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他的50万字唇典,为东北近现代史书写

发布时间:2023/10/16 11:15:14   
北京医院治疗皮炎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11/9052771.html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通讯员马正心近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公布了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最近几年,这份严肃文学榜单的榜首曾属于贾平凹的《极花》,苏童的《黄雀记》,金宇澄的《繁花》。今年,榜首的小说来自一位东北作家。他是刘庆,他耗时十年写成的作品,是《唇典》。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王春林认为,《唇典》是一部少见的从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具有史诗性的作品,是年最重要的一部长篇,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上的收获之一:“小说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对人性进行了深度挖掘,对东北近现代史的叙述是很好的样本。”《唇典》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东北大地上,时间跨度近一世纪的故事:主人公满斗是一个命定的萨满,但他却要用一生来拒绝成为一个萨满的命运。满斗长着一双“猫眼”,有着神奇的夜视能力,十二岁那年,为了小姑娘求救的玩笑,满斗踏上了陌生的旅途……年12月26日,刘庆在日记里写下了“唇典”两个字。“字有字典,词有词典,唇典就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刘庆说,“我取的是口口相传之意,是无字的经典,嘴唇上传承的故事。口口相传的民族史,民间史。”▲刘庆写作的过程不简单。在漫长的时间里,刘庆和常人一样忙碌于日常工作,集中创作的时间只有每年的几次长假,安排家人旅游,自己独处写作。他说,自己写作的过程总是细若游丝,随时断掉的光景:”这是一次你无法回头的冒险,你已经投入了几年的经历,船在水中浸淫已久,波掀浪涌,随时可能倾覆……要么前功尽弃,要么去争取完成。”刘庆在创作过程中做了非常深入的史料研究,反复细读、考察后,他对东北近代历史和萨满传统的认知,有时会让他访问的专家们都惊讶。▲年收获杂志长篇专号,春季卷年春,《唇典》刊发于《收获》杂志,同年7月,54万字的《唇典》告成,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唇典》持续写作10年。”刘庆在朋友圈写道,配图是唇典的封面,一位仰面的萨满正敲击神鼓,凝固在时间里。10年唇典,他为什么开始,又为什么坚持?切实的历史和诗意的文化,又如何在《唇典》中交织?年1月23日,钱报记者专访刘庆,深谈《唇典》。他期望,更多的人重新发现东北这块土地钱报:《唇典》的时空,是年至上世纪末的东三省,《唇典》用萨满的文化、艺术来串联这近百年的历史。知道您在创作过程中做了非常深入的史料研究,认知有时会让专家们都惊讶。这样的10年创作后,您对东三省的历史有怎样新的认识?刘庆:一片土地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大地又是宽厚艰忍的,袒露着自己的身体,承受着破坏、屠戮和劫掠。但所有的过往都是短暂的,所有的生物都是寄生者和偶生者。写小说只能截取那一小段横断面,贴上去写,还原、提炼和发现。历史就像一个大的填埋场,覆盖着岁月的灰尘和时光的斑驳,还有人类自己刻意的遮掩、扭曲和设计,你要小心地从中发现那些温度和良知尚未丧失的精灵,发现泪水、血迹和墨迹还没干的书写。我希望我能为这片土地擦亮一点记忆,用另一只眼睛去多看一眼。问题的关键不在我对东三省的历史有了什么看法,我期望有更多的人重新发现这片土地的地域文化精神,粗犷深厚的脉络,酷烈鲜明的性格,还有豪放不羁的作为。大地是永恒的,痛苦不断地被更新和替代,但一切都将绵延不绝。▲刘庆钱报:书的名字——《唇典》——意为“行话、切口”。您用“唇典”,取的是口口相传之意,是无字的经典,嘴唇上传承的故事。作为口述的故事和历史,“唇典”相对于字典、词典乃至史书,有哪些不同之处?刘庆:《唇典》的幸运在于和萨满这一文化遗存接轨,文字是神圣的,承载着文明的所有密码,字典成为文明的密码本,词典是智慧的结晶,史书是用文字记录的历史。但东北的文化略有不同,这片土地曾经有过文字,而且不止一种,但都随着朝代和政权的更迭消失了,只有萨满口口相传的说唱穿透了历史和时光,才让历史的文脉绵延,在今天得以整理和流传。这种“唇典”超越了口述历史,是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源泉,让史诗更神圣,让神圣更庄严,让庄严更神秘,我觉得这更接近于自然的奥秘。▲一位萨满在唱奏神歌钱报:读完《唇典》的印象之一是它的音乐性:歌谣、神歌、诗句是贯彻了小说始终的。您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诗性、音乐性的东西,给了《唇典》什么?刘庆:《唇典》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叫郎乌春,乌春的原意就是神歌,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这世界的一首曲子,有的细弱忧伤,有的高亢嘹亮,有的嘶哑碎裂,有的根本就不成个调调,甚至是杂音和恶吼。诗和歌是不分的,一种是吟出来,一种是唱出来。而神歌就了不起,有着更雄浑更震撼的跌宕和气魄。▲日本侵占东三省时期制作满蒙地图盘子一只钱报:《唇典》中,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切实的、形而下的。而萨满文化的仪式、诗意和美感给《唇典》带来了精神性的、形而上的东西。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刘庆:疗伤和慰藉是萨满的使命,萨满的仪式增加了人们的勇气和信任。我觉得你说得特别好,大地是身体,诗意是灵魂,有灵魂的身体才是完整的。但美感和诗意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历史是冷峻的,严肃的,文学和历史的差别就在于文学有温度,有标本的意义。当年有闯关东,今天就有人离开东北钱报:今天的东北,面临着新的问题。有学者说:“近年东北人口锐减,老龄化加剧,社会有活力的一部分萎缩,所以导致了整个社会需求减少,年轻人没有空间可以创新,大量外流。”(人口统计学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作为文学作家和资深媒体人,您怎么看这个情况,是否悲观?刘庆:今天的媒体有着双重身份,一种是记录和传播的职责,另一种要参与创造和成长。今天的中国要面对很多挑战,不仅仅是东北。当年的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有活下去的机会和资源,今天有人离开,是因为发现了更好的生存机会和活好的可能。阶段性的板结并没有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思想上僵化和狂妄。世界永远是新鲜的,文化层面和经济层面就像硬币的两面,但我更愿意去翻看有图案的那一面,那一面沉甸甸的,更有想象力和新的张力。▲作家萧红塑像钱报:写东北的文学作品,您印象深刻的,现当代的有哪些?比如作家萧红,对您有影响吗?对于当代的东北作家他们写什么,您是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