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习性 >> 活着销量破2000万册,莫言余华书少
一个纯文学作品能够销量破千万,在中国都是罕见的,特别是现当代文学。中国在海外名声最大的作家之一余华就成为了这样的人,截止到年,余华的小说《活着》就突破了万册的销量。
有了这样的成绩在当代中国可谓是文坛的佼佼者,就连茅盾文学奖《白鹿原》都不能与之堪比。当然了陈忠实已经仙逝,长江后浪推前浪,莫言率先获得了最具文学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尽管如此,莫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没有达到《活着》这样的销量热度。为此,作为余华同窗的莫言说道;余华书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多我一半。
《活着》是一部讲述现代农村题材,饱含对农民疾苦同情的一部现实小说,它的写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余华文学创作的高峰,年因为这部小说,余华获得了来自欧洲的格林扎纳卡费文学奖。
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刚刚恢复兴盛之际,余华可以说是最先走向国际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凭借此小说,可谓声誉最旺,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在接下来的新千年中,余华因疾病而中断写作,此时贾平凹、莫言、苏童等作家先后追逐,成为新先锋创作者。
真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一般来说都拥有强大的创作能力和独到原创的文艺天赋。对于中国作家来说,莫言、余华、阎连科、贾平凹等都具有这样的能力。然而诺奖最终选择了莫言,而漏掉了其他也也很优秀的中国作家,这不得不说是能力与运气的共同使然。
贾平凹与莫言同属乡土现实型作家,而余华相对更加独立,国外评论家认为余华即是中国的司汤达,也是海明威。甚至还会把余华比作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写现实作品时,最接近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被广泛认为是鲁迅精神的继承人。因而在余华笔下,来自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他人道关怀和同情底层人的文艺情怀。
文坛地位,日渐下滑
但无论如何,余华的文学影响力在新千年后,都在日渐下滑,特别是阿来《尘埃落定》、贾平凹《秦腔》、王安忆《长恨歌》、苏童《黄雀记》、莫言《蛙》、毕飞宇《推拿》等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迟迟不见余华的获奖消息。
如果说是墙倒众人推,余华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可以说是真正到了日薄西山。无缘茅盾文学奖,更无力冲刺诺贝尔文学奖。尽管《第七天》和《兄弟》收获了不大不小的赞誉,可是文学界也似乎把他忘记了。这就是社会化或者商业化的文学现象吧,但真正的文学其实并没有消失。
除去文艺界和专家的评判,个别作家友人还是“重”情分的。莫言、毕飞宇都很期待余华新作,能再次激荡平平淡淡的文学界。不过,创作进入低潮的余华并未为世界带来新的文学冲动。
落魄文人的头衔时刻笼罩,但靠着现有成绩的余华在读者之中的地位却很“奇异”。
这就要说到他的那部老经典《活着》。时间进入21世纪,文学的竞争也进入新的阶段,除却以北岛、芒克为代表的朦胧派诗歌,小说创作一直热度超高,纯文学进入激烈竞争阶段,世界文学的比拼更是进入白热化。在东亚村上春树、中东帕慕克、西方米兰昆德拉,都无一例外地把守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的文学高峰。
前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经典,法国《读书》杂志两天卖出数百万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堪比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至今为止已经拿下全球万册销量。回首国内,贾平凹成为为数不多可以走进当代世界文学史册的本土作家,莫言破天荒为中国文界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他们的书在读者之间并没有形成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作用。
销量之高,读者之众
论及销量,莫言乃至贾平凹都没有哪部书可以与“过气”的作家余华相提并论。尽管《废都》的盗版销量奇高,但也终因为贾平凹以当代“《金瓶梅》”剑走偏锋,这本书没有走向台面。故而,余华的《活着》依然是当代中国文坛的奇迹。销量上的“皇冠”。
《活着》这部书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书中的福贵成为破落户或者地痞流氓逆袭人生的榜样,也成了看破生死,勇敢面对灾难的底层人集中代表。除了感天动地的小家故事,还成为人类对抗社会与不确定的社会现象的行者。
尽管与当代社会不相吻合,但人性的力量在余华笔下煜煜生辉。农村生活经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感情的纠葛变化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现象。据统计,这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书的小说《活着》已经成为年轻读者最爱的纯文学作品之一。
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和“90后”加入到阅读《活着》的大军中。
当代纯文学作品中余华的《活着》已经突破万册销量,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学读物。前诺奖作家莫言面对余华如此奇高的销量感叹道;余华的书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却多我一半。截止今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多数因为他强大的创作能力,可以说是与贾平凹同为产量最高的作家之一。
然而余华相反,他的作品风格不成系统,而且产量很低,在日趋竞争的多产环境下,被边缘化现象也日渐加剧。但是一部《活着》仍然在加速进入一辈辈、一代代刚刚成年的小读者之中。
最后你是怎么看到余华《活着》和当代文学的关系,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欢迎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