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雀 >> 黄雀的天敌 >> 每日一诗曹植野田黄雀行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建安,千年之后,只剩下氤氲的雾气,朦朦胧胧。三国的纷争,已化为尘烟,看不见痕迹。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只是一个个穿着盔甲,轻滴鲜血的背影。在那场君位之争中,并没有真正的王者,更谈不上败者为寇。
曹植天资聪颖,“年十岁余,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单书文”。铜雀台落成之时,众目睽睽之下,他略加思索,一挥而就,一篇《登台赋》便完美写成,自然得到其父曹操夸奖。自此后,曹操多次向身边人表示“吾欲立为嗣”。
或许是曹植文太出彩,生来已成文人的宿命。或许是曹丕太过权术,生来已承王室的血统。曹操的肆意褒奖,自然将二者推向世子之争的漩涡中。只不过,曹植是被迫,曹丕是主动。
历史无从改变,千年之前的故事,或许早在万年之前已写成。一日,曹操欲派令曹植带兵出征,然曹植大醉,曹操派人来传,几次催促,依然昏睡不醒。转折的帷幕自此开启,或许,曹植天生便是不拘小节的文学家,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则是曹丕的代称。
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故,曹丕继位魏王,改元延康。王者,必有常人所不具备的气魄和野心,令异者通通成为刀下鬼,唯有此,方可保江山归己有。曹植深陷囹圄,自身难保,曹丕以“七步成诗”之法,治罪其弟。罢了罢了,无奈之下,隐者心中剧痛,一步步向前,每一步,都有生命的成分。一字一句,声腔带血,刹那间,二十字如银瓶乍破之势,脱口而出:“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许,曹丕亦有曹丕的无奈,七步诗穿过层层铠甲,像一把剑刀,触动了曹丕内心最柔软处,便收回成命,只得将曹植的官爵削去。
然,保住自身性命,却眼见“至交”丁仪、丁廙被杀,无力相救,无奈之中,唯有一支笔,一滴墨,能替他诉说无言的伤痛。《野田黄雀行》便作于此时。
高大的树木往往招惹凄厉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的浪涛。大海无边,波涛汹涌,风亦雪上添霜,更使得楫摧樯倾。恶劣的自然环境,一如晦暗的政治氛围。争王位失势,好友被杀,自然引起内心的悲愤与忧愁。
然而,该承受的必要承担,生活不管多难,总要继续。曹植痛定思痛之后,终呼喊出“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之语,如若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石破天惊之语,总有不合常理之处,然,愈是不合常理,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曹植,一介舞文弄墨之子,一个为花容女子倾心的柔情公子,被世事逼迫,终以与自己本性格格不入之语,宣泄内心不平。
黄雀不似雄鹰,并无冲天之志,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于人无害的小鸟,竟也不被世人所容。人间的罗网,已牢牢禁锢住其自由飞翔的欲望。见雀进入牢笼,罗家何其喜悦。唯有少年窥见了黄雀的哀伤,此正应了掌权者看到异党倒于利剑之下,嘴角现出狡黠之笑,唯有诗人知晓其人是如此无辜。
故他手持一剑,掘开罗网,放走黄雀。黄雀重获自由,直入云霄。然而,黄雀从不忘恩,从天空俯冲而下,于少年头顶盘旋鸣叫,感谢其救命之恩。少年是作者的化身,其救雀之为,亦是欲解救急难之中的好友,然而一切只是幻想而已,至友已逝,英魂已散,任谁都无能为力。
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歌特点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此八字简练而精准,《野田黄雀行》确为实至名归了。