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李斯三次跳跃,三封书信,一个辜负了人生真

发布时间:2023/7/25 18:03:23   

春秋末期至战国,是我国古代史上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黄金时代。在那个年代,智商不在线者很难有所作为,即便智商在线,要在众才子中突出重围,没有“手段”也不行。吕不韦利用赵姬撬开了人生的权贵之路,但也败在了赵姬身上。李斯凭借自创的“老鼠哲学”苦心经营,一步步踏入秦朝政坛的权力中心区,但最终也没逃脱一只老鼠的终极命运。

与吕不韦相比,李斯更加像一个政客,一个比吕不韦更加利己的功利主义者。此话怎讲,我们先看助他成功的三次跳跃,再看他从巅峰走向没落的三封书信,见证一个失道失德者的富贵与没落之路。

李斯的三次跳跃:从厕所到大谷仓的励志人生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这个特立独行的人立传时,用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象征物,即老鼠。李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为一郡府小吏,时感怀才不遇。一日在政府粮仓看见仓中老鼠个个肥大壮硕,而自己所在屋檐下的厕所之鼠则枯瘦如柴,同样是老鼠却有如天壤之别,聪慧敏感的李斯不禁为之震动,感叹道:“人之贤明与不肖,如同鼠在仓中与厕中,取决于不同的地位而已”。

地位决定贵贱,人生在于选择,他顿悟了,当即决定不再过眼前这种卑微的生活,他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成就自己的人生境遇。老鼠哲学开启了他从厕所到小谷仓,再到大谷仓的奋斗之路。

李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悟,说明他当时处于困厄之中,如同厕中鼠。这是处于下层而不甘于下层的有为青年的心理状态,这其中有着令人振奋的进取精神,却也掺杂着可怜以至可鄙的心理因素。为他日后过分留恋“食积粟,居大庑”的利禄,甚至不惜沦落到失道失德的地步,埋下了人生隐患。

李斯的第一次跳跃就是跳出“厕所”,一跃投到了大学者荀子的门下,学习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也就是实用政治学。因此而结识了韩非、浮丘伯等同时代的杰出人士,但他与他们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并不为报效母国而奋斗,他是为摆脱穷困改变命运而奋斗。在告别荀子时,他对恩师说了一番话,这番话的中心思想是:

机会来了一定要抓住,眼下群雄逐鹿,秦国实力雄厚,最有可能胜出。因此到秦国游说秦王,这是学者游士博取收获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处于卑贱穷困而不发愤去改变,在李斯眼中犹如光长着一副人脸的怪兽。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之地,反而去讥讽富贵利禄,那只不过是无能者的自我安慰和解脱,绝非有识之士的情怀。因此,他决定到秦国去改变自己卑贱贫穷的人生面貌。

带着自信进入秦国的李斯还是有点小失望,由于秦庄襄王刚好过世,秦国朝政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忙乱状态,新任秦王嬴政不过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朝政大权掌握在吕不韦手中。于是,李斯投到了吕不韦门下成为一名舍人,这中间有没有受到荀子的推荐,可能性很大。

学以致用,参政入仕,博取高官富贵是李斯人生的终极目标。入了吕门下,他积极将自己的学问书法,技艺文论和政治才能在吕面前显示出来,果然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于是把他推荐到宫廷做了郎官。“不韦贤之,任以为郎”,何为“郎”,郎即廊,指宫殿四周的廊庑,后来成为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这样李斯完成了人生的第二跳,从一个门庭跳到了另一个门庭,终于跳进了谷仓。

进入谷仓的李斯,已然有了面见秦王的机会。他入秦时34岁,到嬴政22岁亲政,在秦国已然混迹九年之久。在此期间,对于秦国的政坛他比谁都清楚,秦王政、吕不韦、赵太后与嫪毐三股势力谁能在未来胜出,答案似乎不言而喻。

已经成年的秦王赢政雄心勃勃,李斯终于看到了一个理想的机会:“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绕过吕、嫪两派政治势力,直接向秦王进说,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政见策划也被秦王采纳实行,从长史到客卿,再到廷尉,以及吕不韦倒台后得尊贵的相位,一路飙升,成为秦政府的主要高官,积极参与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所以,李斯的第三跳就是从吕不韦门下跳到了秦始皇身边,完成了人生的终极跳跃,这也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李斯用自己实际行动践行了老鼠哲学的实用性,荀子、吕不韦和秦始皇,对于李斯而言,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他实现人生目标的跳板,摆脱贫困,攀登高位的基石。如果他的人生在达到巅峰时激流勇退,安享一个老年人应有的天伦之乐,或许后人对他的评价要高出现在的一个层次。但遗憾的是,历史不可复制,李斯终究是一个让人怜悯不起来的带着罪孽的秦朝功臣。

公元前年,年近古稀的李斯,行将抵达生命的终点,他将死于一种惨烈的酷刑具五刑、腰斩,并夷三族。可悲的是,具五刑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结果在他身上全部实现了。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此时的李斯心境有多么悲凉?恐怕没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无法体会。

人这一生,最可怕的境遇便是,当一个简单的愿望都变得奢侈甚至难以实现时,那才是人生最大的“贫困”。不知李斯将死之时,是否还会想起他那三封慷慨激昂的书信?

李斯的黑化之路:从高昂励志的《谏逐客书》到邪恶美文《奏请二世行督责书》

吕不韦倒台的时候,估计李斯心里乐开了花,他终于有上位的机会了,但是很快一盆凉水便从天而降,那就是由于受到关国渠事件的影响,秦王政决定驱逐一切外来客卿,这其中也包括李斯。

眼看着大好的前程要付诸东流,李斯拿出了他的杀手锏:进谏。他斗胆向秦王政献上了有名的《谏逐客书》。在书中,他这样说:

秦穆公招揽天下英才,从西戎得到由余,从虞国得到百里奚,从宋国得到蹇叔,从晋国得到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人都不是秦国人,但在他们的帮助下,秦国兼并二十余国,称霸西方。再到秦孝公,重用卫人商鞅,变法兴秦,国家实现富强,才挫败楚魏之兵,开拓疆土千里。秦惠王采纳张仪之计,攻取了三川,兼并巴蜀,占上郡,收汉中,平九夷,解散六国合纵之盟,迫使天下诸侯西面事秦,影响深远。秦昭王重用范雎,加强君主权威,成就帝王基业。

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来看,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些客卿,秦国未必能如此强大。而大王现在只重视后宫里珍珠玉石和美女,忽略了人才的重要性,这可不是一个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帝王的举动?

这篇《谏逐客书》言辞恳切地陈述了逐客对于秦国的安危,以及对于成就帝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李斯从历史经验的角度,从秦王的生性纵欲的性格,以及逐客对秦造成的严重后果,铺陈得当,说理严谨,饱含激情,又不乏理性,笔锋又够犀利,的确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好文章!这就是李斯,他的才华在关键时刻总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但并不总是奏效,因为还要看他谏言的对象是谁。

面对秦始皇,他成功了,成功地留在了大秦,成为了秦王政推行统一、实行专制的股肱之臣。但当他面对秦二世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秦始皇突然驾崩之后,为秦国留下了一个权力真空的政坛。皇后在皇帝过世之后,不仅要母仪天下,而且在拥立在太子、处理最高权力交接时拥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太子不立,哪位公子都有权继承皇位。但秦始皇生前既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这就为大秦帝国的权力交接留下了许多空白,有太多的文章可做。

于是,秦二世胡亥、宦官赵高、丞相李斯三人合谋演绎了一出历史大戏--沙丘政变,从此将秦朝推上了一趟高速死亡列车,年近古稀的李斯也走向了黑化的人生之路。

李斯对秦始皇忠心耿耿吗?不,他到死都是对权力忠心耿耿。他是秦始皇身边的重臣老臣,手握重权,久经宦海,见多识广,但面对权力的更替,他不能接受自己即将下野的事实,更不能接受他一手创造的豪华家族即将陨落。与忠诚相比,与秦朝的大局相比,与流芳百世相比,在李斯的心中,都没有眼前的苟且重要,这是李斯的可悲之处。

但对于李斯更可悲的局面是,赵高是一个唯利是图的阴谋家野心家,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李斯虽有野心虽爱权贵,但他是一位实干的政治家,长于权衡利害的政客,走得是阳谋之道。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强扭的瓜走不了多远。

秦二世接管秦朝后,李斯还是按照一名政客之道在朝为官,但换了天的秦朝早已变了味。李斯以事关帝国安危向二世上书,书中分析形势,辨明利害,委婉表达出宽刑减徭、转换政策的必要,并希望二世能以古代圣王尧、禹为榜样,励精图治,重振帝国万世江山。但这样的上书招来的却是二世的严厉非难。

秦二世质问李斯,说尧、禹的行为举事那是愚憨不肖之人的行为,对于像他这样的聪明贤达之人,重在贵有,重在适用于自己,如果连自身都不能安逸得利,那还谈何统治天下?因此,他认为自己肆志广欲,长享有天下之利而不受天下之累,这是明智之举。并且把更多谴责的矛头指向了李斯,说他“身居三公高位,何以致盗贼如此”,当时农民起义已势不可挡,项羽刘邦也已举起大旗。

面对新任秦王的责难,李斯再一次选择了退缩。他彻夜不休,费尽心思,再次修书呈送二世,这篇奏书被称为《奏请二世行督责书》。在书中他这样说:使他人适从自己,自己尊贵而他人低贱;使自己适从他人,自己低贱而他人尊贵。所以说,适从他人者,低贱也;被他人所适从者,高贵也;尧和禹,是以自身适从天下,为天下所奴役的人,竟然被流俗尊贤为圣人,真是失去了尊贤之所以尊贤的根本真义,可以说是大谬大误。尧和禹的自贱愚行,归结为一句话,都是不能施行督责之术的过错。

一篇文章再次显现了李斯不可限量的“才华”,行文老道,论理紧凑,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引经据典的将白说黑,将黑说白,有理有据地为秦二世的个人享乐和专制独裁提供了合理的督责方案。

秦二世读了李斯的这篇文章后,心情舒畅多了,专心致力于他的肆意享乐和残暴管理。李斯也长舒了一口气,终于缓解了自己与二世的关系,终于保住了家族的禄位。然而螳螂捕蝉,焉知黄雀在后。

秦二世深居宫中,不见群臣,一切大小政务都由郎中令赵高转呈,二世政权的权力逐步转移到了赵高身上,这对于李斯来说是始料未及的。赵高同样为了自己的终极目标,最终设计将障碍物李斯以谋反罪名囚禁在了大牢里。

秦汉时代,古来的贵族社会遗风尚存,将相大臣被谴责问罪时,往往选择引咎自杀,个人保持将相不辱的尊严,朝廷有刑不上大夫的声名。与李斯一同被问罪的还有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他们都选择了自杀,唯有李斯选择了入狱受审。

李斯之所如此,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还有翻盘的机会,他是写文章的高手,只要他再写一篇文章呈到二世面前,说不定他的才华还是能让他转危为安。于是他又写了一篇文章来历数自己罪孽。在上书中,他例举了自己的第一条罪行,他助秦国一举灭掉六国,成就秦王一统天下的伟业。从这条罪行来看,足见这篇文章走的是自我评功摆好的文风。

尽管不可否认,李斯不仅是第一流的政客,还是第一流的写文章高手,但这次再厉害的文人高手也无力回天,因为对手变了。他面对的是一位宫廷阴谋政治高手,精通法律,手段老辣的赵高,这封上书毫无例外的到了赵高之手,而赵高对于李斯的这一招也早有准备。

有气节的人面对酷刑不会怜惜自己的肉体,更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无气节的人面对酷刑都会先救下肉体的疼痛,随后再奉上自己的头颅。李斯属于后者,他的贪恋终把自己的气节消磨的一干二净,最后家人跟着一并受罪。

公元前年,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以大逆谋反的罪名被判夷三族,押至咸阳市街腰斩处死。面对着被捆绑的儿子,李斯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父子二人相望痛哭。

综上,通过李斯的人生三次跳跃,三次上书,见证了一个忽略人生真谛功利主义者的覆灭。李斯其人,一生追求的目标皆在于利益二字,利益之所在就是行动之所在。他认为利益与道无关,当二者产生冲突时,抛弃道德,割舍道义,也要保全利益。历代史家评论李斯,都说他是古今第一热衷富贵之人,为求富贵而取得成功,也为求富贵而苟折毁灭,可为名利场中人的千古明鉴。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或许李斯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人生。比如张良,再如范蠡,再者还有同时代的王翦。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未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归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3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