人,培育人才,表彰有德行的人。这是诸侯国复兴的人才大纲,齐国已经率先通过三选制来打破世官世禄的门槛。同时,只有大量贤才涌现,才会群策群力抵御蛮夷。而以彰有德更说明了礼崩乐坏的情况下,道德操守对维护社会安定、进而维护统治的重要性。

第三,就是要尊敬并赡养老人,关爱孩子,对商旅及远行之人要关心提供帮助。这是美德,已传承千年,不知道是不是齐桓公第一个提出的。

第四,就是士人当官不搞世袭,一人不要兼多个职务,对士人的录用一定要恰当,不要随意杀戮士大夫。这又是一个重要的人才政策,与第二条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选、用、育、留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第五,就是河流上游国家不要截断下游国家的水流,不要阻止国与国之间的粮食贸易,诸侯国内有重大封赏要公示各诸侯国。水与粮关系国计民生,如果随意阻断,可能会危及民众生命的。诸侯国内有重大封赏,如果不对诸侯公示,会影响礼节,也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癸丘之盟的五条盟约,既顺应了当时各诸侯国及民众的需要,也努力试图修复日渐废驰的周礼,并在人才制度方面有重大创新,还倡导了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难怪齐桓公霸业为后人称道不已,孔子就感叹如其仁!

自古就把仁政或好的政策比喻为东风,齐桓公称霸的几十年,基本上实行的是仁政,连战争都不多,国际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各国民众安居乐业,是东周以来民众幸福感最强的一段时光。

第三阶段——风云激荡,晋楚持续争霸百年

齐桓公死后,齐的霸业也一世而终,宋襄公试图接过齐桓公大旗,但终因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济而失败。楚国打败宋国后,再度蠢蠢欲动。

晋国内乱平息以后,晋文公大器晚成,厚积薄发。高举尊王攘夷大旗,利用有限的不到十年在位时间,通过城濮之战打败楚国,并在践土举行盛大会盟,周襄王都亲自驾临出席盟会,并赐给晋文公大辂、彤弓,晋文公成为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

晋文公死后,晋襄公即位。晋襄公在位期间,扼守崤函古道,阻止了秦国东进的企图,并继续维持晋国的霸业。

晋襄公死后,年幼的晋灵公即位,赵衰的儿子赵盾秉政,主弱臣强,晋国的霸业继续得以维持,并扼制楚国北上。

到了晋景公的时候,楚国出了一位一鸣惊人的国君——楚庄王。楚庄王先是蛰伏三年,观察时机,亲政后任用孙叔敖等贤臣改革内政,并平定庸国,南方其它戎蛮都归服楚国。随后,楚庄王兵锋北指,先拿陈国、宋国开刀,打败这两个国家。随后不久,陈兵郑国城下,等晋国来攻,赵盾率领的四国联军不战而退,楚国的胆子更肥,竟然陈兵周王畿,周天子派王孙满来慰问楚军,楚庄王不知轻重的询问周鼎轻重,被王孙满顶了回去。

随后不久,楚国伐郑,晋军来救,因为行动迟缓,晋军半路上听到郑国已经降楚,准备回兵,但晋军主帅荀林父不能节制部下,晋楚暴发了邲之战,晋军由于内部不协调,大败。楚国自此称霸。

晋国虽然失败,但元气未伤,暂时对楚国采取守势,转而把精力放在对付北面的赤狄上面,不久就灭了赤狄,巩固了后方。随后又与齐国发生鞍之战,打败企图重振霸业的齐国。西边的秦国又想东进,晋国再次扼制。

楚庄王死后,晋国再次复兴。晋厉公6年,晋楚在鄢陵大战,晋国获胜,重新制霸中原。楚国虽然失败,但也未伤元气,伺机反复,这样晋楚之间进行了长达百年的霸业拉锯之争。百年的风云激荡,催生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全方位的变革。

晋楚争霸,苦的却是却是中原郑、宋、陈、蔡等小国。其中,最苦的就是郑国,由于郑国地处晋楚中间,晋楚相争,郑国必须站队,倒向楚国,晋国伐楚先伐郑;倒向晋国,楚国伐晋先伐郑,郑国连墙头草都做不安稳。每一次晋楚争霸的风暴刮起,郑国就是台风眼,就是风暴中心,郑国苦不堪言。

同样的悲剧在宋国也重演,只是宋国不做墙头草,坚定站在晋国一边。后来晋楚两国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晋楚争霸告一段落。

第四阶段——东南风紧,吴越争霸结束春秋

晋楚弭兵后,东南方江浙一带的吴国和越国崛起,上演了春秋争霸的尾声。

吴国本来是一个小国,是周文王姬昌伯父泰伯建立的。本来属于蛮夷小国,不与中原来往。楚庄王13年,楚国灭了舒国、蓼国,吴国才与楚国有交往,此后才与中原交往。

弭兵会盟后,楚国内部发生动乱。人才纷纷外流,其中申公巫臣携一代妖姬夏姬逃往晋国,伍子胥和伯嚭逃往吴国。

吴国到了吴王寿梦的时候,逐渐强大起来,有了同楚国一较高下的实力。申公巫臣为了报复楚国灭族之恨,专门派儿子带着兵车及教官到吴国,教吴人使用战车技术,使吴国的军事力量突飞猛进。

吴王寿梦死后,为了传位给第四子季札,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长子诸樊先即位,诸樊死后,传位二弟馀祭,馀祭死后,传位三弟馀昧,馀昧死后,传位季札,季札不受,馀昧儿子吴王僚即位。

诸樊的长子公子光觉得不公平,他认为季札不受位,王位应该回到嫡长子门下,由他公子光即位才行。正好这时伍子胥流亡到吴国,公子光与伍子胥达成政治交易,伍子胥找人帮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公子光即位后帮伍子胥伐楚报仇。伍子胥找来专诸,利用家宴的机会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兑现诺言,安定国内不久,就亲自带领伍子胥、伯嚭、以及兵圣孙武等人大举伐楚。吴楚在柏楚举行了一场大的会战,打败了楚国主力,随后吴楚又交手五次,吴国五战五胜,打破楚国都城郢都,那时杀害伍子胥全家的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三百才解气。吴国军队就在楚国驻扎下来,后来楚国大夫申包胥哭秦庭,引来秦军救楚,加上阖闾的弟弟夫概王叛乱,越国又偷袭吴国后方,吴军只得从楚国撤军。

吴王阖闾11年,吴国又两次打败楚国,逼得楚国迁都。而阖闾的儿子夫差又打败越国,吴国实力达到峰值,北上中原,与晋国会盟争霸。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国崛起的同时,背后的越国在楚国支持下也同步崛起。并且实力成长到能与吴国一较高下的程度。吴越之间在东南方打打闹闹,前后长达数十年。

吴王阖闾19年,越王允常死,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伐越,双方大战于槜李,阖闾重伤后死去,夫差继位。三年后,吴越在夫椒大战,越国大败。越国投降吴国,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并献美女西施给夫差。

夫差胜了越国后,北上中原争霸,打败了齐国,随后夫差又倾举国之兵到了黄池,同晋国争霸。

关键时候,越国从背后偷袭吴国,夫差与晋国会盟后匆匆回国,并同越国讲和。三年后,越国利用吴国天灾的机会,再次攻打吴国,包围吴国都城姑苏三年,终于灭掉吴国。

越国灭吴后,北上徐州与齐晋会盟,被周元王任命为霸主。

勾践称霸以后,中国的春秋时代也已结束。称霸与兼并相结合的战国时代来临。

第五阶段——西风烈烈,大秦狂飚扫尽六合

春秋时代中原争霸如火如荼,当时的几个大国齐、晋、楚、吴、越甚至宋国都参与了争霸,而同为大国的秦国却一直作壁上观。被晋国阻于崤函古道无法东出。

秦国不能东出,但也没有闲着。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人,实施蓝海战略,向西兼并西戎,开地千里的同时,也不断地积蓄实力。秦穆公37年,秦兼并了西戎12国,周天子专门送金鼓以贺,并任命秦穆公为西戎霸主。

秦穆公死后,秦国发展进入一个瓶颈期,一直到战国初期,魏文侯称霸,又打得秦国灰头土脸。秦孝公即位后,深刻认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下定决心变法,向全天下下达求贤令,要复兴穆公霸业。

商鞅闻求贤令入秦,在秦孝公全力支持下,在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一下子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幅大提升。

战国初期,诸侯争霸仍在延续,三家分晋的魏国因为魏文侯任用贤才,实施变法,率先走上强国之路,魏文侯也成为战国第一位霸主。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魏国霸业还在延续,但是走下坡路,到了魏惠王的时候,昏招迭出,魏国霸业很快衰落。

相对应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快速崛起,秦国国内政治清明,民众停止械斗,积极参与耕战,种田参军入伍积极性高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大秦锐士一下子成长为无敌骑士。

随后,秦国利用魏国两面出击的战略错误,不断东进,蚕食魏的领土,打开了东进的大门。秦孝公19年,被周天子册封为方伯。秦孝公20年,诸侯朝贺秦国称霸。秦孝公派公子少官在逢集会合诸侯并朝拜周天子,这也是诸侯最后一次尊王之举。

其后,霸主的宝座一直被秦国坐得牢牢的,再也没有失去过。

更可怕的是,东进的秦国,如同凛冽的西北风,吹得中原各诸侯国瑟瑟发抖,以至于不得不通过合纵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而秦国通过连横战略轻松化解,大秦狂飚势不可挡。

公元前年,奋六世余烈的秦王赢政横扫六合,一匡宇内,建立帝制,自称始皇帝,中国进入漫长的封建社会。

回过头来看一看,谁也不会想到,周郑互质这只小小蝴蝶扇动的微风,在酿成了威力巨大的争霸风暴后竟然持续了近年,并让最终的胜利者由霸业而跃过王业直达帝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5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