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形状 >> 那人,那桥,那明月,那扇窗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大多中国人都读过这首诗。
就像古风的流行歌曲一样,
现当代的新诗想要给人亲切熟悉的感受,
选取意象时,就需要古典化中国化。
你看这首诗的意象:
桥,楼,明月,窗,梦。
这些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汉字符号。
刹那间,你就会把这首诗理解为中国人才懂的,专属于中国人的诗。
第一小节中,诗人完全没有使用任何修饰词,
你,风景,楼。
你多大年龄?是男是女?
你来这里仅仅是看风景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呢?
看风景的人和你有什么关系,还是根本没有关系?楼是什么样的楼?
如果不认识,他或她为什么看你?如果认识,他或她为什么不下楼来找你?
……
诗人好像只是出了一个谜面,
他从自己脑海中构设的画面中跳脱出来,
萃取了最简单的几个模糊意象,
于是谜底在读者心中就有了千万种。
你是不是也有了自己喜欢的情节人物风景和情愫?
第一节是白天,第二节写夜晚。
夜是更擅长抒情的。
这里出现了一个修饰词“明”,
月亮这个意象,明亮皎洁,
这就比一钩弯月更让人觉得明朗温暖。
还有“装饰”,出现了两次。
第二节当中的“你”是指谁?和第一节的“你”一致,还是不一致?
明月是怎样装饰窗子的?
你自己还是窗外的人,看到明月装饰窗子?
你怎样装饰别人的梦?梦见了什么?
“别人”是指谁?
从白天到晚上,情节在延续,你续上了吗?
这首诗语言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词语的顶针反复。
从内容上看,也有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者“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意思。
你当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爱情剧构思。
也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理解为情感和人物的相关性相对性。
无论结果是什么,
好的诗人都会选取几个看似熟悉的典型片段,至于怎样组合怎样涂抹,让你不经意之间就开启“倩女离魂”式的思考。
这首诗让我想起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首词可以理解为,分别从相思男女的角度描写抒情。
上阙:你在楼上看风景,我在远方思念你。
下阕:思念装饰了我的日子,你装饰了我的梦。
真的是千年之遥的呼应!
想到人与人相关,人与物也相合,
你是不是也想起了庄周梦蝶,
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见了庄周?
那么,
有一天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是不是瞬间会化成那个在楼上看你的人?
有一天你对月怀远,
是不是瞬间也会化成那个梦中念你的人?
谁知道呢?
也许时时事事能自然地跳出来,
跑到自己的相对面去觉察自己,
你才获得了真正的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