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故事”这个概念是我生造的,意思是故事A和故事B前面的很大一部分情节是完全相同的,然而后续的发展却是大相径庭。
比如说:故事的前半部分讲述一只动物身陷困境,就在它性命难保之际,有人伸手相救。等到危机解除之后:
结局一:动物反噬
这样的故事还不少,比如我们熟悉的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
这二个故事中都是人救了动物的命,而动物反过来要害人。
结局二:动物报恩
比如成语“结草衔环”中的衔环典故。
东汉杨宝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孙洁白,身居高位。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
这些故事的前面情节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救助动物的种类不同,但是这些动物的额头上又没有刻着“善”字或者“恶”字,我们怎么知道会触发反噬模式,还是会触发报恩模式呢。
有人说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都是寓言故事,是编出来的。
但是,我觉得黄雀衔环的故事,很大可能也是编出来的。
回到现实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比如老人摔倒了,要不要去扶呢?
其实吧,是我们想太多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会触发平淡模式,事情过后,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然而行善让人心生欢喜,精神上得到愉悦。
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该做好事,当然还是要去做,只是要留出安全边界,“防人之心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