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资治通鉴力排众议独断决策,如何隔绝失败后

发布时间:2025/3/28 12:05:42   
中科医院 http://bdfyy999.com/
《资治通鉴》第23卷,汉纪十五汉昭帝元凤三年(癸卯,公元前78年)霍光欲发兵邀击之,以问护军都尉赵充国,充国以为:“乌桓间数犯塞,今匈奴击之,于汉便。又匈奴希寇盗,北边幸无事,蛮夷自相攻击而发兵要之,招寇生事,非计也!”光更问中郎将范明友,明友言可击,于是拜明友为度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匈奴闻汉兵至,引去。初,光诫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霍光想发兵进攻匈奴,于是询问护军都尉赵充国意见,赵充国认为:“乌桓连续几次进犯边塞,如今匈奴袭击他们,对我们很有利。再者匈奴很少前来侵扰,我国北部边疆所幸无事。蛮夷之族自相攻击,而我们却发兵迎战,招他们前来生事,这不是好计策!”霍光又向中郎将范明友询问,范明友说可以迎击,于是任命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领骑兵二万从辽东出塞,迎击匈奴军。匈奴得到汉军出塞的消息后,撤退而去。当初,霍光曾告诫范明友说:“大军不可空手而还,如落在匈奴军队后面,便袭击乌桓。”这段材料是霍光主导的一次对北方匈奴、乌桓的进攻。简单说一下背景。乌桓一开始臣服匈奴,后来又臣服汉朝,并靠着汉朝逐渐强大,再到后来对汉朝搞事情。而彼时的匈奴经过多年与汉朝作战,自身实力已然削弱不少。匈奴前任单于的坟都被乌桓给刨了,于是有了上面材料中的匈奴发兵攻打乌桓。虽然当时匈奴对汉朝侵扰逐渐减少,彼此关系稍有缓和,但匈奴对汉朝威胁犹在,依然是敌对关系。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利用匈奴对乌桓作战,可以说是既能借匈奴的手打乌桓,又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再一次削弱乌桓和匈奴。大体局势是如此。但是,在具体出兵和操作上,上面的材料,对霍光动作有两段描写。今天就来看看这两段描写背后,有哪些有意识的地方。1.问策选择在是否要出兵的问题上,霍光问了赵充国、范明友。霍光自己并没有带过兵,就算他才华过人,在这件事上,他最多是长于战略。落实到具体的执行,那就要参考有真实带兵经验的将领,比如赵充国、范明友。赵充国相比较范明友,经验丰富,是汉武帝时期跟随李广利的老将,对匈奴、羌族尤为熟悉。而范明友是霍光的女婿,也有带兵经验,相比较赵充国算是后起之秀。2.具体决策赵充国、范明友对于是否要趁机攻打匈奴的意见有分歧。赵充国认为,匈奴没挑衅,干嘛撩拨人家,在家里看着匈奴乌桓狗咬狗不香吗?要是打了,匈奴又会来边境挑事。不过咱们反过来想,赵充国认为打了匈奴乌桓就会来搞事情。但是,汉朝不打,匈奴乌桓就不会来了吗?赵充国的观点颇有保守绥靖的意思。再来看,范明友的意思。明友言可击很直接,就是干。再往深处看,就是同意霍光的战略,认为有搞头,可执行。再反过来看为什么霍光要问赵充国、范明友。一方面他们是专业人士,需要听意见,另一方面,所有决策选择之后要落地,那么还要靠专业人士来做。因此,问他们,更多是希望从执行的角度来看,这个战略能否执行的下去。如赵充国的回答,其实就是答非所问了。3.选人于是拜明友为度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为什么用范明友而不用经验更丰富的赵充国?其实在之前有篇专门的文章中提到,用人不光要看能力,还要看这个人意愿是否能够和上级领导同心。如果负责执行的下属能够认同上级决策,那么执行起来会无往不利。如果上级想干的,下属觉得不行、干不了,还强制让他去干,多半不会有好结果。而选择范明友有这么几个考量。其一,就是范明友说能干,(他是霍光女婿必须说能干)其二,范明友是霍光的女婿,属于绑在一根绳上蚂蚱。其三,如果作战不利,范友明要承担责任,做弃子来保全霍光,让失败止步于具体执行,而非是战略决策。而选赵充国,显然不符合上面三点。4.目标的选择到了具体执行,又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光诫明友:“兵不空出;即后匈奴,遂击乌桓。”按照霍光的设想,匈奴先打乌桓,然后汉军再打匈奴。但是,霍光的谨慎给范友明上了一道保险。有道是贼不走空,大军出征,就要见血捞好处,如果匈奴打不到,就打乌桓。这就等于把目标扩大了,可以打匈奴,可以打乌桓。至于为什么,从对匈奴、乌桓的关系来看。匈奴本就是宿敌打了就打了,乌桓原来是小弟,现在开始不服管。所以,如果打乌桓,一下子把乌桓给打趴下,乌桓为了抵御匈奴进攻,就必须抱紧汉朝大腿。但是,霍光这句话更多还是要从政治角度去考量。首先一点,这次战争是霍光选择主动出击,算是他搞的一个项目。其次,在是否要干这个问题上,霍光有点独断力排众议,尤其是面对老将赵充国,这要承担政治风险。因此,如果这次作战大败,亦或者出兵啥都没有捞到,对于霍光而言打击极大。所以,出兵之后别管匈奴、乌桓,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战绩,这样才算项目成功。有没有启发,肯定有,但是很散乱。从选人的角度,之前的文章提到,选能够和自己合拍的人授权,最好。从决策思考角度,无非就是兼听则明,以前的文章更是提到多次。那么唯一值得一说的就是作为领导,如果在面对众人不看好的情况下,还要执意去干。这个时候,不光考虑的是如何做事的问题,更要去考虑权力安全。比如,霍光对范明友的吩咐就是如此。具体应该如何做?其一,无错是最基本的,但是损失是无形的。其二,想要平稳落地,必须要有成绩,吹都要吹出来,这样才能明面上堵住别人的口。其三,如果事情不顺,提前打好招呼,壮士断腕、弃车保帅,让下属主动背锅,责任止步于执行。领导决策英明,错在下面的人无法领会精神,把事情干砸了。至于事情要不要捡起来继续,心里有数即可。很幸运,得亏霍光吩咐了范明友,打不到匈奴打乌桓,果然跑了匈奴,逮住乌桓,这才让这次出兵收下了一个不算完美的句号。留个问题给你。如果你是范明友,如果霍光没有吩咐你打不到匈奴打乌桓,而你率兵在外,没找到匈奴,你会去打乌桓吗?从范明友的角度去思考,也很有意思。——————有好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读《资治通鉴》能够读出这么多东西来。说实话,一套正版的《资治通鉴》有20多本,多卷,你想看完没有一两年绝对不可能。关键是,你看一遍未必能够看出真正有用的东西来。很多朋友让我推荐《资治通鉴》买哪个版本的时候,我都不会推荐他们去原版《资治通鉴》。我会推荐他们买下面这个《资治通鉴故事》。虽然这套书没有原版《资治通鉴》全,但是他里面精选了《资治通鉴》中最值得揣摩、分析的近百个故事。如果你沉下心去读,你能够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职场、权力规则、权术谋略、人性、管理学、口才说服术等等。所以,今天我也推荐给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下方购入。资治通鉴故事精选上下册彩色全集精选月销量70¥8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8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