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形状 >> 新娘婚后三天回娘家的习俗最早记载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后,共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的诗歌。
《诗经》的作者佚名,因为无法考证是谁所做,故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反映的是周代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面貌。
《诗经·国风·周南》的第二篇葛覃,反映的就是一幅农业生产后回娘家的生活图景。这篇诗歌是这样写的:葛(ge)之覃(tan)兮,施(yi)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e)。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i)是濩(huo),为絺(chi)为綌(xi),服之无斁(yi)。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wu)我私。薄澣(huan)我衣。害(ge)澣害否?归宁父母。
先看上阙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这“无人”的境界只是作者营造的一种画境,在那绿葛、黄雀背后,还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
中阙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中,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
下阙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里终于透露出,这位女主人公,原来是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这样,前两阙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我国春节走亲访友的习俗中,有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传统,这是拜年的古老文化传承。还有夫妻新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之为归宁,指的是出嫁后首次回娘家。归宁最重要的寓意是夫妻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