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庄子三个故事,教你生存之道

发布时间:2023/10/26 11:45:44   

如果你读明白《庄子》,那么人生将会变得简单快乐很多。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文字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将生活中的大智慧,写进了很多故事里。其中,下面的这三个小故事,深刻揭示了人世间的生存之道:

孔子在吕梁游玩,看见一条瀑布有几十丈高,从云端飞流直下,水花四溅,一冲出去就是四十里。

这样的急流之中,连鱼呀鳖呀等水生生物都找不到踪迹,更别说人了。这时候,忽然有一个男子跳到急流里去了。孔子大惊,这个人要寻短见吗?立刻叫弟子们沿着水流去救人。

往下流走了几百米,发现跳水的那个人从水里冒了出来,游到岸边,披头散发的坐在水边石头上唱歌。

孔子非常的好奇,这个人水性怎么这么好呢?立刻上前请教:“我以为你是鬼,仔细看了才知道是人。我想请教你,你游泳的技巧那么好,有什么诀窍吗?”

那人说:“没有,我哪里有什么诀窍。我只不过是‘始于故,长于性,成于命’。水回旋,我跟着回旋进入水中;水涌出,我就跟着涌出水面。顺从水的流动方向活动,而不自作主张,这就是我能成功游水的原因。”

孔子又问:“什么叫‘始于故,长于性,成于命’?”

那人说:“我出生在山区,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这叫‘故’;我从小在水边浮游,就相当于在水中长大,又安心于水边的生活,就养成了习惯,会凫水,这叫‘性’,就是天赋本性;我不知道为什么成功,但就是成功了,这就叫‘命’。”

启示:

这位吕梁男子之所以能在“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的急流中畅游无碍,是因为自己与水已浑为一体,水已成为自己“故”——习惯、“性”——本性、“命”——生命的一部分,游泳就如同走路一样成了自己的自然习性,达到了与自然浑然一体、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境界。这种境界即“道”的境界,也就是逍遥游的境界。

这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切不可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办事。如同吕梁男子游水一般,既做到遵守规律,而又能随机应变。

正如老子所讲“道法自然”,人如果真正做到顺应自然,便可安身立命,游刃有余。顺其自然,不仅是最好的行为方法,也是很好的生活方式。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的人说:“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

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古时候,如果家里不养狗,他家可能就会养鹅,鹅是可以看门的,家里养鹅的话,别人就不敢靠近。)

第二天,庄子的弟子问他:“昨天山中的大树,是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这只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

于是庄子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材又不似材,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但如果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就不是这样了。

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策略,而不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牵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

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启示:

这则寓言以木、鹅喻人,木无用得以保全终享天年,鹅却因不会鸣而无用成为人的盘中餐。

所以,庄子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这是分寸,是尺度,是选择。

该有用时尽显才华,该无用时无知鲁钝。就像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辅佐越王,越王欲使之治国,范蠡推荐文种,说自己善治军而不善治国。鲍叔牙辅佐齐桓公,齐桓公欲使之为相,鲍叔牙推荐管仲,说管仲擅长治国。范蠡和鲍叔牙皆为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智者,明白有无之道,得以保全自身。

《易经》中有句话叫“括囊无咎,慎不害也”,意思是谨慎做事,就像扎紧的口袋那样。处于周与不周之间的人,就是懂得这个口袋何时张开,何时收紧,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寻找适宜的做事方法,懂得选择、合作、调配。

很多人听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螳螂为了捕蝉而忘记自己成为黄雀的猎物,提醒人们千万不要为了利益而忘记危险。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山木》:

有一次,庄子在栗子园外面游玩,突然飞来了一只奇特的大鸟。只见这只鸟,翅膀有七尺长,眼睛有一寸大,翅膀擦过庄子的额头飞过却没有感到庄子的存在,最后落在了栗林之中。庄子心里想:“这是什么鸟啊,长这么大的翅膀却不远飞,长这么大的眼睛却看不见人?”于是加快脚步,进入栗子林中,拿出弹弓,准备把它打下来。

到了跟前,庄子明白了。大鸟之所以到此,之所以没有看见他,原来是为了捕捉一只螳螂。栗林中有一只蝉,正借着树荫在那里休息,可是正因为它找到了很好的休息地点,只顾享受,却忘记了自己处境的安危,没有想到在它附近有一只螳螂突然伸出双臂捉住了它。这只螳螂捉住了蝉,非常高兴,得意之时却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体,被这只大鸟在空中飞过时发现了,所以大鸟俯冲下来要啄食它;同时,也正因为这只大鸟一心一意要啄食这只螳螂,所以连庄子这么大的一个人也没有看见,以至于当庄子要用弹弓打它的时候,它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危险的关头。

看到这里,庄子很感叹,深为这几只小动物悲哀,觉得它们太不懂得轻重了,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忘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物欲对生命的危害。想到这里,庄子忽然感到自己也陷入了这种可悲的境地,为了捉住这只大鸟,他忘记了自己的周围环境,忽视了自己所处的境地,因为很可能自己也正被当做猎物呢。有了这样的意识,他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忙扔掉了弹弓,扭头就走。果然不出所料,那守庄园的人见到他进入了栗林,以为他在偷栗子,正要抓他,见到他跑了出来,还在后面追着骂他。

启示:

在这个故事里,庄子连续用蝉、螳螂、异雀三种“见利忘危”的情况,说明世间的利益与危险总是携手并至的,见到利益就要想到危险,即便是如愿以偿,所付出的代价也可能会非常高。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健康、时间、生命去获得某些东西,但问题是为了得到这些东西,所付出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庄子跑回家去之后,三天都不开心,他的学生问老师你为什么不开心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驱而忘了自身的处境,一沟脏水,我看见了,远远避开;一池清水,我倒看不见了,反而差点淹死。我在栗林游玩而忘了自己是谁,让守园人以为我是可耻的小偷,所以才不开心啊。

可以看出,庄子并不反对人要有所追求,但他希望在开始做一件事时,要想到将来可能发生的后果,否则做了一半才发现自己也在食物链里有危险,恐怕就来不及了。

结语

在《庄子》里,还有很多寓言故事中的奇妙智慧,是发人深省的,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无论是对我们做人还是做事都有非常大的启示,推荐大家有空去读一读《庄子》。

——文章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1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