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种类 >> 当孩子问你品德与成绩哪个重要时,你的回答
有天回家途中儿子突然问我:“品德和成绩哪个重要?”他说老师在讲诸葛亮的《诫子书》时提到现在有些学生虽然能考上超一流名校但品行却不太合格,并告诫他们不能光注重个人成绩而不注重品行。我问儿子他的看法,他说老师说的也对吧,但是可能赚不到什么钱。我及时肯定了他的思考,给他讲了下面的故事。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世说新语》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有位叫王祥的人对后母朱夫人非常恭敬孝顺,后母让他看管李子树,风雨来袭时王祥就抱树哭泣,后母拿刀想偷偷砍杀他,王翔因起夜小解避过了,王祥得知后母为空砍了一床被子而遗憾不已后便跪在后母面前求死,后母因此受感动而醒悟过来,从此当亲生儿子那样疼爱。
上文中提到的王祥就是“卧冰求鲤”的主人公,字休徵,其孝行被收录到《二十四孝》中,他本人也获得“孝圣”的称誉。王祥自幼丧母,因为继母生父不喜,在家中的地位跟仆人差不多,经常被安排打扫牛圈。继母长年作妖,一会要吃鲜鱼,一会要吃烧黄雀,不但屡屡非理要求王祥,还虐使祥妻,王祥渐渐闻达后仍意图鸩杀,这才有了王览争鸠的典故。
当时曹丕篡汉,司马炎逼曹氏禅位建西晋,这些皇帝们自知无法主张以忠治天下,于是倡导以孝治国,王祥因此被标榜成天下孝子的典范。他也受到魏文帝曹丕、高贵乡公曹髦和晋武帝司马炎的青睐,先后官拜大司农、太尉、太保,封爵位睢陵公,享年85岁,临终遗言《训子孙遗令》,更是成为琅琊王氏世代相传的家训。
老实说,我看到上面那段话时都觉得有些牵强,泥人倘有三分气性,朱氏的这些做法很难不让人心生怨恨,若换做是我能忍住不拍死她就不错了,很大概率是会给她制造点麻烦的,我反而更愿意相信那是处于劣势的王祥出于自保而不得不为的手段,这从他的《训子孙遗令》可以看出,他并非一味愚孝的人。古人推崇孝道,讲究百善孝为先,他心知若后母执意强加给他一个忤逆不孝的名声,对读书人来说轻则前途尽毁,重则公堂杖责,敌强我弱时,暗不如明,我想古时候后宅内院发生的事如果不是有心宣之是不至于路人皆知的。
当然最后这段胡乱揣测我是不会告诉孩子的,我只是告诉他现在社会确实很浮躁,急功近利者众多,读书想走捷径一举成名、生病了期待有速效药一夜痊愈、互联网上为了赚快钱而一博眼球、哗众取宠、出卖良知的更是比比皆是。但这都不是长久可取的,学习、健康、信誉都需要循序渐进,日日积累,提前消费必会功亏一篑,犹如海底捞月,海市蜃楼。正是由于王祥宽厚谦逊的高尚品德,他弟弟王览对异母兄长恭敬维护,兄弟和睦一时传为佳话,最终名利双收,惠及子孙后代。
试想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如果手握滔天权势该多么可怕,可能任意一个举措都能导致社会、个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给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所以品德高于成绩。我希望孩子你将来不管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不急于求成,稳扎稳打养成终身学习和自律自省的习惯。
备注:
1.《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所著,是一部记录名士志人的文言小说集,全书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识鉴等章节分为三十六部分,记录了魏晋时期各式人物的言行举止,使历史上的符号以生动有趣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人们一说到读书人风骨就不得不提的魏晋之风就是指这个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很不讲究,皇位来的不明不白,偏偏那个时期名人雅士辈出,读书人崇尚风骨,风流不下流,实在让人感觉反差有趣。本书为初中生推荐必读书籍。
2.王览是书圣“王羲之”曾祖。
3.吕虔赠刀当初,吕虔有一把佩刀,工匠观看,以为有此刀的人一定会登上三公之位。吕虔对王祥说:“我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这刀对我说不定还有害。而您有公辅的器量,所以送给您。”王祥坚决推辞,吕虔强迫他才接受。王祥临终前,又把这把刀授给其弟王览,说:“你的后代一定兴盛,足以配此刀。”
儿子随手拍于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