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权臣蔡京曾经吃过一种饼,是用黄雀的胃制成的,非常讲究。南宋时,杨万里也喜欢吃一种黄雀鲊。黄雀鲊是宋代的江南名菜,与鹅掌鲊齐名,据说味道极佳。文献记载,宋徽宗时代权臣王黼被抄没家产时,家中保存的黄雀鲊竟然装了三间房子,算一算要害死多少黄雀,比较可怕。杨万里过一首诗,名为《李圣俞郎中求吾家江西黄雀鲊法,戏作醝经遗之》,用诗句描述黄雀鲊的制法,颇为风趣。诗中这样交待黄雀鲊的制法:“解衣戏入玉壶底,壶中别是一乾坤。水精盐山两岐麦,身在椒兰众香国。玉条脱下澡凝脂,金叵罗中酌琼液。平生学仙不学禅,刳心洗髓糟床边。”从中可以归纳出,宋代时江西制作黄雀鲊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把黄雀整治干净,纳入壶、罐当中,再加入花椒、盐和麦粒等调味料,最后倒入酒进行浸泡。看起来,似乎并不太难。到了明代,《竹屿山房杂部》中也有黄雀鲊的制法,具体如下:取鲜肥的黄雀,收拾干净,用酒擦洗,再用软帛擦干净,从背部剖开,把葱末、花椒末和少量小麦粒填入腹中调味。取一个小陶罐,把加工好的黄雀头尾颠倒,一层一层码放在罐中去。把在锅中炒过的花椒和葱屑,加入熟香油、盐和酒,然后一起浇入到陶罐之中,大致要没过黄雀一寸左右,达到完全的浸泡。再把陶罐密封起来存放。这种黄雀鲊可以长时间保存,吃的时候随时取用,能够经久不坏。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也记录了黄雀鲊的制法,与此类似:把黄雀整治干净,用酒擦试,不能用水洗,为的是防止“犯水”。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避免细菌污染,防止腐烂。用麦子、酒曲、盐、花椒、葱丝等调料混合到一起,调和味道。在干净的扁坛里铺一层调料,上面码放一层黄雀,再铺一层料,料上再码黄雀,如此层层叠码,最后用竹叶把坛子塞满,盖上坛口。等坛中卤出汤汁,倒去汤汁,在坛中灌酒。当然,杨万里喜欢的不全是糟蟹、黄雀鲊一类的甘肥厚味,也有素淡的竹笋、蕈子和蕨芽一类食物,比如他在一首《蕈子》中写道:“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渗入,蒸出蕈花团戢戢。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色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莼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作羮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杨万里是一个有经验的吃货,他的经验是:最美味的蘑菇是那种还没有完全长开的,即所谓的“钉”。美于竹笋和蕨菜,他还有一首《春山笋蕨》:“庖凤烹龙世浪传,猩唇熊掌我无缘。只逢笋蕨杯盘日,便是山林富贵天。稚子玉肤新脱锦,小儿紫臂未开拳。莫嫌岭外无珍馔,一味春蔬不值钱。”杨万里兴许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可惜“为人刚而惼”,人缘不好,结果就是不得重用,报国无门,最后只好闲居江湖,做一个有品位的吃客,在黄雀鲊、糟蟹、蕈子、蒸饼上消磨文字,福耶憾耶?无人知道。于左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