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形状 >> 京杭大运河,一曲大美的华夏人文之歌
这里是华夏民族,自巍巍昆仑到浩浩大海,从茫茫草原到郁郁岛礁,从三皇五帝到唐宋明清,丰饶的大地盛开出一代代的繁荣,历史的天空幻化出一抹抹的绚烂。
一.大地手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词,悲壮激昂的韵律之外,还透露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广袤的中华大地呈西高东低的地势走向,于是,滚滚江河大都自西向东汇入大海。在没有铁路运输的古代,这些江河不仅滋润了流域的土地,还沟通了东西的交通。古人称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似乎正应合了这个地理事实。
京杭大运河
然后问题出现了,南北向几乎没有通达的河流,不仅运输成了难题,而且于山清水秀的大地缺乏纵向的经线,怎么看都不完满。
于是,有人想到给大地动一次“手术”。利用天然的山川地形,将大地切开一道口子,造出一条河来。
这个“手术”不是无影灯下的开膛破肚,不是护士托盘中的刀叉剪镊,是举全国之力的改天换地,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和豪迈。
我一直认为,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周是一个了不起的朝代,不仅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而且用文明的薪火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吴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列国纷争的乱局中,诸侯国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保住自己不被强国吞并。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国防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打通军队机动的道路和补给的粮道。
公元前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经过多年的厉兵秣马,夫差打败了楚国、越国,渐生称霸中原的野心,此时挡在他前面还有一个齐国。齐在当时也是大国,对付它自然不容易。于是夫差想出一个办法,开挖自扬州向东北经射阳到淮安,再进入淮河的运河。这段运河因途经邗城,得名“邗沟”。“邗沟”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全长公里,且首次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此后,在运河的帮助下,吴王在艾陵打败齐国。又于公元前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霸,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越王在被吴王打败之后,卧薪尝胆,乘吴国精兵在外,突袭其都城,杀了太子友。夫差求和不成,自刎而死。
夫差死了,但历史记住了他,除却文韬武略不说,他开凿了史上最早的运河,打造了运河沿岸重要城市——扬州的雏形。
相比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夫差的“手术”不算大,但意义却不小。后来的继承者们,每每在吴的基础上继续挥动着“手术刀”。
秦统一后,秦始皇“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越绝书》)运河更通畅了。
二.“共禹论功不较多”
现在看来,不管是夫差还是秦王,他们开挖运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军事需要。真正将运河做成大文章的是隋。隋炀帝继位时,天下已经一统。此时中国的历史自炎黄肇始已经越过了3千多年,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由于连年战乱,渐渐失去了经济重心的地位,相对稳定的长江流域成了经济的引擎。隋建朝后定都长安(后迁洛阳),如何将南方充沛的物资源远不断地运往都城,运往北方,攸关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生活。
打通南北水系,实现船只往来运输是一个好办法。于是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
隋运河工程十分浩大,前后历时十多年。至于当时到底耗用了多少钱财,征用了多少民夫,造成了多少骨肉分离,我没有见到详细的历史记载,只能从文人的诗作中揣测。“在一定的时候,历史常常得求助于诗人。历史在明明暗暗地搭建着过程,把过程中的愁苦和感叹留给诗人,但正由于此,诗人感叹也就成了历史的旁证。”(余秋雨《文化苦旅》)
晚唐文学界、散文家皮日休就认为,开凿运河是隋灭亡的原因之一。他在《汴河怀古二首·其二》中写道: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以《咏史诗》著称的诗人胡曾也认为隋开凿运河是亡国的开始,他在《汴水》中写道: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两位诗人的意见几乎一致,这大概与运河开凿时的横征暴敛、强征民夫以及运河打通之后隋炀帝的奢靡之游有关。是啊,运河挖好了,作为首功的炀帝当然要采个头景。于是龙舟凤辇仪仗而行,这可苦了那些牵船的纤夫。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无名氏《隋炀帝挽舟者歌》)
此诗写出了那些背井离乡挽龙舟者的命运——朝不保夕。而且,据传隋炀帝游运河时,不仅满船的美女伺奉,还让美女裸身拉纤。兴到高时,一刀砍断紧绷的缆绳,纤女摔个仰八叉,在纤夫纤女们的血和泪中取乐。枉论这些传言是真是假,但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着的,那就是隋运河开通后,隋王朝灭亡的步伐加快了。
三.李白与运河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隋炀帝打通的运河,虽有千万征夫的血泪,纤夫的汗水,但与浩荡的江水比,那些血,那些泪,那些汗,早已被分解稀释,很快淹没在了历史的烟云中,以致踪影全无。
时间一晃到了唐代,运河的清波巨浪高高涌起,高桅满帆,商贾连樯,历史迎来了江河漕运的发展期以及运河文化的兴盛期。
在中国的古遗中,运河的文化浓度之高,只有长城能够媲美。长城自嘉峪关到山海关呈东西走向,而运河从涿郡到余杭,呈南北走向,冥冥之中,它们在中华大地织下了经纬之网。也应合了“广袤”二字。再细而究之,长城有山一般的钢筋铁骨的脊梁,运河有水一般的婉转轻柔的风流。它们是否在寓示着中华儿女,既有北方勇毅的剽悍,又有南方动人的柔媚?
运河的通航,催生了沿岸的城市。有一个城市处在运河的节点上,很快成了名扬天下的风流之地,这就是扬州。
李白行吟运河边
扬州处长江北岸,运河穿城而过。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不管南来还是北往,货船都经过扬州。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一》写道: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堪称当时扬州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一个地方一旦出名就会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这不,公元年,阳春三月,李白听说挚友孟浩然要到广陵(即扬州)去,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执手相看,泪眼婆娑,千言万语化作一首传颂千古的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个“下”字道出了当时人们对扬州趋之若鹜的现象,也透露出李白对扬州的渴慕之情。
既渴慕必行之,这符合李白的性格。李白一生好游,放浪形骸,无拘无束,凡天下之美,必往而观之,吟而诗之。
随后他于开元二十六年(这一年李白38岁)春天,结束“酒隐安陆”的生活,离开“蹉跎十年”的安陆来到颍阳(今河南登封境内)探望当时知名隐士丹丘生(即《将进酒》中的“丹丘生”)。后留下一首《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就离去了。他又来到陈州,在陈州淮阳,李白结识了一个叫侯十一的人,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临别,李白写了《送侯十一》:
朱亥已击晋,侯嬴尚隐身。时无魏公子,岂贵抱关人?
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空馀湛卢剑,赠尔托交亲。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旅途贫困以及对侯十一的深情厚谊。接着李白离开陈州,来到宋城,开始了一段长达一年左右的运河之旅。李白所走的是“由泗入淮”线。他首先来到下邳。邳是张良招募刺客谋刺秦王失败后潜匿的地方,张亮在邳遇黄石公于圯上,得授《太公兵法》。于是李白停下脚步,到圯上凭吊一番,写下《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既抒发对张良智勇豪侠的钦慕之情,又暗喻自己空有一腔抱负,可惜没有黄石公那样的人慧眼识拔。吟咏之后,李白沿着泗水来到淮阴,淮阴为泗水入淮处,自古为“南船北马,舍舟登陆”必经之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在《淮阴娑罗树碑文》中描述淮阴“江海通津,淮楚巨防”,“胜引飞辔,商旅接胪”,可见是运河沿线比较繁华的城市。
李白在此流连很久,写成《淮阴书怀寄王宗成》一诗:
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大舶夹双槽,中流鹅鹳鸣。
云天扫空碧,川岳涵徐清。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
眷言王乔舄,婉恋故人情。复此亲懿会,而增交道荣。
沿回且不定,飘忽怅徂征。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
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
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缅书羁孤意,远寄棹歌声。
诗歌描写运河之旅沿途所看到的美景,抒发自己的愉悦心情以及旅途的劳顿、对友人的怀念等。
从淮阴渡过淮河后,李白在山阳坐船继续旅行。山阳乃楚州治所,是邗沟入淮处。从这里开始,李白的运河之旅转入了邗沟,不再赘叙。
四.清波永澜
时光像运河水一样继续流淌,元定都北京后,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必须依靠运河,而现有运河七拐八绕,而且要绕道洛阳。元是非汉朝庭,为了实现对中原汉人的牢牢统治,花10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又在北京与天津之间,新修了“通惠河”。通州进入到运河城市序列。
通州有四通八达之意。我曾读过一副很有趣的对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个写联人是否是受到运河的启发也未可知?当然,通州不仅仅是交通便捷,风景、人文也是很美的。清代王维珍游运河到通州,见到通州塔,兴笔写下一首诗:
云光水色运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诗既写出了运河端头的大好秋色,也写出了通州城和通州塔交映生辉的依存关系。通州塔,正名为燃灯佛舍利塔。坐落于大运河北端西侧的通州北城。高十三层约四十八米,八角密檐,砖木结构,塔基周长约五十四米,塔顶有铜制塔刹直指青天。各层檐角上有形态各异的神像砖雕一百二十余尊,悬挂铜铃二千四百余只。微风吹来,铜铃摇响,悠悠音韵,动人怡情。
运河滋润了城市,城市又反哺着运河。这种反哺往往以文化的形式出现。在江苏淮安,运河渔民中流传着“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习俗。多是祈愿生产收获、五谷丰登的内容。这其中,还产生了运河号子,有纤夫号子、河工号子、船工号子。河工号子是挑河、抬土、筑堤、下桩、打夯中所唱的,或粗犷简朴、或苍凉雄劲如山东的《抬土歌》。纤夫号子有闯船号子、拉纤号子、粮米号子等。船工号子分类很多,有启程的出船号、推船号、起锚号、拉蓬号、撑篙号等,行驶的摇橹号、拉纤号、扳稍号、扯帆号等,停船的下锚号、拉绳号等。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耳边仿佛正响着“吆——嗨——吆——嗨——”的运河号子声,苍凉而有力,沉稳而坚定。
大运河美景
进入21世纪后,作为历史上“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的运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年12月15日,运河三老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联名向运河沿线18城市市长发出《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引起运河沿线城市的积极回应。就此拉开了运河申遗的序幕,后经考察、立项、整治、申报,历时8年多,终于迎来了好消息。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中国历史的骄傲,中国文化的骄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坚强毅力结出的硕果。让我们向运河致敬,向开凿运河的古人致敬,向运河文化致敬。
王庆绪,安徽淮南人,已经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报刊转载或出版社收录,在近年征文比赛中已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