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

以名家名篇传递文学的力量5位主题征文获奖

发布时间:2023/10/16 11:15:17   
北京的最好扁平疣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9/8605173.html

由江南时报社、《青春》杂志社、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联合举办的首届“理想教育小镇杯”“我爱读名著·我的文学梦”双主题征文大赛结果已经揭晓。江南时报记者采访了大赛获奖作者中的5位,记录这些文学爱好者的读写感言。

钱骏梅,中国作协会员,镇江市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获奖征文:在平凡世界里寻找生命之根——读《平凡的世界》

问:写作时,什么给了您“生命之根”的灵感?

钱骏梅:书中孙少平和田晓霞这两个人物给了我灵感,他们之间的故事层层递进,始终遵循着一种对生命的追问和灵魂的拷问——面对苦难与社会的不公,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事实上,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指向众生相。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投射到广阔的阅读中去,并从中寻找一个不断精进的通道。

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文学经典”?

钱骏梅:所谓经典,一个人的一句话、一本书及一个片段,在不同的时间段,都可能成为经典。对一本文学经典而言,在读者的眼里就像一个孤独的先知,总能在你与它人生初见的意识中执着地出现。好作品的内力来自于好作者的内力,可以带给读者无限的生机与力量。这样的内力可以从生活中的经验中来,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思想的碰撞。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有很多,对于阅读者而言,应当按照个体阅读经验的取向来选择属于自己的经典。

问: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环境下,人们该如何去阅读?

钱骏梅:碎片化阅读在很多情况下慢慢演变成一种懒散式的阅读,让我们看似知晓天下事,最后什么都不知,浅尝辄止式的懂,又什么都不懂。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阅读高质量的作品,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不盲从不跟风,读与自己有缘的书。事实上,一本好书,值得你用一生的时间反复重读,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同一本书的感受绝不相同,这样的阅读方式,才能读出生命的高度,哲思的宽广度。

谢爱平,《如皋日报》副刊部编辑

获奖征文:读写是文字的“轮回”

问: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获奖作品。

谢爱平:这篇征文其实是回顾自己的阅读、写作历程,毫无疑问,六朝古都南京,成为我寻梦、追梦、圆梦之旅的“充电桩”。在那一段建筑工人的从业经历中,我像一个贪婪的婴儿,使劲吮吸着江南文化。最难忘西善桥边露天租书摊的和善老者,最难忘诲人不倦的青春文学院函授老师。

问:您如何理解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谢爱平:阅读可以使读者抵达脚步到不了的“远方之远”。汉代大学者刘向曾经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已成为我终身服用的“药丸”。药丸是由几十味中药粉碎搓揉拿捏而成,而写作,可以使我的文字也成为配伍中的一味。我认为只阅读不写作,是将知识“私有独吞”,而阅读后的创作,是将“私有独吞”转化为“公有共享”。

问:您觉得读书给您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意义?

谢爱平:著书人是文字生产者;读书人是文化消费者。通过读书、写作,我完成了由“消费者”向“生产者”的角色转换,我感恩阅读。

王彭波,徐州市铜山区爱尔学校小学教师

获奖征文:三盏灯

问:您在这篇作品中融入了哪些成长经历和感悟?文中的“三盏灯”意象有怎样的寓意?

王彭波:我来自江苏徐州,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写过诗歌、散文、剧本、歌词。在这篇作品中,我真实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在那段坎坷的人生时光,我曾面临过很多挫折与困难。文学,给了我生活的尊严和动力,也从心灵上改变了我。文中提到的“三盏灯”,第一盏灯是我通过文学实现自身价值,以写作让母亲骄傲,报答她的恩情;第二盏灯是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从一名包装工人蜕变为教师;第三盏灯是文学给我带来心灵的重生,让我走出内心的阴霾,笑对人生的风雨。

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您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王彭波:我认为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我在坚持读书的同时,常常与孩子们分享交流阅读感悟,看看他们在读什么书,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认为,广泛阅读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好方法,文学类、历史类、科普类、哲学类等各种题材的好书都可以开阔眼界。在阅读的同时也要展开思考,比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作?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如果自己提笔会怎样处理?带着目标去阅读,对于提升写作功底很有帮助。

问:请您给中小学生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王彭波:我推荐毕飞宇老师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本书记录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语言庄重亦不失诙谐,展现人与人之间动人的情感,很适合孩子阅读。

符霖,南昌大学大三学生

获奖征文:凝望废墟里的时代困境——读《黄雀记》随笔

问:《黄雀记》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和片段是什么?

符霖: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仙女,我记得苏童在对她进行描写刻画时,不断重现她愤怒地笑,我觉得仙女与众不同的出场和她无端的愤怒引人深思。仙女和柳生在保润家的一幕让我无法忘记,当时的场景就像暖色调忽然融进整本书中,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仙女的个人形象也更显柔和,与之前相比有一种反差感。

问:您认为小说中的困境是什么?

符霖:我觉得小说里每个人的困境都不一样。比如仙女的困境是消费时代和个人虚荣带来的现实困境,保润的困境是爱的缺失以及无法融入社会时代的现实困境,柳生的困境是自我折磨等等,但他们共同面临的困境是宿命感,这种无力的宿命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无法逃脱。

问:您认为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有何异同?青年人该如何阅读,阅读什么?

符霖:我觉得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网络阅读可以即刻产生公共交流,读者可以看到别人的阅读想法,以此启发自己,却又容易被影响;而纸质阅读可以真正让人平静下来,静下心来思考。在这种阅读环境下,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读一些短篇文章,在较为完整的时间里读一些长篇作品。

林必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读大学生

获奖征文:《额尔古纳河右岸》:生命之美

问:您觉得《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林必诚:我觉得在这本书里,“我”是一个典型的鄂温克族女人,拥有柔软的内心以及坚忍的性格。“我”的坚忍是整个鄂温克族面对灾难时的集中反映,而“我”的柔软则表现在回忆里,得以衔接了整部作品,使整个故事在风霜与炮火中增添了一种篝火般的温情。另外,“我”这个角色也将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感浪漫化,让我们得以窥见自然与人性融合时的美感。

问:怎样解读“生命之美”一词?

林必诚:鄂温克族人最令人钦佩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敬畏产生美。无论是他们对于葬礼的选择,抑或是他们的捕猎方式,包括他们对命运的甘之如饴,无不透露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原始的“生命之美”。

问:作为一名大学生,您平时喜欢读哪些书籍?能否推荐一些给青年朋友们?

林必诚:我最喜欢的小说风格还是偏向于魔幻现实主义,外国作家我会推荐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是我的最爱。国内作家我会推荐莫言的《檀香刑》和阎连科的《年月日》,他们的小说故事框架得整体性比较好,且在写作手法上较高明,读起来会很享受。

(见习记者姬传涛张睿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9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